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17-1-17 16:20 编辑
西湖用文言写信,写了个“足上”,还说毛主席给别人写信,也用了“足上”。
我在等西湖找出证据。在这里辨析一下“足上”与“足下”。
古汉语有“足下”一词,很常见,不举例了。还有“陛下,殿下,阁下”几个敬辞,我们在文史书籍和古装影视剧中经常见到听到,意思都差不多,称呼的对象不同而已。
陛下,是臣子对皇帝的敬称;殿下,是对太子诸王的敬称;阁下,是等级社会中对帝王之下、有爵位的尊荣显赫者的敬称;足下,则是对长辈、朋友的敬称。阁下和足下后来就泛用了。
让现代人有些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叫“X下”呢?西湖可能就是这么理解的,于是自己造了一个“足上”的词。
望文生义,是不懂古汉语最容易闹出的笑话。
比如成语“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出自苏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现代人不知出处,以为“明日”怎么能是过时的呢?于是造出个“昨日黄花”。
有文化跟没文化,只差“一日”。
陛:是台阶。专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最初指的是站在台阶下面的皇帝的侍从。
古代帝王在会见臣民的时候,出于安全考虑,会坐在高台之上,并让近臣侍从拿着武器站在台阶下。加之等级社会尊卑分明,臣子不能直呼帝王,直接跟皇帝说话,而是要通过站在台阶下面的侍者传达。
所以“皇帝陛下”表达的是“臣子通过台阶下的侍者向帝王报告陈述”的意思。
【见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殿下,阁下,足下,都是这类敬辞。
我个人偶尔会对这种解释表示怀疑。
窃以为:陛下,殿下,阁下,足下,是“卑俯在尊者台阶下对尊者陈述”的意思。这样才能解释得通“足下”——我卑俯在您的脚下。
毕竟蔡中郎是文史大家,两千年来一直以他的解释为准,在肚子里怀疑一下也就算了,没敢表露过。
“足下”的出处,还有个故事,与齐桓公和介子推有关:介子推不言禄,齐桓公放火烧山,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相传齐桓公把介子推尸骨边上的一棵大树砍了,做了一双木屐,每天穿在脚上,一低头看到木屐就想起介子推,哭曰“悲哉,足下”。
我曾经全文改写过《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考据过“介子推不言禄”一事的真伪。介子推其人其事尚且存疑,“悲哉足下”一说就更不足信了。
最近发掘的海昏侯汉代墓葬,发现了部分竹简,疑是《齐春秋》,如其果然,则有望证实“介子推”之真伪。
又:西湖的生造“足上”,还有一种可能。
西湖说“毛主席给别人写信也用过足上”,我怀疑西湖不认识草书,误把“下”当成了“上”,也未可知。
这是草书的“上、下”二字。
一点在下的,是“上”,一点在上的,是“下”。
不懂书法的人,很容易混淆颠倒。
不懂没什么,谁都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懂装懂,还要嘲笑别人,就不仅是无知,而是无耻了。
哥喜欢咬文嚼字,于古汉语浸淫数十年,但从不写“文言文”。文言文不仅是几个虚词,而是一整套完整的语法和修辞。
我觉得现代人能写到半文半白,已经大不易了。记得有一年高考,一个考生用《水浒》那样的语言写作文,得了满分。
用现代汉语语法写“文言”,不过加上几个“之乎者也亦然哉”,非驴非马,不伦不类,是对汉语的亵渎。
|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