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2014年视点大家谈集萃
查看: 2539|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年视点大家谈集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4-5-8 23: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晴儿 于 2014-5-13 19:06 编辑

2014年视点大家谈集萃




    2014年度视点大家谈——第2期活动终于华丽丽地谢幕了!

   视点再次感谢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厚爱!

     
   
现将公告和大家谈链接编辑如下,更方便朋友们的阅读和鉴赏!





【大家谈】(第1期)活动公告

【大家谈】(第1期)孔丘是人类中对后人造孽最深重的古代名人

【大家谈】(第1期)活动总结

【大家谈】(第2期)活动公告

【大家谈】(第2期)走近蔷薇盛开《别样人生别样人》研讨会

【大家谈】说说(第2期)访谈活动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4-5-8 23: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晴儿 于 2014-5-8 23:49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5-8 23:39 |只看该作者
怎么那么大的画?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5-8 23:40 |只看该作者
卧龙 发表于 2014-5-8 23:39
怎么那么大的画?

我偷的!{:soso_e133:}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5-8 23:44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5-9 12:33 |只看该作者
晴儿的活总是做得那样漂亮。辛苦了!{:soso_e178:}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5-9 15:41 |只看该作者
上敬业{:soso_e160:}送礼品{:soso_e163:}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5-9 20:53 |只看该作者
这丫头不疯的时候还挺能干的。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5-10 10:02 |只看该作者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5-9 20:53
这丫头不疯的时候还挺能干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5-10 10:02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5-10 10:04 |只看该作者
大脸猫 发表于 2014-5-9 12:33
晴儿的活总是做得那样漂亮。辛苦了!

不辛苦——{: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5-10 10:05 |只看该作者
色妞妞 发表于 2014-5-9 10:15
晴儿真是好姑娘啊。啃啃。


我听这话,看了看我家姑娘,脸红了,心里偷着乐了——{:soso_e192:}{:soso_e195:}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5-10 10:06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5-10 10:13 |只看该作者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5-9 20:53
这丫头不疯的时候还挺能干的。

俺们晴格格真的很能干的。{:soso_e112:}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5-10 10:17 |只看该作者
大脸猫 发表于 2014-5-10 10:13
俺们晴格格真的很能干的。

{:soso_e118:}何止能干啊,简直是飞天魔女……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5-10 10:48 |只看该作者
逍遥侠 发表于 2014-5-10 10:17
何止能干啊,简直是飞天魔女……

各花入各眼
她是俺的格格{: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5-10 15:01 |只看该作者
大脸猫 发表于 2014-5-10 10:48
各花入各眼
她是俺的格格

太过分了,俺怎么在他眼里只是飞天魔女呢
早在几年前,达人有个飞檐走壁飞天遁地的小魔女
那就是俺——晴儿!{:soso_e135:}{:soso_e118:}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5-13 19: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晴儿 于 2014-5-13 21:31 编辑

视点大家谈第二期独立文链接及某些跟帖集萃


没有灵魂的人——读《别样人生别样人》有感

谈谈“子为父隐”

读蔷薇盛开《别样人生别样人——记我的父亲》一文有感





石头上的叶子

  对这篇文章,我们不要以常规的心态去体验阅读后的感受,如果那样的话,读过之后你只会自己给自己添堵。我认为我们应该用发射的思维来阅读这篇文章,也就是说,文章虽然是以父亲为中心展开叙述的,但是里面有无数根线,根根都与父亲休戚相关,比如爷爷、奶奶、妈妈、我、弟弟,还有父亲的母亲、甚至特殊时期的村民。他们都因为父亲的存在而经受了不该经受的生活:尴尬、疼痛、羞辱、惊慌、绝望。其中一些,作者并没有只言片语的交待,但我们应该可以想像得到。
    如果细心一点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蔷薇是一个没有任何写作技巧的写作者,但是她的文字却有着能够直达读者内心深处的力量。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她是一个被苦水浸泡过的女人,她有别人没有的经历。跟父亲完全不一样的是,她在无边的苦难浸蚀之后,灵魂却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她身处冰寒、却能看到阳光普照;她身陷苦海,却能期待苦尽甘来。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普世的心灵。她解剖父亲时的冷静和理智以及立场的准确都是常人难及的。这些品格的形成,与其说是以生具来的,不如说是过度的苦难给她带来的额外嘉奖。






色妞妞

不可否认的是,蔷薇的亲情散文总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人的某个横断面。

我说的是人的横断面。父亲肯定有很多面,比如他出了这个村,在同事眼里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在领导眼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切对于女儿来说,过于遥远。女儿对父亲的印象,定格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层面上。

是的,对于家庭来说,这个父亲真的太“坏”。

我看了这世界上太多的父亲,有懦弱的,有暴烈的,有平庸的,也有阳光的,开朗的,健康的。就如同一句老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父亲也是如此。好的父亲总是相似的,而不好的父亲各有各的不好。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果。父亲在文革期间对村人的迫害,对母亲的伤害,对孩子的自私,甚至老了仍然记着怨恨。

我们也看到了父亲的因。父亲在幼时惨痛的家庭遭遇,导致他对家庭、对儿女、对亲人产生无法亲近的冷漠。曾经的至亲伤害了他,他以他的方式再去伤害他至亲的人。

可以说,父亲是可怜的。童年遭遇家庭暴力,弱小的他无法反抗。成年后入赘他家后遇上伦理全然被破坏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他以同样的方式来欺凌他人,也或者说是保全自己——也许还有让自己家庭不受欺负的某种潜意识行为,只是无法被解读。

可以说,父亲是可恨的。当他对着那些弱小的人,一次一次使用他的暴力时;当他对着妻子自杀,却毫无愧疚地推卸责任时,他再也不需要别人原谅,别人也无法再原谅他。

也可以说,父亲是可悲的。一个成年男子,无法从过去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他的一生因其失去的东西太多太多,他既没有享受到正常的男女爱情,也没有得到一个知心朋友,甚至享受不到子女的反哺之恩——他就像一块孤独的石头,从黑暗处来,向黒暗处去。

他好像从来没有渴望过爱,他宁愿孤独。也许有过,但旋即间,他亲手将这些火苗掐灭。

看到这里,我心里反而更加柔软起来。有这样一个父亲,却有一双优秀的儿女,他们在漫长而痛苦的成长光阴中,更加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感恩,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动容的?

