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记忆可以抹去,而有些记忆永远在脑海里印记着,家乡有句俗语:宁可得罪一个的老头,不要得罪走路的娃娃。这句话有多大的分量没有计较过,但可以计较记忆。七岁那年,我记忆最深的一件事儿就是挨打的那一次。 家乡有个风俗,不过二月二不兴剃头,剃头这词古老得几乎从词典里找不到了,如今兴起的是理发,美容之类的优雅词。开年出门也要讲究七不出门八不走,三六九好兆头。那年是初六的一天,是我远房老舅爷带着两个儿子担着剃头挑子来我村剃头的第一天。老舅爷是第三代剃头的,这真是代代相传的手艺。 那是一个上午,天非常的冷,坡地凹处有些微未化的雪,麦地还处在“冬眠”中,我穿着一身棉衣。老舅爷的剃头挑子就在生产队喂牛院里一座牛屋里停放,这里就成了他们的临时工作地点。我和村里四五个小伙伴们一个个剃了个葵花顶头。 我们站在喂牛的院里,一个哥哥小声对我们说,我们一起喊“张三慌”,喊了就跑。在小伙伴里我最小。于是,我听到一二喊的声音,亮出大嗓门高喊着张三慌——,等我拉长的声音结束后,左右看看一个人也没有啦,我呆呆的看着空旷的院子,似乎是那样的静止。此时此刻,老舅爷从牛屋里朝我冲出来,我看势头不对,跋腿就跑,老鹰叼小鸡是上面感触,现在体现到了。我刚刚跑到麦地里,老舅爷就追上我,把我摁倒在地,一手拍着我的屁股,嘴里叫着:我让你在喊……我大声的哭着,其实老舅爷打的并不疼,我被吓哭的。老舅爷拉着我站起来说,以后不许喊,滚吧。我就这样哭了两声撒丫子跑去。 等我找到小伙伴儿,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我举起手挨个儿打他们,他们一动不动的,我说,就我一个人喊,你们没有喊就跑了,不够意思。 老舅爷剃头是游乡,他包了二十多个村庄,每年生产队给50斤粮食,每到一村家家户户轮流管饭。这一次正好是我家。中午回到家里吃饭,看到老舅爷坐在堂屋,吓得我躲到院里,母亲看到我说,你躲什么躲,看把你小表叔吓的。 事后长大了,才知道“张三慌”绰号是什么意思。剃头的属于下九流,是不务正业的行当,只有没有本事的人才干这行当,张三慌意思是指,老舅爷姓张,三慌指没有正当的行业。小表叔比我大八岁,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看到他剃头。 八十年代中期,剃头改成了理发,老舅爷不在游乡,他先后教的四个徒弟在两个乡里开起了理发店,之后有一年回县城,小表叔在繁华的一条街开起了门面,上面写着“顶点理发店”。 这件事过去了很多年,一直埋藏到心里,长大后一直告诫自己,人闭起口,我闭起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