本帖最后由 淡淡一片云 于 2010-2-6 17:13 编辑
禁忌与敬畏(随笔)
孙柏昌
故乡有许多“禁忌令”。
故乡的禁忌令,或源于童话传说,或始于对神灵的原始崇拜。
禁忌令是乡俗的一部分,也是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
万物有灵,是故乡禁忌令的核心理念。
山有山神,地有土地神,农事有谷神,财有财神,司管家长里短的还有灶王爷,当然,还有用庙宇祭典的关帝爷什么的。
在中国人的心中,没有一个唯一的上帝,却有无数个神灵与我们朝夕相处。
树,年纪久了,会称为树王。动物中,则有许多具有灵性的,是万万碰不得的,如蛇、龟、狐狸、刺猬,还有那个给鸡拜年的黄鼠狼,等等。流传在乡间的动物成为精灵的故事,足可以再出版几本《聊斋志异》。
我记得的,最初我们家的南屋东房里,是不住人的,堆了许多陈年谷草什么的。因为堆得久了,便会有蛇、黄鼠狼寄居了。于是,我便亲眼目睹了牠给鸡拜年的那一幕。牠咬死了家里最能下蛋的那只芦花鸡。当我把消息告诉奶奶的时候,她居然非常平静:咬吧咬吧,也许那鸡寿命到了。我不知道,大人们为什么会那么宽容。
节日,往往是禁忌令发布最多的时候。尤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就是辞灶的日子。辞灶,就是为灶王爷送行。在故乡,灶王爷的画像是贴在锅灶上方的。那画像笑眯眯的,看着一家人衣食起居,敬神灵吗?尊重长辈吗?敬奉先人吗?每每家里做了好一点的饭,都要盛出一碗来,摆在供桌上,放上一双筷子,等候死去先人的到来。那天黄昏,便把旧的一年的灶王爷的画像,连同画像两边的对联,揭下来,焚烧,伴随着疏落的鞭炮声,那灰蝶扶摇而上,带着家人的祈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去玉皇大帝或者元始天尊那儿报道去了(这是民间对道教的崇拜方式)。
每年的春节,母亲总要用白面蒸许多小动物,如蛇、刺猬等。牠们好象都是吉祥物。那盘缠着的面蛇,探着小脑袋,不镶嵌着两颗绿豆粒的小眼睛,莫名其妙地张望着什么。刺猬放在玉米和麦子囤里,而面蛇,则放在面粉缸里。牠们都有一个共有的名字——“盛虫”,保佑着米生米、面生面,永远吃不完。与此同时,这盛虫的概念还向菜园子里延伸、弥漫。大凡长在黄瓜蔓的根部,最先长成的盘缠着的黄瓜,也叫“盛虫”,是不许摘来吃,直到黄瓜秧收割的时候,才会进入咸菜缸。
小时候,无论是面缸里的,还是菜园子里盛虫,都对我有着一种经久不衰的吸引力——想吃。尽管父亲母亲都很宠我,却对这样的事儿,却从来不曾宽容过。直到面缸露出了底儿,才允许我吃。
也许,正是因为这许许多多的禁忌,才养成了故乡人的一种对神灵、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而正是因了这种敬畏,才有了世世代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不知道,这些禁忌令源于何时何代?是从盘古开天的时候吗?盘古死去后,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浩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呼出的空气变成轻风和白云,汇成美丽的人间风光;还有,他的四肢和身体变成了五岳。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但是,经历了无数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运动之后,故乡的禁忌令,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