当今天我们能平静地、从容地把父亲解读出来时,我想,这一切的一切,对于作者来说,父亲已经被原谅,被理解。

这份宽容,这份理解,不仅是为了父亲,也是为了自己,及自己的孩子。因为上帝给了这个善良的孩子两个好母亲,一个好婆婆……





石头上的叶子

另一方面,更大的争议应该是行文上的。
     从此次讨论设置的五个问题去寻找根源,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首先说说文章的立意。写亲情的文字,我们早就习惯了感恩、赞美、歌颂的套路。那么文章究竟是只能表达美好的意愿还是也应该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我个人认为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主流,同时也应该允许呈现真诚的、不怀恶意的亲情解剖。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的立意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父亲那样的生活经历和生存观念只能获得这样的人生意义。这是一个怨不得别人的显然是悲凉的结果。
      在这样的大前提之下,作者的表达几乎是没有任何技法可言的,甚至,就算作者有高超的写作能力也毫无用武之地,何况从很多细节来看,作者的确是一个没有技巧的写作者。正是这种原生态的、任情感自由喷发的行文方式让文字产生了极强的穿透力。不管读者喜不喜欢、接不接受这样的表达,从实际情况来看,作品在吸引读者来读这一点上是成功的。由此可见,写作技巧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它的功能的确可以缩小到可有可无的状态。
      关于文章的真实性与虚拟性,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就此文来讲,出现虚构反而是不道德的行为。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的讲述欲望一旦打开,就形成了滔滔不绝的洪流,泥沙俱下,不知筛选,良莠不齐的故事一股脑的倾泄而出。这是一个大缺点,因为你是写文章,不是拉家常。作品的整体谐调还是要兼顾的,你不能因为积郁太久而不顾读者的感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间部分作者大有讲不完诉不尽的苦水,结尾时却突然变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表、无感可慨。这是此文最大的缺陷。
      说到文章的道德观,我感到很为难,就此文来说,更为难。因为它是写父亲的,因为父亲根本就不是以一个好人的面目出现。而我们在这方面已经被三纲五常深深地影响了。对长辈,我们只能逆来顺受,我们跟长辈讲道德的话,道德永远不在我们这一边。长辈可以打我们,我们却连瞪他一眼都会被视为不孝。所以,我认为道德在这个时候出现是尴尬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子女,我认为能像蔷薇这样把自己淡出女儿的层面,站在旁观的角度公平的来对待父亲,已经是最大的道德了。
   最后说说社会意义。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社会意义相当弱的文章,如果说它还有社会意义的话,也仅只是告诉我们,有些命运,当它落到你的头上时,你连反抗的门路都找不到,就算找到了,你还是不可以、不能够反抗。因为有些关系注定你是被圈起来的,你永远走不出去,你走出去了就是越界、就是叛逆、就是不把大多数人放在眼里。
      总之,这是一篇看完后能让你酸、让你痛、让你慌、让你堵的文章。换句话说就是,它能牵扯出你最大的情绪,它能让你真实的感受到文字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震憾!




  卧龙

          昨天读过引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感受。

      作为一篇好的散文,首先要做到真,但光有真还不够,必须还能醒脑醒心,或醒世。引文文体而言是一篇纪实散文。散文既是文学,文学性就应该承重。“其言粹然,其言凛然”,凛然应指人生的深度和艺术的深度,引文有几点是不可否认的,一是“真”, 二是“新”,三是“细”,四是“素”。在此,我非常钦佩作者的勇气,笔调我很是欣赏,不做作。但切入点、表达方式等存在问题,是否与当时的写作心态有关?

     一个人要活总得活出点精神,文字也是如此。 而作为写作者,如果思考一个自己没看清楚的东西还称不上“真实”,可以叫“真”,却没落到实处。不真实,就难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从文学的层面上而言,散文就是宽而博的,说通俗点就是“包容”。在这点上,作为当事人纠结和“恨铁不成钢”的心绪我完全可以理解。若用“伦理道德”去审度作者,也大可不必。我只希望作者能有更加阳光和包容的心态去创作,并将“阳光”与“包容”融进文字,如此,其言才凛然,文章才更有力量。

     下面首先梳理一下文字:

      一、父亲儿时缺乏父爱,也未曾感受到人间温暖,受过父亲与他人(何五)的虐待和欺辱。幼小心灵埋下仇恨的种子。

      二、狠批恶斗他人“梅老三”,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原因:1、特殊年代造就了愚忠或愚昧;2、儿时的遭遇和成长过程塑造了残缺的人格。在这些问题上,我读到更多的是作者对父亲本身的“批判”,至少作为子女对父亲给予过什么关爱文中没有任何交代。若有了这些交代和铺垫,文章的结束语才更有说服力。也许正如作者开篇所言,取决于“态度”。“批判”可以有,但这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目的。此为瑕疵之一。

