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4-6-13 07:24 编辑
文/归隐宋朝
1982年的6月15日,我国优秀知识分子蒋筑英逝世。
这本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件,但他的死惊动了当时的中央高层,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离世和身世暗合了中央将要实行的某些政策。由此,随之而来的宣传铺天盖地,报纸、电视、文件和赶拍的电影。其后,有了邓小平的那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述。从此,彻底从国人的思维定式里结束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谬历史。应该说,1977年恢复高考是这个形势的前奏,而宣传蒋筑英则是这一过程的高潮部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终于被提升到共和国前所未有的高度。
说来令人胆寒和心酸,中国的历朝历代看似很重视文化,但却极少重视科学。可以回头看看,所谓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这个文化培养出来的又是一些什么人?大兴科举,取试为官,文科武科都是官,有像西方中世纪以后国家兴学资助的学科、学人吗?中国的科学领域自古就不成气候,就那几本科学典籍不是出自庙堂,就是来自作坊,根本难等大雅之堂,只为术匠之用。
所谓文人,其实是不包括科学成分在内的,学以致用的也不过是极尽“皇恩浩荡”的伦理理学与礼仪教化。近现代才有了科学兴邦救国的政治主张的萌芽,中国的实业才从手工作坊,走向现代意义的工厂;中国的学问里才有了科学的范畴。国人才开始明白,原来做学问除了为官,还有别的用处。师傅教受徒弟不在作坊竟然改在学堂了。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要有个反复的过程,自“反右”之后,也不知哪个爷的一句“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定论,把知识分子再度打入冷宫,张铁生的“白卷”倒成了英雄。一个国家的蒙昧在今天看来就像是一个笑话,可这个笑话阻碍了整整两代人。
蒋筑英,浙江杭州人,光学专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考取光学科学家王大珩招收的研究生,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始从事科研工作。
1965年,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以后又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和镀膜要求,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
1982年6月15日,蒋筑英在出差成都的途中,因过度劳累而病逝,年仅4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