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5-9-9 08:11 编辑
为了不辱没刘邦“好酒及色”的声名,他成了汉王之后,当然会拥有很多女人。这些女人以戚夫人为代表,在高祖活着的岁月中,不光让吕后内心充满了嫉妒,还带给了吕后对前景与性命的莫大恐惧。所以,刘邦一死,吕后立即着手对这些女人进行了报复。
她的手段除了对戚夫人的残忍外,对于刘邦的其他姬妾的处理方法是幽禁在后宫中,但却唯独对薄姬例外,并允许薄姬跟随自己的儿子代王到封地去。
代王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薄姬是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人,史书没有记载她的姓名。她的母亲本是魏国宗亲,与薄姬的父亲私通后生下薄姬。因为史书同样没有记载薄姬的年纪,因此不太清楚这段公案发生在秦灭魏国之前还是之后。但不管如何,以秦时大乱,战国遗留贵族的处境可想而知,因而薄姬少年时的生活,想来也不会好过。
陈胜吴广起兵后,魏国贵族趁机复国,魏国故地被魏豹占据,薄姬的母亲就将薄姬送给魏豹为姬妾。当时楚汉相争,魏豹一开始被项羽封为西魏王,后来又跟随刘邦。刘邦的56万大军被项羽3万精兵击溃后,魏豹一开始对刘邦还算忠心,并未像其他诸侯一样投降项羽,但却因为相士许负的一席话,有了反叛刘邦之心。
事情起因比较奇特:薄姬之母曾带薄姬到许负处相面,许负一见到薄姬后,就预言薄姬的面相将来必定生下天子。而魏豹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有了反叛刘邦,自立为天子的想法。
这件事大概隐含着两个信息:一是当时的人很看重命相之学,这从刘邦发迹的事迹中可以印证。第二是许负应该是当时很著名的相士。
许负是现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生卒年不详,但据说是个女人。根据在于唐人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隐》中引东汉时大文学家应劭所言。另外,史籍中负是妇的通假。而西汉初年刘邦的大臣陆贾的《楚汉春秋》里记载,许负曾被刘邦封为鸣雌亭候。
如果记载如实:一个女人因为给人看面相而被封侯。那么在汉初时,这功劳意味着不下于军功,或者也可反映,许负相面的神异。而后世,也确实流传着许负相面的相关书藉与传说,比如敦煌文献中发现的残本《相书》,就标明是以许负为首的十三人所著。而与本文有关的,还有另外一处,就是她曾预言文帝、景帝时的名将周亚夫:三年后封侯、封侯八年后为丞相、为丞相九年后饿死——果然分豪不差,精准的让人怀疑是后人附会出的。
而在薄姬时代,许负应该就已经很出名儿了,所以薄姬的母亲会带着薄姬到许负的住处。当时的温县,也在魏豹的魏国治下(魏豹当时的都城在现在的临汾,与温县不远)。许负的预言,直接改变了魏豹与薄姬的命运。
魏豹听到这个预言后,就开始背汉与项羽勾结。结果被曹参击败并俘虏,而薄姬作为魏豹的家属,被没入汉王后宫成为奴隶。
刘邦一开始并未杀魏豹,大概是怜惜他的勇力。但项羽兵围荥阳后,守城的周苛认为魏豹反复无常,担心在他在危难时作乱,就杀了魏豹。周苛在城破后,因拒不投降项羽,被项羽烹杀。周昌继承了周苛的职位,后来刘邦想废掉汉惠帝太子地位,周昌当庭与刘邦争论。吕后视周昌为救命恩人。因为周昌为人口吃,与三国时那位同样口吃的邓艾,给后世留下个“期期艾艾”的成语。
魏豹死后,刘邦偶然中发现薄姬很有姿色,就将她纳入后宫,但纳入后宫后就忘记了。原因可能在于:从史藉记载薄姬为人来看,她可能不善于人际关系,也更不懂得邀宠。另外,汉王所纳的魏豹后宫中的女人,也不止薄姬一人,还有就是戚夫人此时已跟从刘邦。
从经历上来看,管夫人与赵子儿这俩人应该都属于魏豹的后宫,而这三人,年少时曾相约不管谁富贵都不要忘了其他俩人。于是,这二人被刘邦召幸后,无意中谈起薄姬,刘邦就突然对薄姬有了兴趣,于是春风一度后,薄姬就生下了汉文帝。