      三、“梅家素以仁义著称”,事实上,个感却并非如此。“梅家人总是毫不犹豫的扯断胶管。”不仅梅家,村民也是如此,陈年老帐耿耿于怀,以怨报怨。“我们家在村里是被孤立的,只要有田的地方,我们家放田水时,别人都不许我们家水从他们田里过”。一人之过,秧及全家?如此行为,又怎能让人格畸型的“父亲”改“善”?对加深“父亲”的人格扭曲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父亲”是以怨抱怨,而这些村民难道不是如此吗?作者在人的这种劣根性方面(包括对父亲影响)并无作延伸思考,而是把责任都归于“父亲”,也没给读者一种任何提示。这篇文字并非小说,而是散文,而叙中有议是散文的特性。就文章思考的发散性而言此为瑕疵之二

因此,父亲的自我封闭及晚年的疯狂偏执,其实还是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与人们的“包容”有关。内心世界他是孤独的,对世间充满仇视,之所以不求人,在外不为妻子撑腰和辩白,是因为在“批斗”的认知上他也许已经明白自己的错,只是不愿表露而以此方式来保护自己罢。人格上的扭曲,以及村民对自己的不谅解与仇视,导致他到晚年依然是自暴自弃,以酗酒和对继母的粗暴方式来发泄,对人生完全丧失希望和信心,包括亲情。这些问题个感作为儿女应该多去思考为好。

          四、“继母只要轻轻一推他,他就站立不稳,继母还得拉着他”,由此可见,曾经作“恶”的父亲已经转换为“弱势”人,此时迫切需要的正是儿女们的亲情和爱来感化,而不是抱怨。成年后的姐弟是否让自己父亲真正感受到了来自子女的温暖?我相信作者是个善良的人,问题也随之而来,作为子女,面对已经年迈的父亲,自己拿出了多大的“容量”去包容?“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否内心不再有儿时“怨”的延续而有了思想上的成熟,及自我调整和更多的“包容”?之于这些,作者也没有给读者提供相应的留白处 。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父亲”自幼缺乏“爱”,人格因此扭曲,做过许多“恶”事。他是一个被灵魂所遗弃的人,最终,也是被世人所抛弃的人,被自己儿女放弃的人(精神层面的爱)。

         “父亲”果真一无是处?身上毫无人性的闪光点?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不敢妄自揣测作者写作的初衷,也无需拔高到“道德”高度。我只想谈谈个人的写作态度与方式,作为一篇纪实散文(记人散文),首先应该客观地描述一个人,呈现给读者的人物应该是立体的,客观的,有血有肉的,应剔除掉先入为主的主观性的意识,或说一个人不仅仅只有“恶”的一面,应该还有其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相还原。

      最令我感到遗憾的是,直到文章的最后结束,作者有关父亲的“好”或其担负过的责任我未曾读到过一句。是否缺乏客观的一面?是否与作者的情绪和态度有关?对不起!我不想对人,但这个问题无法避免。(据悉,作者的学费父亲都担负着,为这个家庭曾经付出过很多,为什么文中没有提及父亲人性中的另一面?只字未提。)我并非指责作者,而是想阐述自己的写作观点,我们应该客观地把控手中的笔,这是写作应有的态度,不要被一种不该有的情绪左右。换言之,既然主题是“记我的父亲”,就应该将“父亲”较全面的形象刻画出来,作者也有这个文字能力。为什么仅有“恶”,让父亲仅仅成为被“批判者”?这本身就已经偏离了主题及写作的正常轨道,之于“父亲”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客观的。就文论文,仅写作方式而言,引文在这些方面自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和败笔。(作者的另一篇《感恩父亲节——犟小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爱)

  尽管作者的结束语在阐述自己的中心思想,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就通篇文章而言,因为缺乏一根清晰的主线的贯穿,犹如有了一根针,却没有一根穿过针头的线。因此,难以消除读者对立意的质疑,也力不从心。事实上,“父亲”的描写太片面了,给读者呈现的只是一个“半边脸的父亲”,远不能令读者心服。这二点也正是引起读者误读和争议的关键所在(衍生问题“伦理道德”)。
   
      此文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也许只有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而已。起码,从正文中我很难读出“包容”与“爱”(或许写作手法及表达方式问题,抑或我的解读问题),至少也没有读出站在子女的角度去为“父亲”作出多方位的思考或反思。之于一篇散文,这些是不是值得我们去考量?我想,如果能映射出人性的闪光点(作者通过文字彰现“包容”),是否更应值得我们称颂?这与标榜“道德”无关。
     

     一篇文章因为立意,而将自己所站的位置绝对化了,就出现立场问题,情绪也难以把控,最后会直接影响作品的基本脉络,或思维走向,随之就会衰减应有的客观性和包容性,导致作者的思维走向狭隘,甚至走进死胡同,因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感动”和“善与美”。而怎样调动手里的这支笔,也是考验写作者的胸怀和文学眼光的一把尺度。

     故,此文既不是自省的散文,而在令读者醒脑醒心的问题上也是有所欠缺。仅从这个意义而言,该引文至少是一篇不够完善存在大瑕疵的散文。一篇散文即便文字的情节再真,可如果对人物的描写过多的夹带个人主观性,缺乏全面和客观性,也就意味着“失真”,就不叫“真实”。而缺乏明确的中心思想和积极向善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取的,至少对社会意义和真正爱好文字的人而言。

