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5-6-8 07:10 编辑
成语新解:康夏卖书
这是一个时不时出现“看点”的时代,当然,看点和“典故”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所以,接下来文中的这个“事件”以及我的表达,纯属是一家之言。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5月16日,一个叫康夏的写了一篇《带不走,所以卖掉我的1741本书》刷爆了朋友圈,不到24小时,康夏收到了超过77万书款,与此同时,他也被推到了情怀的制高点。
深度说,这个当事人据说是考上了哥伦比亚某大学,马上要去就读,临行前,自己有近两千本藏书,带着不方便,所以想卖掉。
大概当事人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帖子引起了网友们热烈的响应,在一片大赞“有情怀”的声中,网友们果然给力,这不到两千册书,居然收到了超过77万的书款。简单的说,基本和书价没有任何关系了。
6月5日,剧情发生狗血的逆转,网友们发现自己收到的书,不少跟其他人重复,甚至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就出现了十多次。随后有人爆料,康夏寄出的书籍总数已经远远超过1741本。那些重复的、多出来的书是哪儿来的?种种阴谋论层出不穷,“康夏卖书”甚至已经成为一个讽刺成语。
可以肯定的是,康夏卖出去的书已经远远不止1741本,而且重名的,同样的书,多次出现。网友们的怀疑就不无道理了,既然是藏书,怎么会一本书有十几本的收藏,又不是图书馆。
很快,事件的真相也就曝光了,原来,康夏在接到77万的订单之后,花了一些钱,买了6000本的新书,发给了给他点赞支持他的网友。于是,瞬间,剧情反转,曾经给康夏点赞的人们,怒不可遏的指责康夏欺骗,有人干脆直呼康夏为“情怀狗”。
在解读这一事件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当事人有足够的聪明,从营销的角度上说,这算是一次很成功的营销范例,让我钦佩。当然,这件事在多数网友看来与营销无关,更多的是当事人消费了给他点赞的人们,支持他的人们的善意和好心,这显然是够恶的。
当然不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这么简单。
1741本书,能卖出77万的高价,这本身就已经与书自身的定价无关了,所以,这77万更多表达的是人们对《带不走,所以卖掉我的1741本书》文中这个当事人行为的肯定和赞许。
如果康夏在收到这笔不菲的“善款”之后,能到此为止,那么这件事就足以显示出它的美好和温馨。但是,显然在这笔不菲的善款面前,当事人康夏迷失了自己,他做出了一个一定会让他悔到肠子都青的决定,又买了6000多的新书,冒充了自己的藏书一并卖给了网友。
这也是事件引爆之后,网友们无比愤怒的原因。买新书谁不会买?去当当,去实体店,去阿里巴巴,去任何一个电商平台,何以用得着你康夏打着“情怀”的名义,来干这事儿?
康夏在5月18日第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希望买书的人收到我的书的时候能够特别开心。看到我为他们搭配的书能够满意,或者有意外的惊喜。”
现实结果是人们从惊喜到错愕,到愤怒。在舆论上一次为他而沸腾之时,康夏这样说道:“参与一次活动、一次事件,参与一次消费,这是立竿见影的愉悦。它变成像一场狂欢,像一个被披上外衣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每个人的角色被消解为一个时间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读书人。”半个月后的今时此刻,舆论场环绕着他的“狂欢”瞬息换了一张面孔,化作了指向他的“暴力”。
据说当事人很“崩溃”,其实这崩溃有点自找的。康夏应当明白,你当初那一帖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你击中了大家性格里最柔软的那一部分,那部分写着:善良。当善良被康夏肆意消费的时候,今天这个局面也就不奇怪了。
事件当事人康夏已经把全部购书款陆续退还了,这个最初的“狂欢”到今天的“噩梦”是他始料不及的。在解析这个事件的时候,我想到最多的是,这个事件有太多值得我们思索的东西,最核心的是诚信与欺骗。
从事件最后的结局看,康夏据说倒赔了十几万,这算是给他一个足够的“教训”,其实这社会多数时候是这样的,当你以善的名义和心理对待的时候,你收获的就可能是善良和赞美,当你动机偏移的时候,走向事情的反面就不奇怪。
其实我是相信最初的康夏《带不走,所以卖掉我的1741本书》表达的。只是在不菲的书款面前,他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如果从营销的效应上说,为了应对善款,不是不可以购买新书,而是要做出一个解释和说明,那就一定不会出现今天这种局面。
我不能去定义康夏是不是骗,起码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是不诚信的。 2015年6月8日星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