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我们去东坡赤壁游玩,在二赋堂隔壁,有一座古石塔,哥哥姐姐们告诉我,那是古代高僧坐化的地方。有一次,我父亲的一个朋友来湖北出差,随便来黄州看看,我父亲带他到东坡赤壁游玩,看到二赋堂这石塔,我们自然也是这样给他做介绍,他围着石塔走了几转,说:“这个应该不是僧人坐化的塔。”他说他是河南开封人,在他们那里,从古至今都对一切文字怀有敬畏之心,凡是写了字的废纸都不能随便扔掉,要专门收集起来,在一个专门的石塔焚烧掉。他的话引起了我父亲的记忆,我父亲说:“是呀,我也听以前的老人们说过这事。”现在想想,从古至今,人民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在这个仪式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向上天感恩有了文字,人类得以快速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是读书人祈求自己能妙笔生花的美好愿景吧。
敬畏文字,同样是经历过王国维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混沌迷茫,不知道前路何方?从小学起,老师教我们写作文,一定要用“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我们人手一本摘抄本,有时候,一本故事性比较强的好书,即使我们看过内心非常喜悦,但是由于无法摘抄好词好句而唾弃它。而《红楼梦》,因为好词好句,即使我们小小年纪看不懂也看不进,也逼自己抄写过。那时候,人们也惯于此写作方法,就是在长篇小说的前十页全部都是景物描写,背景介绍,主人翁在十页后才迟迟登场。
由于自己年轻没有阅历,也没有深厚文字功底,虽然拥有十几本“好词好句,名人名言”的摘抄本,写出的文字还是无病呻吟,人云亦云,空话套话,都不是自己所思所闻所感,满足于辞藻的堆砌,主题的打造,最关键的是,由于没有自己的思想和阅历,也丧失了想象力,我根本写不出文字来。那时候,对文字的敬畏是无知的敬畏,是看不到前路看不到光明的迷茫。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通过探求,看到了微弱的曙光。大学毕业后,正是中国文学最繁荣复苏的阶段,我阅读了大量的明清白话小说、外国畅销小说;阅读了琼瑶的所有的言情小说;金庸、梁羽生的所有的武打小说;我喜欢三毛的文字,随性洒脱;我喜爱王朔、刘索拉的小说,贴近生活的大白话。。。。。。我发现了经典文字里的韵律美,可读性强的文字里藏着的生活的哲理。我丢掉了摘抄本,思索回味自己阅读过的文字,将人家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我享受着阅读文字给我带来的快乐,如果说第一个境界是对文字的“畏惧”的话,第二个境界到了“尊敬”文字,“佩服”文字。
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虽然我没有达到完全顿悟、大彻大悟的境界,我慢慢回忆,对文字的敬畏非要经过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我现在慢慢学习着写一些文字,才发现第一阶段抄写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已经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逼自己看的经典和背诵很多唐诗宋诗,现在虽然不能准确地背诵出来,但是大概的意思还是深深映在脑海里。第二阶段大量的阅读,我找到了文字的根本原则,文字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记录和交流。用浅白的文字将自己的思想表述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和理解,并加以传播,让人们感受文字带来的愉悦,这是大家才能做到的返璞归真。第三阶段,回过头来,才深深感到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样的几千个常用字,不同的组合,带给我们浩瀚的文字记录。我重新阅读经典,看年轻时无法看懂也看不进的经典,《红楼梦》、《瓦尔登湖》、《理智与情感》、《追忆似水年华》。。。。。。重温经典,怎不为文字带来深邃的思想和无法言语的美感而感动,我们怎么能不敬畏文字!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