    人首先活有阅历和精神,才能有包容,有了包容,文字才有可能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如果文字中只显现“真”而缺乏“真实”,就意味着失去精神层面上的“善与美”,这就违背了我们的写作初衷和宗旨。由“恶”而衍生“善”应该是每一个写作者应该追求的精神境界。这并非夸夸其谈,既然爱好写作就理应在精神上有所追求或有往深处走的念想。能写到怎样的深度,这与人生阅历和文学素养有关。


        散文就是说话,说人话,说健康人的话,说有骨气的话,说有启发人、感动人的话。这样的文字就可以归入到好文章的行列。引文欠缺的恰恰就是“启发人、感动人”的话。


让读者仅仅读到人性“恶”的一面,这不是写作的最高境界,更不是写作的终极目的。写“恶”只是为了更多的“善”。(事实上,自己亲生的“恶父”也是一个特殊时代和特殊家庭造就的,一个在复杂的历史背境下而导致的受害者)

      人,都有双面性,“善”的一面有时往往会被我们长期形成的“固定心绪”所忽略。

      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散文的境界才有多高。散文的基本三要素,想清楚,看清楚,表达清楚。而这些都需要人生的感悟。因为思想不是想出来的,是人生沉淀的精华。“厚德载物”,就蕴含着“包容”。某些东西如果连自己也没看清楚,又如何能正确、完整地表达清楚?又怎能醒心醒世?如果把没看清楚的东西呈现出来渲泄自己的情绪,也无可厚非,但也无益,尤其是记人散文,更应慎重为好。

      我相信,只有“包容”的文字才会更有力度,才能承载更为厚重的东西,而让人加深思考、受益和敬重。

      以上只是个人对引文的一点看法,意在论文。若无意中有对作者的冒犯,请见谅!最后,感谢作者提供了这个令我们去深思的话题!也祝作者家庭祥和、幸福!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5-13 19:51 |只看该作者


父亲对梅家,部分是时代的悲剧,不能全部怪罪到父亲身上。
这个文章里的父亲也是不完整的,我觉把他放到蔷薇对整个家族亲人的描述上,包括之前的母亲和继母,父亲的形象才能更完整些,我们才能读懂这个别样父亲。从个人的角度,不能接受这样的父亲,更很难接受女儿这样描写自己的父亲,但父亲是蔷薇的父亲,只有她最有发言权,她最能体会,不能不说有这样的父亲,让人心痛,对这样的老人,近乎无语。蔷薇这篇文字的表达与众多歌颂父爱的文字反差很大,唯如此,才引起很大的争论和质疑,但同样,这样的表达比泛泛写父爱,更有震撼打动人心的力量,再三读过,对文中的父亲并没有深切的痛恨,而是怜惜和叹息,庆幸的是蔷薇姐弟最后拥有彩霞般的继母,得到了完整的的母爱,这样的父亲最后却养育了很优秀的几个子女,这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个人觉得这篇文章只是属于一个人的倾诉。为什么我们连倾诉的权利都没有了呢?蔷薇没有过多地描述父亲的恶行,而只是描述父亲给他们一家带来的不幸。梅家以及村里人对蔷薇一家的嫌憎和欺负,正是因他父亲而带来的。而且,从中能读出蔷薇在纠结在自省:为什么就我父亲跟别人不一样?为什么我父亲所犯下的错要有我们全家承担?为什么我们家会遭遇这样的不幸?

因此,这不是不孝而是不幸。

然而,正是在不孝和不幸之间的争议成了六星的又一场风浪。

人的意志可以越来越强大,内心却应该越来越柔软。感谢伤害让人成长让人强大,感谢伤害让人懂得被伤害的痛,因而不敢随意对他人伤害。文中,蔷薇除了倾诉父亲的伤害与不幸之外并无其他,欣慰的是,生活中她也还依然善待着她的父亲。

没有身处其境的人无须站在某个制高点来争论非议,因为指责于事无补,反而只能使矛盾激化。若他真犯恶业,那么,你骂他就同样犯恶业。内观是一种自省,无须讨论,讨论是把伤害与不幸放在显微镜下,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与不幸。我们反而可以通过一些事情对自己自省、内观、包容,多一些善意,多一些包容,从而做到另一种抵达与成全。

我很开心,我感谢蔷薇,因为这篇文章,因为这场争议,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竟然释怀了我对一位至亲的怨怼,化解开了一个心结。

我认为获得内心的安宁喜乐,这才最大的福报。打开心量,方能走出困厄,便天朗气清身心安宁。

这是小梦的观点,我比较欣赏,借来用一下




1.文章的立意
别样人生别样人——记我的父亲,这就是立意。

2.文章的技法
没有技法则是该文最大的技法。如一个自练招数成名的大侠,手中无剑,心中却有剑。

3.文章的真实性与虚拟性
真实性大于虚拟性。

4.文章的道德观
这篇文章的道德观正是这篇文章引起热议的原因之一。里面含有二个道德观,一是父亲的道德观,二是”我“的道德观。
从文章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文中的“我”借梅家人之言,对父亲的“道德”是持批判态度的。而在描述自己的“道德”观时,作者又给了我们一个同样明确的答案:不孝与不幸之间,不能划上等号。但她的内心也充满着矛盾和情绪,也乃人之常情。
这个也是我们需要慎重思考的。即,为人子女,难道不论面对什么样的父母亲,在道德上都没有任何选择权和选择余地吗?我更想从这个层面上去探讨另一层意义:百善孝为先,到底能不能作为一个道德判断的先决条件?

