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声明下,写这个感言,只是个感言,文友权当它是个自呓,自呓也是发自心迹,心迹偶有可取,起码对我自己自照自省有大好处。
二
这是诗意天涯老师对我三篇小文的评语。
1. 老驴头过年.
题材并不新,但浓郁的中原地方乡土气息还是让人欣喜。作者文字功力非凡,场景描写到位,用紧贴地气的乡土语言将人物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结构较严谨,矛盾冲突在布局上有致,从头到尾几次起伏也让文字从悲喜两方面贴合了主题。 说说不足吧: 1、事件本身有点“小”,只是靠语言支撑起农村人的朴实和邻里间互谅互帮,立意浅了点; 2、结尾情节虽有曲折,但在情理之中,“奇”上不足。最后一段去掉,换成几句描写老藏嫂子回家后变丰盛为简单的早餐如何? 3、语言上个别毫末瑕疵:“用鞋底子挨个狠打。打得三个孩子鬼哭狼嚎…… ”,后一个“打得”去掉?“说着车身往外走”,扭身?
舍人说,天涯对本篇的肯定部分,让我说应该降个档次,也就在语言上有些乡土特色而已。至于描写到位,布局有致间或有之。不足之处诚如是说。故事小,立意浅都为作者的局量眼界所限,提高的空间还很大,我当努力。 至于建议‘最后一段去掉,换成几句描写老藏嫂子回家后变丰盛为简单的早餐如何?’我就不敢苟同了。试想本着怜悯哀贫把自己的饭食由丰盛变简单,何如推食食之呢,我要如是写来,恐怕你要笑话我局浅哩。乡间的邻居伙里,即使刚打过架,他家失火,我也要奋力扑救,这是公德道义。我还是坚持这一段不能改。 语言上的瑕疵,容我解释一下。“用鞋底子挨个狠打。打得三个孩子鬼哭狼嚎…… ”本可以写作‘用鞋底子把三个孩子打得鬼哭狼嚎’,但因为前一句里头有个‘挨个’,表示一个也不放过。虽然有些蛇足,也比“用鞋底子挨个狠打,三个孩子鬼哭狼嚎”要好些。我觉得吧,“用鞋底子挨个狠摔。打得三个孩子鬼哭狼嚎…… ”,这才是比较好的。可惜我当时没想到。 ‘车身’这个词,明清小说里有,可能是撤身的变写,也就是现在的转身的意思。 2. 没材料. 通过农村题材一件小事,塑造出表哥这一“没材料”的憨厚老实形象。全篇虽矛盾冲突不断,但喜感十足,贴合主题。故事发展大部分入情入理,一些配角人物也有血肉。语言有地方特色,朴实无赘语。结尾设置出乎意料,虽然再买一只牛舌能成全自己的守信,但真给那故意失信的王长富送了去,不会有更多尴尬么?那时怕是旧日情谊也保不住,该如何收场?
舍人说,喜感十足,未能贴合主题,这个我认识到了。表哥二次买肉给王长富送去,有几个版友和你的意见相同。文字里有这一节,表哥在文革时因为失口险些遭难,是王长富力证救了他。感念于此,表哥才忍下羞辱,二次买肉相送。再说文字里没有说王长富故意失信,或许是真的忘了呢。表哥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诚心诚意去结好朋友,这里头是不会有尴尬的。 3. 逮豆虫 本篇更像一部农村题材小说的某一片段。农村气息浓厚,人物形象鲜活,语言有地方特色,尤其对话现场感强。自始至终平铺直叙,读来顺畅。不足是主旨模糊,是说农村致富有了不期而至的新方式,还是折射城里人生活越来越变态?再是故事略平,欠起伏感。 赘一句吧,人物对话内容三句不离情与色,这可能纯是地方特色。不过作为小说,这些只算皮肉,内里的“骨头”少了些。
舍人说,说起来这很多小说吧,应该都是片段,因为生活没有休止符,关键是逮住一个片段言深说透。这一点我做的远远不够。故事平直,欠起伏感,这都是明摆着的缺点。 至于主旨模糊的问题,我在上一篇给徽地文狐老师探讨过,应该是很清楚的。文字里的要件都给出了,一是现代人的异食癖,二是小农的趋利。那些朦胧的,碎片的,双线的,我弄不好,也是没有法子。 说内容三句不离情与色,这确实有些冤。也就两处荤话噱骂,一处在前,一处在后,哪里三句不离呢。农村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戏谑笑骂很常见,恰巧这个故事里用得上这些插科。你虽释然这些,我却能感觉到你的不屑来。
你能感觉到我是在探讨,在思考,这是我的幸事。评委们几十篇看下来,这个劳动量让人心疼。你对每篇的评议我都看了,你的才识和认真使我折服,向你致敬,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