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17-1-18 20:26 编辑
今儿跟老师和师妹一起,去银行办点事儿,等候期间,见大厅有僧侣挥毫,忍不住围观了一下。好像每常抵近年关,书法爱好者便特别活跃,是他们施展身手之时。前些天跟先生逛百货大楼,还见有人打书法协会旗号泼墨走笔,购物多少凭小票领对联。
我对书法不感冒,没那耐性和韧性,我老师却喜欢,并抽空练习的。看了一会儿,老师忽而愣怔了,俯身跟那僧侣低语,说某个字该添一横云云。我和师妹也便伸长了脖子去看,原来是“隆”字,中间那一小横确乎没有。
僧侣抬头看看我老师,语气很平和,说,书法为了讲究美观,有些增减或移位很正常。我老师不知为何,就较真起来,非要强调,说这个字就是错了。我当然围观不语,师妹赶紧就请教度娘。那僧侣似乎也恼了,涨红了脸,也掏出手机,查证。
查看的结果是,两种写法都有。僧侣有些喜不自胜,好像扳回来局面。当然,度娘显示,写了小横的,占绝大多数。内心深处,我总疑心不写的,是受草书误导,或者干脆就是错字以讹传讹,但我保持了沉默。我老师特别不服气,但架不住师妹哄,也就偃旗息鼓了。
书法的“美观”之说,我听得多了。有时候吧,就有些不以为然,想起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藤野教诲,说实物是那么样的,不该轻易修改云云。何况书法摆出来,是要给后人看的,明摆着的错字,偏要以“美观”掩饰,让孩子们学什么?
记得去上海游玩,经过浦东大桥,便发现桥头的“浦”字奇特。右上角那一点,竟是在横下面的。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后来,针对这个“浦”,也有两种说辞,其中之一,便是“美观”说,好像那一点放上面,布局就难看了云云。我就奇了怪了,老祖宗造字咋回事啊,最初就不考虑美观呢,还是后人不按照美观改良?
而另外一种说辞,就令人哭笑不得了。有人说,是小平同志题词时,年老力衰,握笔不稳,来不及放到头上,就落笔了。这不是扯淡吗?小平同志若写错了,好意思张贴出去丢人现眼?所以,还是书法潜规则,导致必须那么“美观”下去。
说到书法,我虽然不写,但还真研读过几天。那时候,忽而迷恋老毛的行草,专门买了诗词字帖。行草,顾名思义,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也因此,在对比阅读期间,接触到部分变态的狂草,看得我瞠目结舌。那简直不能用“美观”来形容,几乎就是随心所欲,不长期浸淫书法,是压根儿就读不懂的。
比如,“上”字和“下”,部分人还好,再怎么草书,外形还是像的,但个别狂野者,就三点代替了,简化到如此,真是令人发指。我倒是学过几个字的写法,例如“神”,中间省略掉,只画出外部轮廓,OK;至于“青春”这类,那几乎就没法认了。
但,草书乱狂还能理解,反正跟甲骨文似的,不需要大众都懂,有个别“专家”沾沾自喜就好。问题在于,其他笔画顺序清晰的,为嘛要“美观”处理?这个我就想不明白了。现代人写出来的东西,难道还需要延续古人的“通假字”不成?遍地都是通假字,让小鸡小鸭怎么想?小猫小狗怎么看?尤其是,让娃娃们天天看着“通假字”,还怎么正确书写汉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