5.文章的社会意义
文章的社会意义在于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父亲原本可以像许多正常的父亲一样,疼爱妻子和孩子。然而时代原因、性格因素,导致了一个家庭的不幸。
说文革对人性的迟凌的话太多了,就此打住。但要记住的是,如果将来有一天,还有这样的时代出现,你会怎么做?就像有一天你也做了官,你会不会贪这个问题一样,绝对没那么简单。

6.假如文章中的“爹”是我的爹
我会像蔷薇一样,痛并关爱着。因为这既然是我的命运,那我就勇敢去面对它。




在文化大革命的底层,蔷薇父亲那样的人,其实也是是受害者。他们都被洗脑了,从而他是更可怜的。去看横断面的时候,我们或略了纵向。
父亲老了,父亲的过失我们还是忘却吧,或者去寻找那时社会的根源。

贬低父亲,抬高自己,无奈。。

10年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创伤不是能够轻易愈合的。这种愈合,需要的正是直视心灵的反思,而不是捂着盖着。
有人说过,忘记意味着背叛。有些人、有些事,当时过境迁,我们只能原谅,但不能遗忘。

蔷薇如实的讲述了父亲曾经的恶行,是因为她无法面对被父亲伤害过的“梅家”一家人。尽管她无需负责,但她写出了自己的愧疚,写出了对父亲的谴责。
但她依然在善待着垂暮之年的父亲。她写的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纠结。

这是贬低父亲,抬高自己吗?

能这样反省是可贵的,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对这样的反省不应该尊重吗?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5-13 20:03 |只看该作者
活干的漂亮。{:soso_e179:}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4-5-13 20: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晴儿 于 2014-5-13 21:39 编辑



你说我记

文章的立意是宣明的,
属于亲情篇。
文章的技法建议详略得当,不妨边叙边议。
文章的真实性与虚拟性,如果非要较真考实,那就等于画蛇添足了。
文章的道德观,其实是亲情警示篇。
如果从蔷薇的父亲角度考虑她父亲的话属于无错,我不赞成蔷薇的父亲是个没有灵魂的人,她的父亲在受着家庭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和周边环境影响,家庭没有给他少年成长良好氛围,青年时代赶上文化大革命,这不是他的错,是年代误认前程了,一致造成周围人对他的唾骂。
再者,本来心理上有了思想压力,婚姻确实倒插门,倒插门在那个年代里是什么概念,在无数人眼里又是什么的眼光呀?不言自喻。蔷薇的父亲一生希望的渴求很小很小,小的微乎其微,他希望有一个人去疼他,去关注他的自身价值,这一点要求当得不到的时候,他的心灵也在一天天的扭曲,一天天与人脱离现实生活……
文章的社会意义,比较有价值,蔷薇的文笔很好,但不能产出有力的笔锋,你是大学生,你应该知道不同层次的学历在一起说话就会发生不同的效应,你整篇文章没有写到你们是如何拯救你的父亲扭曲的心理,唯一你说他有变态,我感觉变态的不是蔷薇的父亲,而是任由她父亲一天天扭曲的人,谁给了蔷薇的父亲杯水之恩了,文章里写到有拯救,用什么手段去拯救,文章写到给蔷薇父亲一杯水,而蔷薇父亲不领情,说说变态我也许许认可。词义过大。
  6.假如文章中的“爹”是我的爹,这一条就不说了,要写得很长。
简单说一点:正确引导老人的思想,是做儿女的责任。正所谓老人者,老小孩也。比蔷薇父亲更加厉害的我一样遇到过,遇到了不要怕,怕的是你不去解决。




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追究的是不管在什么背景下,从人性的良知出发,生命个体所应该负责的那一部分。

如果所有的反思结果都是什么时代悲剧、民族悲哀,大而化之,没有个体的自省和担当,这样的反思就是推诿,毫无意义。

再有,受害就是施害的理由吗?作者对父亲的怨恨,除了他曾经的恶性,更有他的到老也毫无悔意。

按照你的受害者逻辑,梅家应该进一步加害作者才是正常喽。




赵谷德

可能我有会扯很远----我知道我在和稀泥,像我一如既往那样。这一点我扯到了苏东坡,他在历史的很多关头,总是不合时宜,仅仅为了他自己的目光所达之处。
看了大家的回复,很多人的回复说得特别好。
我的回复呢,我觉得中庸一点好,过偏了,都不好。因为每一种回复都是在一个条件下说的。脱离了这个前提,就不完全了。
我晚上一般不上网,偶尔用手机浏览一下,今天恰好不回家。本来不想参与讨论,既然上来了,就说两句吧。
说文字背后的人,其实蔷薇没啥错的,更何况蔷薇依然是个对父亲孝顺的人,从她的其他文字里可以看出来,她为父亲做的很多。
历史上的自传也好,拿钱为人作的传记也好,都是带着情感偏向的,没有人能完全客观。自传都有美化的倾向,传记都有好恶的情感指向,你从中能得到啥恰恰是需要你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到的东西。
所以蔷薇带着情绪写的这篇字有发泄的味道,发泄本身是没啥错的,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我们眼光的局限,都有自己能忍受的极限,有自己的抱怨和不满,尽管带着情绪不客观,但发泄出来其实也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心情。
如果有啥错,那是因为她从来没有理解过父亲,父亲也没有要求过理解和爱,甚至对爱麻木和伤害爱他的人。作为一个普通人,只能做到这一点,只能理解到这一点,所以也不能全怪蔷薇。
但是作为这一篇文字,我同意红粉师傅的看法,同意莫愁的看法,这篇字不能作为精华,因为它局限地带着情绪地写了一个人,这种局限,对描述人来说,是不客观的单一的,带来后面一些推波助澜的一边倒,是不恰当的。
说到人伦,我又想起了孔融,三岁让梨,足够的早慧和孝顺,中年以后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孔融因此获罪,被曹操斩杀,连累妻子和孩子,其实这是孔融更高层次的思考。但他没错。
父母对孩子的爱,只能由一代一代往下传递,而不是索取回报,同样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是,不是理所当然必须要孝顺,父母对子女无恩论觉得子女并没有要求父母把他们生到这苦难的人世间,子女都是被动的。
而且从心灵来说,我相信高天流云所说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地来到世界上,父母不一定就是你心灵最近的人,说不定是心灵陌生的人。他们不一定带来灵魂的安慰感。
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对爱的渴求和孤独感安全感的要求,我们总想着要求有人来理解自己,爱自己,在老的时候,我们终于懂得了,把目光投向外面,不求别人理解自己,而是尽量去善待和理解别人和外面的世界。
所以如果坚持父母无恩论,依然是父母理所当然的爱孩子,而子女理所当然的爱父母,这样的爱才是对爱的真正理解,是懂得感恩,是作为人,对这个世界和生命的热爱和传承,是活下去的意义所在。还是那句话,因为爱和信仰,是人活着的支撑




