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跟远古交流一下,小说的几个写作心得。
一、 小说的本质是虚构。就是编的,就是撒谎,但撒谎你得跟真事似的,让人家听了都确信不疑,那么,这就是要求,在以事实为基础上,加以渲染进行改编。我初学的时候经常不服气地喊着:“俺这全是真事!”可是编辑说了,恰恰全是真事,才没人愿意看。生活真实不等同于文学真实,七分虚的《三国演义》流芳百世,可七分实的《三国志》有几人愿意看?
有人会问,那么怎么好看怎么编就行了吗?错,情节可以离奇,但不可以离谱,虽然这情节不太常见,但如果明天发生了,你不会觉得奇怪,这才叫虚构,否则就是胡编。
二、 小说的人物是多元化的。我们生活中遇见的普通人,是很难具有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的,要以这个为原型,那就需要把几个人或很多人“拼”在一个人身上,让这个人成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形象,从而为作者服务,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鲁迅说:“小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样拼凑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物更具体,性格更鲜明。贾宝玉的叛逆形象就是几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人拼凑成的,而并非完全是曹雪芹的自传。
三、 选材要新。视角要独特,写别人没写过的,如果别人写多了写滥的东西,再写就有拾人牙慧之嫌。比如民工讨债、小偷、假钱……当然爱情这个主题是永远要写下去的,只是中国文人多情的太多,把该写的不该写的爱情都写光了,所以要在这个领域写出新鲜东西来,实在太难。你要写一篇小说,你首先要做到的,不是把这个人的一些事写完了就拉倒了,这是最最失败的写法。你应该要以小见大,就是从小人物身上来折射出社会一大群人、一代人;或者从小事件上折射出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让读者读后感叹,还真有这回事,这社会啊……这叫共鸣,因为你小说写得有真实感,才会引发共鸣。
四、 要有一条主线条。也就是要有矛盾交叉,你每一次落笔,都要围绕着这条主线来写,就像你跑赛一样,你可以忽快忽慢,但不能偏离跑道,以《抓阄》为例:主线条就是兄弟间“抓阄决定命运”,至于家庭的贫穷都是为“抓阄”做铺垫,你如果写出了民工讨债,那就等于脱离了跑道。你如果把结尾给写成喜剧,那就失去了意义,也与整篇文章的悲凉气氛脱节了。所以你写小说的时候,要时刻问自己:我要写什么?我以什么为主线?我跑偏没跑偏?
五、 情节的曲折性。你要像冲浪一样,让故事情节忽上忽下,峰回路转。用大白话举个例子说:好人要服毒自杀,你偏偏要安排个人出来不让他自杀成――这是一转。正当为好人松口气时,这个救人的居然是个强盗――这又是一转。当坏人已经得逞时,坏人狂笑喝掉了桌上的酒,结果被毒死了――这又是一转。这一千多字的小情节,就连续几个波折,总是在读者想舒服的时候不让他们舒服,又总是在读者失望的时候给他们以希望。
六、 语言的艺术美。
以小小说为例,语言要凝炼,要含蓄,含而不露,切忌解释说明。这家子很穷,穷得如何如何――这是败笔,最好提都不要提,要用情节发展,要用心理活动,要用外貌描写,揭示他们的贫穷。
小说的语言忌生冷――如:一些难懂的方言,外国人听不懂,中国人不明白的。如一些网络用语,我晕,切,等等,都应该摒弃。
小说的语言忌陈旧――如:突然泪流满面,热泪盈眶,等等,太落伍了,只能减分,不能加分。
七、 应该注意的事项:
好的小说语言离不开恰当新颖的比喻,离不开铺垫、伏笔、悬念、象征。你干巴巴地写下来,大家只能干巴巴地读。有的小说前面没有铺垫,后面突然来了情节,然后再马上补上一笔说明一下,这绝对是败笔。
结尾要有特点,或新奇,或意义深远,或令人沉思。
语言要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挑大粪的不能说大学教授的话。
初学写作的人,写之前列个大纲出来:主线是什么?开端、发展、高潮、结果分别概括一下,看哪部分脱离了主线条,那么就需要重新设计情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