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巨额援英、援苏,二战期间美国援华数额实在小得可怜。
美国逐步扩大对华援助的出发点,乃是其国家利益,而非国际道义
《抗日战争中美国给中国最慷慨无私的援助》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篇文章。文中说,“在中国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中,美国给予了中国最有力,最直接的援助,使中国抗战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揆诸史料,即会发现,美国在抗战中给予中国的援助虽然很重要,但既不无私,也不慷慨。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即打定“苦撑待变”的外交方针,即在国内坚持抵抗,待美英对日开战,再赢取最后的胜利。中国无力单独对日作战,所以蒋介石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争取国际援助上。在蒋介石看来,英国、苏联都不可期待,“惟美为民主舆论之国,较易引起侠义之感”,①进而有可能大举援华。
然而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径,美国只是原则性地表示,希望各国以和平途径化解纠纷。蒋介石无奈地对记者说:“美国不能守中立……相信美国必能予中国以同情与援助。”②为获得美援,胡适、宋子文等在美国奔走多年,但收效甚微。能促使美国逐步扩大对华援助的只有国际局势的改变。
1938年下半年,日本侵略的对象不再限于中国,而威胁到欧美各国在太平洋岛屿的利益。美国考虑援华,但又不愿激怒日本。此时日本发布第二次“近卫声明”,宣称建立“日满华”共荣的“东亚新秩序”。为防止中国投降,美国才在1938年12月给予了中国第一笔援助,即“桐油贷款”:中国在获得2500万美元贷款的同时,向美国出口22万桶桐油。1940年,中国又先后以锡矿、钨砂作保,获得总计4500万美元的贷款。③
法国投降、德意日三国轴心建立,都使美国放宽对华援助。不过1940年9月,罗斯福主持制定美国在远东行动的原则时,还是将“避免和日本冲突”列为第一条。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方打消顾虑,于次年3月给了中国5亿美元“无担保、无利息、无指定用途、无任何附带条件的贷款”。④
此前在某种意义上,美国还是日本侵华的“后盾”。以石油为例,1937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2900万桶,1940年为2300万桶,各占日本当年进口的80%和60%。⑤
1943年,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此时中美已结成同盟,但美国对华援助也还是很有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