儿子是生下了,但刘邦并不是只有一个儿子。所以薄姬继续被刘邦忽略。不过于别人来说,或许是坏事,于薄姬来说,却是好事。刘邦死后,薄姬大概因为从未对吕后构成过威胁,所以跟随汉文帝到达代国封地。
薄姬母子在代国前后十五年。汉初时,王国高度自治,代国与匈奴接壤。以高祖和吕后时持续推行的和亲政策来看,汉朝与匈奴并未有大的冲突。以文帝8岁为代王的年纪,大概谈不上什么治国纲领。不过,在代国的十五年,文帝应该亲身经历了战争所带来的残破以及百姓对于安居乐业的渴望,这给他后来执政汉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与其说文帝因为贤明而被立为皇帝,到不如说他和薄太后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决定了自己日后有机会成为皇帝。
这需要从诸吕之乱说起:
前文说过,吕后不过是想巩固吕氏的权利,建立一个刘吕两家共同掌控汉室江山的局面。但这个设想在她活着时,好像没有问题。她一死,大臣和刘邦的那些子孙们就不干了。刘邦的八个儿子中,被吕后一顿折腾后,只余下了汉文帝刘恒与淮南王刘长。刘恒是因为自己与母亲从来不给吕后添麻烦,所以幸存。而刘长,则是因为自己的母亲早死,从小被吕后抚养长大,所以也没有被吕后迫害。
但诸刘中,还有一个前面说过的刘邦的庶长子刘肥。
刘肥也曾得罪过吕后,起因是因为惠帝这人太有礼貌,刘肥进京朝见时,和惠帝一起在吕后面前喝酒,惠帝对刘肥执家人礼,于是就惹的吕后大怒。怒的原因可能出于,刘肥这么一个私生子,怎么能配汉惠帝一口一个大哥叫呢?
所以吕后就弄了两杯毒酒,命令刘肥向自己敬酒,刘肥不知有诈,起身端酒,而汉惠帝一看自己哥哥向母亲敬酒,也想凑个趣,就端起了另一杯。吕后担心亲生儿子,上前打翻了酒杯。刘肥这才明白吕后想毒死自己,思来想去,听从自己大臣的建议,把城阳郡让给自己的妹妹鲁元公主作为食邑,并尊鲁元公主为齐国的王太后,换句话说,是认自己的妹妹为妈,才得以幸免。
这恐怕是奇耻大辱吧,所以刘肥先于惠帝一年去世。刘肥这人好像看起来挺窝囊,但他却是西汉初年时,最有势力的诸侯王,史称尽王齐国故地,共七十三城,而且他也生了三个颇有英雄气概的儿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朱虚侯——也是后来的城阳王刘章。
刘章在吕后执政时,在京侍卫吕后。他曾在诸吕强盛时,曾当面指责吕后排挤刘氏宗亲,又当着吕后面,借口军令斩杀逃酒的吕后族人。可称的上是当时的强人。当然,与其他汉室宗亲一样,他也被迫娶了吕氏女子为妻,不过重要的是,此女为吕禄之女。
吕后生前为强化诸吕实力,不顾刘备当年“非刘氏不王,非军功不侯”的誓约,强立诸吕为王,并将齐国一分为四,大大削弱了齐国的力量。这些都是让刘章对诸吕专权产生痛恨的原因。所以,吕后死后,刘章通过自己老婆得知了吕禄与吕产欲作乱的阴谋,就密秘通知自己的哥哥,继位的齐哀王刘襄,举兵讨伐诸吕。自己与另一个哥哥,后来的济北王刘兴居留在长安为内应。
从后来吕禄与吕产的举动来看,说他们想作乱值得商榷。因为如想作乱,不会轻易的就因为几句话而放弃兵权,更何况吕后死前,曾告诫过他们,如轻易丢弃兵权,会被忠于刘氏的大臣们族灭。因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历朝历代都是精明政治家所明白了道理。
而刘邦预言能安定刘氏的周勃,当时虽名为太尉,也就是帝国武装力量的总司令,但却是个空架子,没有掌握军队的能力。
公元前180年,刘襄杀掉了忠于职守的齐国国相召平,率齐国军队反叛。但奇怪的是,吕产和吕禄居然派灌婴带兵前去平定。灌婴是高祖刘邦时的功臣,所以,灌婴一到前线就与齐国联合。这个举动,应该给了吕禄与吕产极大的恐惧。所以,忧惧时,他们居然听从郦寄意见,想放弃朝中权力,与大臣们盟约后回到封国去。
