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子落灯节
文/马成云
一个节日变得持久而深入人心,必然独具特色,比如塘子落灯节,它有两大内容:一是赶夜街,二是唱花灯。唱花灯,在云南别的地方唱,别的日子里也唱,并不稀罕,而赶夜街“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昆明郊县有赶乡街子的习俗,说穿了就是乡村贸易交流的一种方式,也叫赶集。只不过所有的赶集都是在白天,冷不丁地冒出了个“塘子夜街”,自然让人耳目一新。因此,去塘子参加落灯节也有人说成去塘子赶夜街。
塘子落灯节说法不一,愿意相信那一种版本各人有各人的讲究。一般而言,春节期间各家各户表示喜庆高高挂起的灯笼,总有一天要取下来,塘子村选择了正月十六这一天,这个节日就顺理成章地叫做“落灯节”,并一直保留成一种公认的说法。而另一些传说也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塘子村一位九十二岁病故的老大爷叫马云忠,年轻时人称小铜匠,他生前听老辈人说:春节过后,汉族还要过个小年,即正月十五元宵节,热热闹闹,那高兴劲着实爱人。
回族也应该过个小年,就定在正月十六那天,节日的主要内容不外乎赶夜街。赶夜街的头一年属龙,村里一位比较有影响的白大人就把这一天起名为“登龙节”,意思是盼望家家户户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登龙上天。在没有电的年月里,夜幕降临时,男女老少都得提着一个篾制灯笼,里面放上蜡烛或小油灯,出来赶夜街。久而久之,登龙节慢慢地变成了“灯笼节”。
习俗来自民间,来自漫长的约定俗成,有时跟某个具体民族关系不大,与地域反而密切相关,落灯节如此,春节也如是。《现代汉语词典》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其实,有些少数民族最初是不过春节的,慢慢地也过了,甚至有些外国人也跟着过了,像我们现在也过西方情人节一样。至于,春节“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到底哪几天?词典里没有下文,大家公认的是截止元宵节这段时间。如此说来,塘子村人认定的当然就是截止正月十六落灯节这段时间了。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塘子村人似乎更能窥破上苍的秘密。落灯节意味着热闹过后繁忙开始,人们格外珍惜这最后一天。正月十六晚上,塘子村中间一条一两公里长的街道弯弯曲曲,青石板路变成了光滑平整的混泥土,街边一条窄窄的水沟蜿蜒相依,沟里流淌着清澈的温泉水,雾气缭绕于街面。
街道两旁的灯照亮淡淡夜色的时候,一个挨着一个的摊位令人目不暇接,玩具、水果、凉虾、凉粉、卷粉、米粉、米线、饵块、甜白酒、炸洋芋、羊肉串、葱油饼、茶叶蛋、萝卜干、水淹菜一应俱全。如果你想好了要来赶塘子夜街,最好不要吃晚饭,把空间留给落灯节。听老辈人说:正月十六买东西,买什么今后就不缺什么,还有花不完的钱呢。
当月亮爬上关索岭,将淡淡的光芒洒向高高低低的屋顶上时,月华与灯光交映生辉。街上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爽朗的笑意,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时传来孩子的嬉闹声,青年的欢快声,老人的谈笑声,小贩的吆喝声……声音此起彼伏,交织在一起,烘托出一派节日的气氛。如今,周边几个县的人都带着好奇心赶来参加落灯节,连缅甸商人也带着珠宝玉器等商品凑热闹来了。一时间,塘子夜街人来人往,水泄不通,村子外面汽车排成几公里长龙。
猜灯谜、耍龙灯结束之后,大家兴致未了,赶街的继续赶街,看戏的依旧看戏。在塘子小学宽敞的操场上搭起高高的戏台是每年不可或缺的活动。寻甸周边乡镇、马龙、嵩明等地的群众自发组织了30多支文艺队赶来助兴,你方唱罢我登场,把个五六千人的塘子大村搞得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塘子村作为东道主也不甘落后,二胡、笛子、唢呐、羊皮鼓等乐器一一派上用场,时尚歌舞、评书快板、相声小品、花灯小戏丰富多彩,每一个节目都洋溢着浓浓乡土气息。最让人兴奋不已的是节目最后,老人们吹奏起回族舞曲,不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乡亲,大伙儿不约而同地和着乐曲翩翩起舞,整个操场上呈现万人同舞的壮观景象,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离寻甸县城十三公里的塘子村,是丹彤集团“星河小镇”所在地,落灯节已经办了上百年,越办越火红,2014年的正月十六,也是公历一月十六日,这个巧合勾起人们太多的遐想,过节人数突破四万人之多。到十二点左右,观看节目快结束时,人们又三五成群地聚在烧烤摊上,点几个特色风味小菜,要两瓶酒水饮料,一边品味美食,一边谈天说地。
等到人们恋恋不舍地离开时,已是凌晨两点多钟。塘子夜街,终于在春风沉醉的晚上渐渐沉静下来,月光如水,朗照流年运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