         开始关注蔷薇的文字,是我主持视点的那段时间,她发表了《母亲,英英》。当时,虽觉文字略显粗糙,但给予我的感受却是极具震撼力。说实话,这是我在六星唯一提出过修改意见的作品,故而今天我们能看到两个不同的版本。说到震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蔷薇通篇没有提到父亲一个字,我隐隐感觉哪儿有些不对头,但也不好过问。今天,我们从“父亲”这篇知道了答案,可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关注别人的生活,多数人会寄予善意的判断与良好的祝愿,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了生活中还存在狰狞的一面,也许那才是生活的常态。即使没那么残酷,也是鲜有温馨与感动,只是因为我们存在心理抵触,不愿去触碰罢了。
     看看那篇“父亲”后面近300层楼的点评与争论(还不算那些主帖及回复),从中不难找出热议的原因。其实,卫道与人性从来都是有冲突的。几千年来,卫道始终占据思想和理论界的制高点,不仅左右着国人的大脑,还支配着更多的人加入到卫道的行列,使得这项“事业”变得如吃喝拉撒一样简单,一旦出现有违“道德”之事,这些人就会像狗见到美味那样流出口水。历朝历代的造反者、改革者都会受到讨伐和清算,即使那些能够改朝换代者也会迅速掩盖自己的行为,趋于“正轨”。以维护皇权、夫权、父权为基准的所谓道德节操,已经深植入到国人的骨髓里,使得国人就像是一群凉水下锅的蛤蟆,临死之际方能感受到致命的热度,此前更多的是清爽和舒服。这就是我不得不说的传统文化另一个不从人愿的症结:我们中国人因此迷失了自我

         然而,卫道与人性究竟哪个对我们的未来更具建设性,恐怕今人比古人更有发言权。这应该是题外话,我只想表明一种态度,从今以后的某些社会认知与生存准则(我偏不说道德)将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相对于家庭责任,更加体现人性价值的是社会责任及影响力,人的尊严或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群体的评判上。若从这个角度,我们去读这篇文字就不会感到不适了。
再回到传统道德所谓的孝道吧。我们都知道孟轲在《孟子·离娄上》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多数人并不知道另外两“不孝”是什么。《十三经注疏 》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其中,前一个“不孝”译为:“为顺从父母之意,父母有错而不加以提醒劝说,使他们陷于不义。”看看,道德的祖宗说了,纵父行恶而不加劝阻也是不孝。鉴于此,那些以孝为名的卫道士们应该闭嘴了。本来这些不应该成为重点,批评的基点至少应该站得住脚才行,空泛的口号式的言论只能招致群起而攻之。在你还死抱着所谓的道德节操昏然沉睡之际,更多的人已经学会用人性的良知去认知社会责任和左右自己的行为。水果在烂掉之前也会发出一种奇异的腐香,可你会吃它吗?
     不过,一篇文字能引发争论是件好事。我在红袖曾发过一篇《安慧》,引起了大讨论,在某个群里盖了三千多层楼,大佬苏抱琴和无尽意差点把我说死。正当我心灰意懒时,有人说,能引发广泛争论和热议的文字就是一种成功。蔷薇,现在我把这句话转赠给你。我欣赏你的勇气,这种自揭其短、自揭伤疤是需要勇气的。批判与自我批判从来都是文学社会属性的优良体现,否则,就不会有卢梭的《忏悔录》,甚至,不会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了。人性的每一次可贵的进步,都有这种自我剖析的现实文学做推手,她在记录真与善的同时,也揭示了丑与恶,这就成了今天我们 行为的界限
      给予不幸以同情是人性善良的基本体现,而基于理性有根有据的批评是值得珍视的,因此,我们必须慎记,批评的态度也需要具备责任感(尽管我们有时把它当做一种武器),那些基于陈规陋习,空洞苍白的批评经不起推敲,稍一鞭拷就会残碎一地
       西方有句被嚼烂了的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我更相信古希腊的一句谚语: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4-5-13 20: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晴儿 于 2014-5-13 20:10 编辑