还是自己的姑姑吕须,颇有见识。指责他说,为将的丢掉兵权,与求死无益。但显然,这样的意见并未被吕禄和吕产听从。于是,就有了后来周勃进入北军,全军右袒,拥护刘氏的故事。
但还有南军。刘章这时候挺身而出,率千余士兵,击杀吕产与于厕所之中……
然后就是,诸吕氏不分男女老幼,基本上被杀了个干净。刘章的媳妇什么下场不知道,估计应该也被杀了吧,因为那位有见识的功臣樊哙的亡妻吕须,也被乱棍打死……
这其中,没有薄姬和文帝什么事情。
但当时的皇帝,是吕后所立。大臣们认为皇帝也该换一换了,于是商议谁来做皇帝的问题。按说,刘章和刘襄在这其中功劳最大,而且,刘襄也算是刘邦的长孙,要继承汉惠帝的帝位,刘襄看来最合适。但刘襄有个舅舅叫驷均,据传说飞扬跋扈,大臣们担心外戚专权的局面再次出现,就想起来薄姬母子为人老实,于是就派人迎立汉文帝。
其实驷均与其说飞扬跋扈,到不如说颇有勇略。刘襄没当成皇帝,估计也郁闷,但此时再造反就没有什么借口了,而且,他也肯定不会是灌婴周勃这些功臣宿将的对手,所以回到齐国后,当年就去世了。
而刘章因为曾经想拥立自己哥哥刘襄为帝,所以文帝内心很是不满,即位第二年才将齐国割出两郡分别立刘章和刘兴居为城阳王与济北王。刘章抑郁不得志,不两年也去世了,而刘兴居后来趁匈奴犯边而谋反,被一举击灭。
陈平于文帝二年去世。
周勃在文帝十一年去世。不过,他死前曾被人诬陷谋反,光荣进了一回监狱,最后还是薄太后关照,周勃才平反出狱,并留下个感慨,意思是自己曾统率千军万马,到头来终于知道了这世上还有比统领千军万马更尊贵的人,就是狱卒。
诸吕之乱中重要人物的结局大体如此,接下来的事情,还是文帝这个有史记载以来,英明仁厚的第一位帝王的光荣事迹。
孝文窦皇后,史记和汉书中并未记载她的姓名,按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说法,她名猗房,是今天的河北省武邑县人,惠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选入后宫侍奉吕后。
良家子这个词需要解释一下:按字面理解,良家子可解释为清白人家女子。可什么们是清白人家女子呢?在汉时,大概就是农民的儿子——当然,也可以是地主。而且还得符合几个条件:一是祖上几代没有作奸犯科之人,二是祖上几代既不能经商,也不能从事手工业,还不能是医生和跳大绳的。三是也不是做官的(做官的就要论祖上几代事迹了),而且家里没人为奴为婢,还没有给人当上门女婿的,……
这样说来,窦皇后也算是苦出身。本来秦末大乱,自己父亲避乱隐居在武邑县,结果掉河里淹死了。而她母亲应该也早亡,所以推测她大概靠自己的哥哥抚养度日。所以,到宫中当侍女,或许也是个出路。不过她可能不知道,她走后不久,她大概四五岁弟弟,也让人贩子拐走了……
那时候,说是入宫侍候太后,但保不齐能遇见惠帝,得个宠幸,封个夫人什么的。因为东汉好多皇后的进身之路都是这么来的。可惠帝当时正在想把自己搞死,连皇后都不想见,也就不会有机会见到她。而吕后,听从手下大臣建议,就也想学学俭朴,打发宫中多余的宫女出宫。
不过吕后女政治家的帐算的比较精明,将这些打发出宫的宫女分送每位诸侯王五名。窦皇后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想着自己是河北人,如果被分到河北属地赵国也不错,就央求管事的太监将她列到赵国的名藉中去。
按说这事不大,可就是因为不大,管事的太监忘了这事,结果窦皇后阴错阳差的就到了代国。
窦皇后很愤怒,可愤怒也没办法。于是只好到了代国,但幸运的是,文帝很喜欢她。二人生下两个儿子:一个汉景帝刘启,另一个是梁孝王刘武。
代王当年是有王后的。按规定,这王后应该是吕后所立,不知道是不是也属于吕氏之女。但文帝应该与这个王后感情不错,国为俩人共生下四个儿子。可这位没有留下来名字的王后命很不幸,文帝没有成为皇帝之前,就病死了。而且奇怪的是,他们的四个儿子也夭折了,不知道这事情中,有没有窦皇后什么事。
