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0| 4
|
[其他] 中国文坛巅峰快报(转帖连载,引领中国文坛最高动态)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2014年9月23日晚,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华灯璀璨,高朋满座,充满节日般的喜庆。备受社会瞩目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整个颁奖典礼过程既隆重热烈又庄重俭朴。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李冰,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35位本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家以及评奖委员会委员出席颁奖典礼。 铁凝在致辞中说,今天的35位获奖者以他们艰苦寂寞的写作和卓越的创造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奋斗和梦想,丰富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证明 了文学在这个时代坚韧充沛的力量。这份崇高的文学荣誉不仅是授予他们的,也属于所有真诚的写作者。铁凝感谢评委们的辛勤付出。她说,继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之 后,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也采取了实名投票公开的办法,评委们的公心和眼光在这个过程中经受了考验,得到了呈现。铁凝在致辞中对广大读者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 她说,伟大的作品是在作家的案头诞生,更是在读者的阅读中生长。无数怀着对文学的热情与珍重,不断地阅读、寻找和发现的读者,构成了文学生生不息的天地。 文学奖是这种寻找和发现过程的重要环节,这种寻找和发现,不仅滋养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而且也是在不断地肯定和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为新的创造 补充营养和能量。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获奖作家上台领奖。据介绍,本届鲁奖评奖工作从今年2月开始启动,历经半年时间,从符合申报条件的1359部参评作品中严格 评选,最终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文学翻译等7个门类中评选出34篇(部)获奖作品。评奖工作认真负责、公开透 明。通过严格的程序,评委们推选出一批思想内涵丰厚、艺术品质出众,具有浓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佳作。反映了我国四年来文学创作持续繁荣的态 势,凝聚了广大作家长期以来辛勤耕耘的汗水,体现了我国各文学门类创作的代表性成就。 格非、徐则臣、黄传会、大解、刘亮程、孟繁华、赵振江代表获奖作家分别发表了获奖感言。作家们或平实质朴,或热情风趣,讲述了创作、研究、翻译背后鲜为人知的点点滴滴,分享了他们对社会人生及文学的感悟。 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翻译家、编辑家,李嘉诚基金会代表,鲁迅文学院第23期、24期高研班的学员,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代表等近500人参加了颁奖典礼,分享了获奖者的喜悦和荣耀。 中央歌剧院为颁奖典礼奉献了精彩的节目。
| |
相关帖子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西湖归来 于 2014-11-1 10:56 编辑
10月24日,中国作协召开专题讨论会,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李冰主持会议并讲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学习讨论。 李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这是继72年前毛泽东同志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党中央召开的又一次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对全国文艺界的极大鼓舞和鞭策。讲话集中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如何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这一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深刻阐述了有关文艺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是指导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的行动指南。广大作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李冰强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学界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也是中国作协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作协将根据中央要求和中宣部统一部署,下发学习通知,提出学习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习贯彻,还将召开主席团扩大会议,进行学习讨论。各级各行业作协和直属各单位要把认真组织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任务,从各地各单位实际出发,切实组织好学习活动,深刻领会讲话关于文艺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何建明、梁鸿鹰、王山、李一鸣、彭学明、邱华栋6位同志结合各自工作实践作了发言,畅谈了学习体会。他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大作家艺术家倍受鼓舞。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铸造灵魂的工程。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为人民写作视为作家的根本任务和终身任务。深入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呼声,站在人民立场,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并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的精神文化需求中提高自己,努力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更加坚定文学自信,深化创作自省,增强使命自觉。感受时代脉搏,倾听时代跫音,记录时代发展,传递时代精神,助力时代进步。抑恶扬善,激浊扬清。要扎根于大地之上,扎根于生活万象,扎根于人间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贴近生活、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好的文艺作品。 大家提出,文艺报刊社网是文艺战线的重要阵地,应当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推动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艺报刊社要坚持正确导向,大力推介优秀作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正确的舆论引领时代风气、点亮人们的精神世界,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学期刊社的生存、运行、发展应服务于“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中国作协机关、直属单位有关同志参加了专题讨论会。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作家动态:贾平凹:原来如此等《老生》
“有许许多多的事一闭眼就想起,有许许多多的事总不愿去想,有许许多多的事常在讲,有许许多多的事总不愿去讲。能想的能讲的已差不多都写在我以往的书里,而不愿想不愿讲的,到我年龄花甲了,却怎能不想不讲啊?!” 带着这样的初衷,贾平凹完成了他的最新长篇小说——《老生》。 谈 及这部小说的书名,贾平凹在后记中如此解释:“此书之所以起名《老生》,或是指一个人的一生活得太长了,或是仅仅借用了戏曲中的一个角色,或是赞美,或是 诅咒。老而不死则为贼,这是说时光讨厌着某个人长久地占据在这个世上,另一方面,老生常谈,这又说的是人越老就不要去妄言诳语吧。” 《老生》是贾平凹首次尝试以民间写史的方式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位几乎长生不死的灵魂人物,以客观、冷静的视角,将陕南自20世纪初至今的百年历史娓娓道来,浓缩为现代中国历史缩影。 李敬泽、陈晓明等评论家都对这部小说开阔的视角与形式的创新表达了赞叹,而贾平凹此前的创作过程却异常滞涩,甚至曾三次中断,难以为继。让他苦恼的问题是——“历史如何归于文学,叙述又如何在文字间布满空隙,让它有弹性和散发气味”。 《山海经》是贾平凹近年来格外偏爱的一部经典,在这次创作中,为作家提供了独特的灵感。在他看来,中国人的思维和中国人文化的源头都在《山海经》里,中国人对外部世界形成的观念是从《山海经》而来。 《老 生》讲述了发生在不同历史转型期的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山海经》里的一段文字为引子。贾平凹将自己研读《山海经》的感受注入小说,将民间写史从人文拓 展到自然,通过一个个村、一个个人、一个个时代,映射出神州大地的变革与发展。“《山海经》是写所经历过的山与水,《老生》的往事也都是我所见所闻所经历 的。《山海经》是一座山一条水地写,《老生》是一个村一个时代地写。《山海经》只写山水,《老生》只写人事。” “我有使命不敢怠,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过,原来如此等老生。”在《老生》这本书的封底,印着这样两行小诗。 带 着浓浓的陕西口音,贾平凹向大家透露了一个关于自己创作习惯的小秘密:“写长篇的过程非常辛苦,一写就要几年时间,时间长了经常就没劲了。人在运动场上跑 步的时候需要别人喊加油,所以我每次写长篇时,就不停地写些书法作品来给自己鼓劲。这四句话就是我在创作《老生》的过程中为自己写的。” “文 学是对社会的记录,也可以说是一种记忆。对具体的一个作家来讲,他写的东西就是他的记忆。个人的记忆是个人的记忆,大了以后就是一个族类、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或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贾平凹说,“作为我这个年龄段的作家,生活在我知道的那个年代,把我所知道的东西、想表达的东西、积极的东西,争取更多地写 出来,完成我的思路。这也算是一个使命吧!” 在《老生》之前,《高兴》《秦腔》《古炉》……贾平凹持续多年笔耕不辍,正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所评价的,“贾平凹是当代文学最具才华、最勤奋的作家之一,始终关注着时代的变革与制度更替,关注着中国民间社会人生百态”。 | |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