你说我记

文章的立意是宣明的,
属于亲情篇。
文章的技法建议详略得当,不妨边叙边议。
文章的真实性与虚拟性,如果非要较真考实,那就等于画蛇添足了。
文章的道德观,其实是亲情警示篇。
如果从蔷薇的父亲角度考虑她父亲的话属于无错,我不赞成蔷薇的父亲是个没有灵魂的人,她的父亲在受着家庭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和周边环境影响,家庭没有给他少年成长良好氛围,青年时代赶上文化大革命,这不是他的错,是年代误认前程了,一致造成周围人对他的唾骂。
再者,本来心理上有了思想压力,婚姻确实倒插门,倒插门在那个年代里是什么概念,在无数人眼里又是什么的眼光呀?不言自喻。蔷薇的父亲一生希望的渴求很小很小,小的微乎其微,他希望有一个人去疼他,去关注他的自身价值,这一点要求当得不到的时候,他的心灵也在一天天的扭曲,一天天与人脱离现实生活……
文章的社会意义,比较有价值,蔷薇的文笔很好,但不能产出有力的笔锋,你是大学生,你应该知道不同层次的学历在一起说话就会发生不同的效应,你整篇文章没有写到你们是如何拯救你的父亲扭曲的心理,唯一你说他有变态,我感觉变态的不是蔷薇的父亲,而是任由她父亲一天天扭曲的人,谁给了蔷薇的父亲杯水之恩了,文章里写到有拯救,用什么手段去拯救,文章写到给蔷薇父亲一杯水,而蔷薇父亲不领情,说说变态我也许许认可。词义过大。
  6.假如文章中的“爹”是我的爹,这一条就不说了,要写得很长。
简单说一点:正确引导老人的思想,是做儿女的责任。正所谓老人者,老小孩也。比蔷薇父亲更加厉害的我一样遇到过,遇到了不要怕,怕的是你不去解决。




孤鸿野鹤


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追究的是不管在什么背景下,从人性的良知出发,生命个体所应该负责的那一部分。

如果所有的反思结果都是什么时代悲剧、民族悲哀,大而化之,没有个体的自省和担当,这样的反思就是推诿,毫无意义。

再有,受害就是施害的理由吗?作者对父亲的怨恨,除了他曾经的恶性,更有他的到老也毫无悔意。

按照你的受害者逻辑,梅家应该进一步加害作者才是正常喽。




赵谷德

可能我有会扯很远----我知道我在和稀泥,像我一如既往那样。这一点我扯到了苏东坡,他在历史的很多关头,总是不合时宜,仅仅为了他自己的目光所达之处。
看了大家的回复,很多人的回复说得特别好。
我的回复呢,我觉得中庸一点好,过偏了,都不好。因为每一种回复都是在一个条件下说的。脱离了这个前提,就不完全了。
我晚上一般不上网,偶尔用手机浏览一下,今天恰好不回家。本来不想参与讨论,既然上来了,就说两句吧。
说文字背后的人,其实蔷薇没啥错的,更何况蔷薇依然是个对父亲孝顺的人,从她的其他文字里可以看出来,她为父亲做的很多。
历史上的自传也好,拿钱为人作的传记也好,都是带着情感偏向的,没有人能完全客观。自传都有美化的倾向,传记都有好恶的情感指向,你从中能得到啥恰恰是需要你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到的东西。
所以蔷薇带着情绪写的这篇字有发泄的味道,发泄本身是没啥错的,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我们眼光的局限,都有自己能忍受的极限,有自己的抱怨和不满,尽管带着情绪不客观,但发泄出来其实也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心情。
如果有啥错,那是因为她从来没有理解过父亲,父亲也没有要求过理解和爱,甚至对爱麻木和伤害爱他的人。作为一个普通人,只能做到这一点,只能理解到这一点,所以也不能全怪蔷薇。
但是作为这一篇文字,我同意红粉师傅的看法,同意莫愁的看法,这篇字不能作为精华,因为它局限地带着情绪地写了一个人,这种局限,对描述人来说,是不客观的单一的,带来后面一些推波助澜的一边倒,是不恰当的。
说到人伦,我又想起了孔融,三岁让梨,足够的早慧和孝顺,中年以后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孔融因此获罪,被曹操斩杀,连累妻子和孩子,其实这是孔融更高层次的思考。但他没错。
父母对孩子的爱,只能由一代一代往下传递,而不是索取回报,同样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是,不是理所当然必须要孝顺,父母对子女无恩论觉得子女并没有要求父母把他们生到这苦难的人世间,子女都是被动的。
而且从心灵来说,我相信高天流云所说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地来到世界上,父母不一定就是你心灵最近的人,说不定是心灵陌生的人。他们不一定带来灵魂的安慰感。
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对爱的渴求和孤独感安全感的要求,我们总想着要求有人来理解自己,爱自己,在老的时候,我们终于懂得了,把目光投向外面,不求别人理解自己,而是尽量去善待和理解别人和外面的世界。
所以如果坚持父母无恩论,依然是父母理所当然的爱孩子,而子女理所当然的爱父母,这样的爱才是对爱的真正理解,是懂得感恩,是作为人,对这个世界和生命的热爱和传承,是活下去的意义所在。还是那句话,因为爱和信仰,是人活着的支撑




归隐宋朝

   开始关注蔷薇的文字,是我主持视点的那段时间,她发表了《母亲,英英》。当时,虽觉文字略显粗糙,但给予我的感受却是极具震撼力。说实话,这是我在六星唯一提出过修改意见的作品,故而今天我们能看到两个不同的版本。说到震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蔷薇通篇没有提到父亲一个字,我隐隐感觉哪儿有些不对头,但也不好过问。今天,我们从“父亲”这篇知道了答案,可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关注别人的生活,多数人会寄予善意的判断与良好的祝愿,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了生活中还存在狰狞的一面,也许那才是生活的常态。即使没那么残酷,也是鲜有温馨与感动,只是因为我们存在心理抵触,不愿去触碰罢了。