文帝继位时,刘启年方八岁,也是文帝儿子中最年长的。所以顺理成章成为太子,而窦猗房也就成为了皇后。
文帝是个孝子,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是关于他亲尝汤药的故事。这个故事不见于《汉书》和《史记》,大致意思是,薄太后曾患病卧床三年,文帝亲自给母亲端药,并且要每次尝药是否冷热可口。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与否,怕是无从考证,但文帝是个孝子,史书中是有证据的:
比如,当年周勃被诬入狱时,薄太后曾生气地抓起头巾向文帝扔去,痛诉他说,周勃当年平定诸吕,手握重兵,不趁那时谋反,难道现在退休回家了,反而想着谋反吗?
另外,薄太后于景帝二年去,由于吕后已于刘邦合葬,就在靠近自己儿子文帝霸陵附近安葬,意思是:东望吾子,西望吾夫。薄太后陵因在霸陵之南,故后世称为南陵。
而文帝是个好皇帝吗?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景之治”不是吹出来的。文帝更被称为三代以来第一位圣德君王。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个朝代。那么他的圣德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根据《史记》载:文帝十三年时,齐国有个著名的神医淳于意时任齐国太仓令。不知道因何事犯法,按当时律法当被处以肉刑。也就是要断折身体。淳于意有五女,没有儿子。临被押送长安受刑前怒骂说:生女儿不如不男孩儿,事在危急时,没有可用的人啊。
结果他十五岁的小女儿缇萦,千里奔波,上书汉文帝。愿以身代父刑。汉文帝看到上书后,大为感动,并为之废除了肉刑。
以前谈过汉代的上书制度,而这个制度的实施,其实是与文帝这种心怀悲悯的情怀不无关系的。文帝曾多次下诏废除秦时已来严酷的法律,比如夷三族罪。当然,其中有些律法,在汉武帝时又被恢复。
然后是轻徭薄赋。文帝屡次下诏劝恢复农业,并将税制恢复到汉初的十五税一,并减轻各项税率。比如口赋和算赋。这两项税是中国古代的人头税,口赋是成人之前,算赋是成人之后。另外就是尉问鳏寡孤独,可以说建立了最早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军事方面,文帝也秉承不扰民的原则。匈奴屡次入侵,文帝继续与匈奴和亲,南越国造反,文帝不但派人保护赵佗家的祖坟,还派使者送去言词恳切的亲笔信,令赵佗感激之余,愿接受中央政府领导。
汉文帝继位二十三年来,禁止四方贡献珍奇事物,自己也力行节俭,皇家官苑没有再增加的,反而这些官苑对百姓生活产生影响,就废除就些园林,允许百姓在里面谋生。自己宠爱的慎夫人,穿着也很检朴。这一切,反映的并不是一个封建帝王的作秀,而是真正的怀有悲悯天下的情怀。这可以从他去世后的遗诏中可以看出。不过,在这之前,我们还需介绍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
贾谊,河南洛阳人。课本上我们学过他的《过秦论》:“秦人无瑕自哀,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使后人以哀后人也”。此人十八岁时就声名远扬,为人举荐,到汉文帝身边担任博士,才华为文帝所折服,所以一年就从博士,升迁为太中大夫。
太中大夫在西汉时是个秩比千石的官员,处于汉代官吏级别的第六级,此时贾谊不过二十一二岁,
贾谊对于西汉,贡献不仅仅是在文学上。实际上,他是个破有眼光的政治家。但这种眼光,在当时是超越时代的,因而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这些远见包括:让列侯回到封地;充实梁国,使其成为汉室屏障;削弱诸侯王实力;另外包括为周勃鸣不平。
为周勃鸣不平是远见吗?
