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尚书》说略
查看: 188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尚书》说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6-5-15 23: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阿湘 于 2016-5-16 12:20 编辑

      去年,我决定接触尚书时,一开始买的是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打开一看,知道那是写给专家看的。就丢在一边,后来才买了这本唐孔颖达注疏的《尚书正义》。原以为尚书是高大上的高文典册,读过以后,我有那次在网页里听净空大师说金刚经后一样的感觉:大师说的都是平常话,小和尚才会故作高深。我更深切意识到远古前哲的思想和我现在生活的许多道理一脉相承。我只叹息自己知道得太晚了,以现在的记诵能力,第一遍我只是像渴极了埋头喝水,得到一种瞬间的满足和陶醉,第二遍后才能站起身来,审视他的总体规模。

     我估计自己读的是一个通行的版本,他分为虞书5篇,夏书4篇,商书17篇,周书32篇,共58篇。。儒家的经典都有深广的内涵,尚书其实只是一本历史书吧?这里除了虞书略有叙说和介绍体例,其他基本上是一些布告汇编。我把他当历史书看,是首先能从里面读到往圣先王经国图治的历史陈迹。从舜典看帝舜任贤用能,当时人才济济,各尽其所长的盛治,也依稀去推想当时的政体设制和巡守制度;从禹贡看大禹足迹和当年的贡赋。上古权力禅递的实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以为儒家所称道的揖让一定不是真的。舜之时,“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但舜称赞禹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大禹谟》。这个实际上是能力的竞争。“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益稷》。这个就是德行的较量。同时,我也相信古代的政治家不光有强者的权达,还有宽广的心胸,坚定的信仰;能无视个人利益,以天下为先: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这个就是让人尊敬的帝舜。

      整个虞书基本上都是介绍体例,有可能他本是唐虞之后贤者追修的史书。虞夏之后商周因为文献保存更好,所以能选辑删汰所存训诰誓命,成为一代实录。资料详实有别,商周史料比唐虞就清晰多了。牧野之战,周公摄政,彭庚五迁等史事略约可见。我个人的感触大致有两点:一是古代政治家的民本思想。“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皋陶谟》。”“予临兆民,凜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五子之歌》”“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咸有一德》。”“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酒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蔡仲之命》。”这类思想的句子,尚书里到处都是,上古君主淳淳告诫,体现他们对人民的敬畏。二是治国和修身的一致。尚书编撰者显然是想保存先哲言行,思想,重现历史。可是总觉得那些言行的教诲大多缓而不切。明明说的是治国经世的大纲大原,可读过去却像是说些做人的道理。“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伊训》。“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咸有一德》“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周官》“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君陈》“畜疑败谋,怠忽荒政。不学面墙,莅事惟烦。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周官》”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旅獒》。儒家的立修齐志,是来源于这里吗?

     阎氏《尚书古文疏证》诸经互参,很细致。我略微看了几页。第六感觉告诉我这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逻辑上“小心”似有刻意之嫌。后来有人说今文尚书由古文尚书转写而来,今古文之争是利禄之争,而不是学术之争。我看到《秦誓》《费誓》最后几篇,忽然明白,历史本来就没有结尾,《尚书》原本就可以不断添加。只是书写历史的体例改进了:孔子线状历史记载的《春秋》出现,点状历史记录的《尚书》就自然走到了尽头。更丰满详瞻的纪传体《史记》出现后,《春秋》体例也不会再成为历史记载的主流。

     原来人家说尚书佶屈聱牙,读过才知道如听家常。每见到一些熟悉的成语,禁不住想:原来你在这里。歇后语一般的对体不说,里面很多段落,慢慢品读就能欣赏他郁郁的文采:“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从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召诰》,质朴,但文势延绵不断。“呜呼,丕显哉文王谟,丕显哉武王烈,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君牙》,这种任命公文却有如此饱满的热情。品读首要在于回到远古的用语习惯,读过《经传释词》,尚书的阅读基本能知大意。《尚书正义》连注疏八百多页,正文其实很短。能通大意的,庞杂的注疏部分我就基本没看过,甚至不懂的,我也轻轻带过。我喜欢这样观其大略。在尚书正文里看到一些今古文转写的痕迹,去反思清代民国的注疏,心里赞赏这些大家确实远远超过前人。

     读书需要净心,要耐得住寂寞。“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这种相契,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6-5-16 09:35 |只看该作者
为了方便阅读,帮楼主编辑了下。虽然字体调大了,我依然觉得晦涩难懂
顶上去让看得懂的看。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5-16 10:5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还在读古文《尚书》?

几年前,整理“清华简”就证实了梅氏古文《尚书》是晋代伪作。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5-16 11:0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坚信:尧舜禹都是虚拟的人物。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5-16 13:08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16-5-16 11:09
我个人坚信:尧舜禹都是虚拟的人物。

哈哈,我看彭庚的时候,确实想到了我奶奶当年讲的传说:彭古开天地。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5-16 13:24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16-5-16 10:59
还在读古文《尚书》?

几年前,整理“清华简”就证实了梅氏古文《尚书》是晋代伪作。

阎的《尚书古文疏证》听说影响很大。我没看多少。今古文之争,我也不明白。现在看来,好比版本不同吧。我就是读书,看历史。
我看过后猜,今古文是不同时代的人对前代史料的增删,或裁剪有出入,也许出入的原因还有遗失。这些,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都不重要了。
我把它当历史读,让我知道我们祖先的足迹,让我对历史多一点敬畏。
哈哈,还有,前几天看南海的新闻我也想到了尚书的一句话: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咱们老祖宗,很有思想的哈。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5-16 21:49 |只看该作者
也在读《尚书正义》,但我不能很专注,读得很慢。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5-16 23:5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沈眉珊 发表于 2016-5-16 21:49
也在读《尚书正义》,但我不能很专注,读得很慢。

说实话,如果不是特别对古代思想文化有强烈爱好,无须读到那么艰深。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5-16 23:5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阿湘是个例。涉猎深广。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5-19 11:44 |只看该作者
读书需要净心,要耐得住寂寞。
————————————————
这话虽笼统,但却是真理。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6-5-28 21:35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16-5-16 11:09
我个人坚信:尧舜禹都是虚拟的人物。

据考证:蚩尤就是我老家那儿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