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6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6-6-2 18: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看书
  
  2016-06-02锛锛凿子
  
  是看书,不是读书。心不在焉、有心无肝地看,走马观花、信马由缰地看。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全然不懂。不去辨认、理解、分析,不去朗读、鉴赏、笔记。就这么有一搭无一搭地看,时间长了发现,文字改变世界,看书以观天下。
  
  从小在农村长大,没有上过幼儿园。但是学龄前,我就已经看书了。拥有一大堆连环画,我们叫小人书、小花书。不识字,按照画面随心所欲编造故事。有时几个小伙伴一起看,鸡一嘴鸭一嘴嚷嚷,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上小学了,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课外书只有样板戏剧本,所有“封资修”书籍,在“破四旧、立四新”政治运动中焚烧殆尽。奇怪的是,我家居然残留一套《西游记》。这是“大书”,大人们也没有几个能看懂。看剧本我就不求甚解,《海港》看成海卷。《西游记》犹如天书,大部分字不认识,我无知者无畏,抱着看起来。主要是时间太充裕,几乎不上课,上午劳动,下午几个小伙伴组织自学,没有作业。妈妈是小学教师,每晚到学校政治学习、备课到11点多。我是家中男孩老大,得等她回来,这个期间就看书。漫漫长夜,不通电,趴在被窝里,炕沿上点一盏煤油灯。《西游记》啃不动,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困了,头一低,呲啦!被油灯烧掉一片头发。我小时候发型总是出来一块进去一块的,比现在孩子们漂染的那个还酷。天天看天天看,就看出了一些门道。前几天在酒桌上,《红楼梦》学者傅青云先生说,他当初看不懂《庄子》,就下手抄,抄一遍不行,再抄,豁然开朗。我没有他那样的毅力,就是看,如饥似渴看所有能到手的文字,每天看到12点以后。以致到现在我养成不好的睡眠习惯,凌晨一点前异常精神,不看书睡不着觉。
  
  中学时代,学校没有图书馆。每天上学路过的大商店里,就是那个写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公社供销社,设有书籍专柜,除了卖书,还可以租看。我缠着妈妈去一趟,租了一本《新来的小石柱》,租金一天一分钱。文化沙漠中,能看到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堪称奇迹。石柱大号石成钢,后来知道作者给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也取了这个乡土味十足的名字:芮成钢,就是央视那个出了事儿的著名主持人。期间还租看了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一至三卷。冬日暖阳中,一个孤独的少年,在自家后院背靠土墙,捧着一本厚重的大书,看得泪流满面。高一时得到一本缺页的小说《战斗的青春》,熟悉的语言和描写环境让我爱不释手,故事从一九四二年“五一”反扫荡开始,家乡受到毁灭性摧残之后,一些英雄人物在极其困难的形势下,依靠群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本书全班同学都看了,吸引人的除了战斗情节,可能还有主人公许凤、李铁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吧,毕竟我们已经开始了懵懂的青春。作者雪克是肃宁人,离我当时生活的乡村十几公里。
  
  在看书的那个小院里,种着两棵杏树,两棵桃树,两棵花椒。蓝天白云,秋风送爽,我和弟弟摘花椒。碧绿的叶子,鲜红的果实,让我产生了创作冲动。正好语文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可以自拟,我写出《花椒熟了》。班主任王东山老师说,这就是散文啊,咱寄给《任丘文艺》投稿吧。也不知后来发表没有,只是这篇作文被很多同学传抄。前一阵子见到一老同学,他劈头来一句:我看过你的《花椒熟了》。
  
  16岁上班,在一家工厂当工人。厂里有间图书室,书籍少得可怜,这几本书哪里经得住我如狼似虎的啃噬。毕竟挣钱了,订阅杂志,《黑龙江青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我接触到了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张贤亮的苦难人生,“伤痕文学”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回顾思考,“改革文学”展示的人们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1982年当刑警,先是在沧县、青县工作一年,期间经常到图书馆借书。不太喜欢外国文学,冗长的人名总是让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但我还是看了一部分,《战争与和平》、《在人间》、《红与黑》、《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里斯托夫》等等。记得看这些书时跳着看,前头看一点,后头看一点,随手翻开哪就是哪,以至于到现在对书的内容印象模糊。最不爱看《红楼梦》,看不进去。曾经将一套红楼放在床头,不接触别的书,依旧不见效果。真不明白傅青云先生闲得蛋疼研究红学,干嘛找这个罪受?
  