这个可能涉及到一个读书人尊严的问题,就是“刑不上大夫”。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刑具不上大夫,并不是说当官的犯了法不治罪。这可能是因为,周勃进监狱后,没少挨打的原因吧。
但这事情有个前提,周勃时任丞相。换言之,贾谊让列侯到封国的建议,不光是得罪了周勃,还得罪了一批在中央为官但有爵位的人。这件事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些侯爵在京为官,家也在京城,他们封地所上的赋税,要不远千里送到京师,太浪费。
所以,以周勃为首的一批人,不断在文帝面前说贾谊坏话。文帝不可能因为贾谊得罪全体大臣。于是,贾谊的建议虽然被采纳,但他却不得不被牺牲。
贾谊被发往长沙国任太傅,文帝时的诸侯国官职按《汉书》说法,等同于中央政府。但中央政府的太傅是万石官员,显然,贾谊佚万石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推测应该等同于中央政府的太子太傅,为两千石官员,也算上是位列公卿了。
贾谊在长沙的生活并不是太如意。因为长沙国当时属于卑湿之地,北方长大的贾谊水土不服。但他于长沙时写下了很多传世名篇,比如:《吊屈原赋》,再比如《鵩鸟赋》: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
不过,要说贾谊抑郁不得志,怕是有些失之偏颇。汉文帝对还是贾谊的重视的,因为贾谊在长沙不过四年,本着锻炼年轻人的态度,这些也不算对贾谊的排挤。何况文帝曾感叹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贾谊随后建议充实梁国地盘,在后来七国之乱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另外,他建议的削弱诸侯王势力,在随后不久也被文帝采纳。贾谊之死,是因为他受文帝重托,辅佐文帝少子梁怀五刘胜。但刘胜不幸骑马摔死了。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保护作用,所以时常在自责中哭泣,一年后死去。年三十三岁。
士为知己者死?
我觉得是这样的。
李商隐有句诗挺有意思: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其实,文帝也有为人所诟病的地方:比如前文所说的故意贬底刘章兄弟的功劳。比如自己的舅舅薄昭杀人,文帝率领满朝文武到穿孝服到舅舅将祭拜,逼舅自杀,再比如那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太平盛世,尚路有冻饿之死的人。作为封建帝王,无法要求文帝十全十美?而且比起后世那些君王来说,文帝其实真实的多。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崩于未央宫,葬霸陵,庙号太宗。遗诏说:死生是人生常理,没有什么可哀伤的。现今流行厚葬,我所不取。而且,因为我的丧事,扰乱天下百姓正常生活,有损我的德行。现在命令,发丧三日之内,就不要再穿丧服。不要禁止民间娶亲、祭祀和娱乐。依山为陵,将夫人以下的后宫嫔妃送出宫令自嫁……
如班因所赞:(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刑措意为置刑法不用,比喻法制清明)。呜呼,仁哉!
这大约便是一个盛世的开始。(完) |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