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你说我记 于 2015-4-14 11:06 编辑
2015年03月14日 晴 78岁的柴家老太太拜阿姨今天出院。 拜阿姨是一位不简单的普通人物,她是北京柴氏风味斋牛肉王法定代表人,又是第一任总经理,由于年事已高,由她的小儿子掌管总经理职位。 柴氏风味斋位于海淀区阜成路,从甘家口十字路口向西进去500米,在甘家口派出所附近。 拜阿姨,名桂兰,回族,自幼大家族,父辈军官出身,自本人少女时代出外都有军人跟从。自嫁柴家,家境初贫,在北京做过搬运工、小时工,后卖过冰棍,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89年开始开饭店至今。
2015年03月15日 晴 下午,我们在病房走廊里遛弯,回到病房又添了新病号,这是一位瘫痪五年多的北京老太太,88岁,空军干部,祖籍河南,在马兰基地工作过,三代人都是空军战士。病情:脑子时清楚时糊涂,属于间歇性老年痴呆症,这一夜她没有睡过一眼,把她的护工折腾得精疲力竭。我提早做了准备,把妻子临时换到隔壁48床休息。这一夜,值夜班的护士为了她跑来跑去。
2015年03月16日 晴 儿子从家里来北京。我一直忙着调换病房,从上午到下午一直在调解中,上个星期五一位67岁农村妇女做搭桥手术从重症室出来了,推到留观室。我们担心她的身体虚弱下不了手术台,结果出人意外。 早上七点多,瘫痪老人开始没有精力睡着了,护士担心她会醒不过来,不停的唤醒她。
2015年03月17日 晴 白天陪着妻子在病房修养。18点和儿子一起去奥运中心,看夜景,拍照留念。 2015年03月18日 晴 无雾霾 妻子做手术,排在第二个,上午8:50进手术台,10:10开始手术,11:30手术顺利结束,22:35开始疼痛。
2015年03月19日 晴 临床49号的安微老太太出院了,她74岁,一生务农至今,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每天是她的妹妹陪护,女儿在北京上班,天天来医院照料,两个儿子和儿媳没有来一次。 安微老太太心脏跳动慢,需要装一个起搏器,不知道什么原因她要出院了。 她的妹妹说只是来这里检查检查,有问题回去治疗。这种情况我们不好问,为了安微老太太出院没有烦恼,同房的我们一起安慰她。这样她说:装起搏器回到家里不能干农活,装一个还不如不装的。 到了吃中午饭的时候,安微老太太与平常吃饭少的多,大家吃完饭,一个人静静地躺到床上默默地静养着,她的妹妹和女儿出去安排车去了。我从她的表情看出她不愿意出院,为什么?不说都知道。 下午三点钟,她们走了,她的妹妹在病房里流了一串泪珠被我儿子看到。晚上儿子告诉我中间床铺的阿姨怎么走了,是不是治不好。我说:大概回去保守治疗吧,这种事情问多了会让人伤心的。所以我们再也没有提这个话题。 其实,安微老太太没有去做手术,如果去了我真为她担心,三十几公斤的身子骨能上手术台吗?她回去保守治疗这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吧,但愿她回到家里能见到儿子。
2013年03月19日 晴 安微老太太走了有一个小时,哈尔滨的杨老太太从留观室转过来了。这个老太太是我和妻子最担心的一位病号。她37公斤,如果天上飘下了一片树叶足以把她身子压弯,如果朝她的腰部扔去一张纸片也足以把她推倒,这位骨瘦如柴的62岁老太太是许多病友们讨论的话题。 杨老太太手术需要在心脏上换两个瓣,什么瓣我不了解。她是上个星期五手术的,星期天下午从重症室出来到留观室,她是这几天留在重症室时间最长的一位。我看见她进留观室是星期五下午时分。 现在,杨老太太躺到49床上,我看她的气色非常的糟糕。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从留观室出来,经过了解后,才知道留观室费用高,他们为了节约开支要求到普通间治疗。 杨老太太是比较幸运的,她的老伴一直陪伴着,一刻也没有离开,儿子隔三差五的来看看,她的女儿大约三十多岁,带着三岁大的女孩,在白堆子社区租了一间房子,房价100元,可以合租公用一个厨房,她是专业给母亲做饭的,每天晚饭后,带着孩子来病房。这里要求比较严格,晚上陪铺人员只能有一个人。节约开支,把钱用到治疗费用上,是所有外地人一致的想法。 我也是其中一位,我每天自己制作一个凉拌菜,争取做到能节约一元是一元。 到了晚上七点钟的时候,杨老太太开始抽吸起来,额头冒汗,我看到她难受的样子,问:是不是很疼?是。 她的老伴刚刚出去。我摁响通向护士站的铃声,说:49床病情严重。 很快医生和护士都来了。现场做各种检查,是体内某个部位出现积水。杨老太太开始脸色变白,呻吟的声音使得夜色颤抖,灯色暗淡。此时,杨老太太不能睡在床上,只能坐着,她那瘦弱矮小的身体佝偻着,老伴托着她的头,她张大着嘴呼吸,如同吸进求生的愿望一样。九点多钟,医生才决定给她背后插进导流管。 这一夜,我们整个病房的人们都是似睡非睡地熬到天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