  1984年我到城关派出所当片警,工作非常辛苦,实在累了,跑到附近的文化馆偷会儿懒。创作组组长宋胜利老师,是我要好的朋友。图书馆好像是文化馆的一个科室,工作人员我都认识,看书已经不用借书证了。图书馆组织过几次重点读者座谈会,均邀请我参加。这段时间看书很杂,比较多的是各种文学杂志合订本。喜欢上了诗歌,当时能背诵很多名段。朦胧诗异军突起,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江河、食指、芒克等一批青年诗人,掀起一股势不可挡的诗歌潮流。
  
  1987年春天,到江西南昌出差。在火车上百无聊赖,路过一个小站时,下车在书摊上随便买一本书打发时光。《心有千千结》,马上被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完美的人物形象,宁静秀美、充满古典诗意的意境营造,彻底征服了我,一口气将全书看完。此后我刻意寻找琼瑶的小说,窗外潮声水云间,一帘幽梦舞蹁跹。心有千结梅花烙,海鸥飞处霞满天。盛极必反,改编成电视剧后,千篇一律的题材,嗲声嗲气的表演,让我对琼瑶突然失去兴趣。特别是后期《还珠格格》等,闹闹腾腾,让人生厌。或许是我老了。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不得不说到金庸了。金庸小说是我的最爱,刚看到时极为震撼。一本一本淘换,不过瘾,花600多元购买一套《金庸全集》。小时候,夜晚常听邻居舅舅绘声绘色讲《七侠五义》,曾如醉如痴。看了金庸的作品,才知道小说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才知道小说的人物可以如此活灵活现。他将江湖恩怨、门派斗争、武林纠纷、兄弟情义、男女爱恨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金庸的语言行云流水,平中见奇。他把小说语言升华为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命运反过来又影响语言,步步深入。有人说,金庸小说的美在那浪漫主义建构的艺术画廊里,是乔峰大战少林、聚义庄之时;是郭靖华山论剑之日;是令狐冲挥舞独孤九剑之间;是杨过携手小龙女的刹那;是李莫愁引吭高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瞬间;是韦小宝脚底抹油的时刻。真好!痛快!
  
  金庸作品,成人的童话,我的梦。
  
  上世纪九十年代,负责公安宣传,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电视、报刊方面。工作任务繁重,又染上喝酒的毛病,每天迷迷瞪瞪,离书籍渐行渐远,与图书馆失之交臂。近年图书馆只进去过一回,跟傅青云去的。那是酒后,青云闹着到文化局唱戏,结果戏没唱成,买一箱啤酒在文化局的图书馆喝了个天昏地暗。
  
  跨进新世纪第一个年头,我出版了自己的小说集《追捕杀手》。原来爱写小说,现在有空时,喜欢涂鸦一些散文随笔,啰啰嗦嗦回忆过往,絮絮叨叨身边琐事。也看书,主要是历史题材或者传记。电子时代与我无关,网上看书不是个滋味,我觉得电脑只适合斗地主。
  
  听说新的图书馆已经落成,争取闲暇时前去逛逛。现在的书,齁贵,而且没有什么好玩意儿。可能是激情不再,或者不适合自己的口味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6-6-2 18:57 |只看该作者
原来哥是诗书满腹的知识份子咧
肚子里不只是一天三顿酒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6-2 22:46 |只看该作者
刚开始接触金庸,射雕三部曲已看完两部,现在手头正看【神雕侠侣】。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6-3 06:40 |只看该作者
不要说书中的故事,看过什么书都忘了。所以,对我来说,看什么都比看书强。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6-3 16:24 |只看该作者
疯老爷子 发表于 2016-6-3 06:40
不要说书中的故事,看过什么书都忘了。所以,对我来说,看什么都比看书强。


俺疯哥这虚谦得,谁信呐,那么好的文笔总得有个源头,哪怕遗传,那老爷子的书和文总得读透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6-3 17:33 |只看该作者
咋感觉没啥好书呢?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6-3 17:3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野妞 发表于 2016-6-3 16:24
俺疯哥这虚谦得,谁信呐,那么好的文笔总得有个源头,哪怕遗传,那老爷子的书和文总得读透了 ...

为领导写过几年材料,练出了驾驭文字的基本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