       看看那篇“父亲”后面近300层楼的点评与争论(还不算那些主帖及回复),从中不难找出热议的原因。其实,卫道与人性从来都是有冲突的。几千年来,卫道始终占据思想和理论界的制高点,不仅左右着国人的大脑,还支配着更多的人加入到卫道的行列,使得这项“事业”变得如吃喝拉撒一样简单,一旦出现有违“道德”之事,这些人就会像狗见到美味那样流出口水。历朝历代的造反者、改革者都会受到讨伐和清算,即使那些能够改朝换代者也会迅速掩盖自己的行为,趋于“正轨”。以维护皇权、夫权、父权为基准的所谓道德节操,已经深植入到国人的骨髓里,使得国人就像是一群凉水下锅的蛤蟆,临死之际方能感受到致命的热度,此前更多的是清爽和舒服。这就是我不得不说的传统文化另一个不从人愿的症结:我们中国人因此迷失了自我。

       然而,卫道与人性究竟哪个对我们的未来更具建设性,恐怕今人比古人更有发言权。这应该是题外话,我只想表明一种态度,从今以后的某些社会认知与生存准则(我偏不说道德)将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相对于家庭责任,更加体现人性价值的是社会责任及影响力,人的尊严或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群体的评判上。若从这个角度,我们去读这篇文字就不会感到不适了。

再回到传统道德所谓的孝道吧。我们都知道孟轲在《孟子·离娄上》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多数人并不知道另外两“不孝”是什么。《十三经注疏 》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其中,前一个“不孝”译为:“为顺从父母之意,父母有错而不加以提醒劝说,使他们陷于不义。”看看,道德的祖宗说了,纵父行恶而不加劝阻也是不孝。鉴于此,那些以孝为名的卫道士们应该闭嘴了。本来这些不应该成为重点,批评的基点至少应该站得住脚才行,空泛的口号式的言论只能招致群起而攻之。在你还死抱着所谓的道德节操昏然沉睡之际,更多的人已经学会用人性的良知去认知社会责任和左右自己的行为。水果在烂掉之前也会发出一种奇异的腐香,可你会吃它吗?

       不过,一篇文字能引发争论是件好事。我在红袖曾发过一篇《安慧》,引起了大讨论,在某个群里盖了三千多层楼,大佬苏抱琴和无尽意差点把我说死。正当我心灰意懒时,有人说,能引发广泛争论和热议的文字就是一种成功。蔷薇,现在我把这句话转赠给你。我欣赏你的勇气,这种自揭其短、自揭伤疤是需要勇气的。批判与自我批判从来都是文学社会属性的优良体现,否则,就不会有卢梭的《忏悔录》,甚至,不会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了。人性的每一次可贵的进步,都有这种自我剖析的现实文学做推手,她在记录真与善的同时,也揭示了丑与恶,这就成了今天我们 行为的界限。

       给予不幸以同情是人性善良的基本体现,而基于理性有根有据的批评是值得珍视的,因此,我们必须慎记,批评的态度也需要具备责任感(尽管我们有时把它当做一种武器),那些基于陈规陋习,空洞苍白的批评经不起推敲,稍一鞭拷就会残碎一地。

       西方有句被嚼烂了的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我更相信古希腊的一句谚语: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闲散之人

      说点纯读者的角度对这篇大作的感受。
   
      一个很另类的父亲,也是父亲,我们真的是没办法选择。

      我非常想对蔷薇说一句话,这样的文字很了不起,所以了不起,是因为它用揭伤疤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父亲,看到了一个自私,没有责任感,心理甚至扭曲的父亲,说实话,敢这样写出一个父亲,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当然杜撰另当别论。

     蔷薇的的文字很质朴,没有那么多的华丽,在朴实的语言和描述里,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几乎可以让人无言以对的父亲。

     其实,我还是对王三麻兄弟的那篇文字有一点小小的不同的,也许对这样的父亲不需要原谅和宽容。因为对这个父亲而言,他没资格去享受这种原谅和宽容,但是,他没资格并不等于我们可以不去选择。我总是觉得那些尽力了生活苦难的人们,在走出那段不堪的日子后,虽然回忆的时候,满嘴都是苦涩,但是,多数人选择了释然和原谅。

     对蔷薇笔下的这个父亲而言,也许你原不原谅,宽不宽容,他都无所谓,因为在他一生的字典里,他不需要也不配有这个。但是,现实总是很纠结,这个人是把你带到这个世界的人,哪里会如此轻易的忘记?

     在善恶之间,只有经历者才会有那种发自内心的苦楚。

其实,这种自私,冷漠,不负责任,心理扭曲的父亲,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占少数。好像就在昨天,我在电视上看过这样一个节目,说的是一个耄耋的老者,躺在病床上最后的时光,他非常想让他的四个儿子来看看他,但是,四个儿子拒绝去看望。原因并非子不孝,而是这个老者在很多年前,撇下了发妻,跟着一个比他小二十几岁的女人快活去了。把发妻扔在一边,而且他的企业,资产什么的也都给了同居的女子。想一想,儿女们的愤怒没有理由吗?

      我所以喜欢蔷薇的这篇文字,是因为我觉得只有小人物,普通人的生活经历,才更具有真实和不可替代的意义,它远比那些高大上的人物,要丰满的多,可信的多。

     脚上的鞋,脚下的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命,这听起来有点宿命的味道,其实不然。

     所以,这个可以让儿女爱恨交加的父亲,这个可以让读者扼腕的父亲,那也是父亲。

     这个选择了扭曲活法的父亲,也是一本教科书,所以,才有蔷薇这样令人赞叹的文字。

     有些人活着已经死去,这就是人生绕不过去的真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