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你说我记 于 2015-4-8 17:03 编辑
同安然记者聊几点 从昨天下午到今天,我一直在看北京晚报11警法版里一篇新闻文章。题目是“演员王学兵涉毒被抓——在家中和其他演员同事被警方带走”,作者是北京晚报记者安然,字数不足400字,还配了王学兵的资料图片。读者会问,我为什么不停的看这一篇新闻文章呢?因为这里有几个问题我一直明白不了。当安然记者看到了请问你该有何想呢? 不明白一。副标题“在家中和其他演员同事被警方带走”,这里的其他演员数量不明确,既然被警方带走应该人数清楚,为什么不用准确的数字呢?这里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个人之所见,副标题多余,没有给读者增加吸引力,只不过添加了一些愚钝的砝码,智商的填空题罢了。 不明白二。新闻讲究的是发现事迹快,写稿快,发稿快,见报快,分析事实时间,地点,数据准确。安然记者对王学兵的稿件都做到了,及时的配发了王学兵的资料图片,真是用心良苦呀,不得不赞一下奋战在岗位上的你,够辛苦了!可是,为什么只有一张照片呢?其他人的呢? 不明白三。文中第一段这样写道“记者上午获悉,演员王学兵因涉毒被北京警方抓获,此消息记者已经多个渠道得到证实……另外,同时被带走的另一位演员曾经出演过重案六组(第一部)和七剑下天山。既然记者努力多方面证实了王学兵,为什么不去再努力努力了解一下重案六组这位演员呢?王学兵你用心了,顺手牵羊再把重案六组演员名字亮出来有何难,这样岂不是给新闻又增添一份厚礼,两个人只写一个人的名字,就好比一个人上身穿红衣服下身穿黑裤子一样,远看像个参加典礼的,近看像个奔丧的。与其这样,倒不如一个人头戴鄂尔多斯的羊绒帽子,脚穿鳄鱼皮靴算了,有胆趴在羊身上剪羊毛,为什么没有但把脚伸进鳄鱼嘴里。 不明白四。文中第二段只写了三句话,我就不明白三件事,一是“记者了解到,王学兵吸毒要追溯到多年前。”请问,多年前是多少年,三年五年,十年八年,还是十几年,新闻“六要素”中的时间指的是什么时间?难道不包括这个时间吗?二是“当时,他为了参与某部作品拍摄,需要迅速瘦身,从而沾染上了毒品。”这句27个字,我不知道安然记者是否对“作品、需要、迅速、瘦身、沾染”这五个词进行过推敲。“作品”是不是范涛太大了,不妨改为“参与某部电视剧拍摄”。“瘦身”就是减肥,迅速瘦身,真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减肥法。“沾染”更使人耐人寻味啦。至少我理解为王学兵不是主动吸毒的,谁促使他吸毒的,文章内涵的深奥值得挖掘源头佣使者。三是“但近年来,他的生活一直相当稳定,并不常出现在公众面前。”年份的时间姑且不说,生活既然稳定了,就把他当羊宰杀,做重案六组的马前卒得了,谁让你得瑟地在你家里呢?一点也不是冤大头。你不在公众面前露脸,这会非要让你火一把,活该。 不明白五。文章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据圈内人介绍……特别是一些创作型的音乐人,常有‘必须创作出作品,否则就会被市场遗忘’的强大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有的人向毒品寻求灵感,也有人寻求解脱。”这个圈真大呀,看起来毒品已经在圈里四面开花,阳光普照,成了心照不宣的吸毒课题。我真不明白是命重要还是钱重要。 去年到今年,这个圈里吸毒事迹不断涌现,大有“野火春风烧不尽”的现象,忽然我看到了“东亚病夫”的牌子在眼前晃动,一个打着禁毒的形象大使损落了,一个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歌声尘埃落定了,一个少年的青春被毒品摧毁得支离破碎……这些案例没有惊醒世人。却依然用丑陋的灵魂掩盖罪恶的语言,为了瘦身、歌唱、创作的灵感碾碎人生观和价值观。多么可怕的需求。 安然记者这一篇新闻稿仅仅三百多字,而且只发在报纸的右下角,但是,读者的眼睛是锐利的,深度的分析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可以斟酌一下几点: 一是他为什么没有把重案六组的那个演员曝光? 二是他为什么把发生吸毒事情之前的时间写成不准确性? 三是他为什么要分析王学兵的吸毒时间? 四是他为什么简要的写出了据圈里人说?而不去写据北京圈里人说,或者是演艺圈里人说。 五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去结尾?而不再写王学兵的其它情况。看似跑题,实则让那些人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