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 去潭柘寺
文/秋枫赋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嘉元年(公元307年),初名为“嘉福寺”,清代康熙帝赐名“岫云寺”。但因寺后山上有龙潭、院内有柘树,百姓们就一直称其为“潭柘寺”。古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是每当提及潭柘寺时,老北京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退休前我曾几次与同事去过,也带我的宝贝外孙朝拜过;与女儿女婿及他们的好友同游,这还是第一次。
3月30日早上六点多钟我们从家出发,天空雾蒙蒙的,太阳现着昏黄的光晕。“亮起来吧,可别让我们赶上雾霾封高速公路!”我嘀咕着。
说不上兴奋与期盼,反正是睡得晚了点儿、醒得早了点儿,郁郁的心情,跟这迷蒙的晨景差不多。
女婿开车,我感到踏实——这孩子干什么事都持重稳妥,属于有担当的那种。女儿活泼好动,玩儿心很重,但也不失干练心细——工作环境使然。
不知是真不了解,还是成心逗我们说话,女儿竟舍得放下她的手机,虚心向我们“垂询”:“请教老爸老妈,潭柘寺有几处值得细赏的风景啊?”
“‘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就凭赵朴初老先生这两句诗,也能感到潭柘寺的分量吧!‘玉亭流杯’是一景,品品什么是‘曲水流觞’,这景物不是每个景区都有,我也只是在恭王府见过……”
“老爸”今天高兴,拿出“诲女不倦”的神态讲解着。
“妈,听说潭柘寺的‘二乔玉兰’也很有名,该开了吧?” 看我没说什么,孩子又问。
“今年暖得早,应该是盛花期。紫的,白的,这花高雅大气,一尘不染。红花绿叶儿配,早春时节,雨打霜欺,她的高洁却全凭自己,一片可依可靠的绿叶也没有……”
“呵呵,早就知道玉兰花是妈的最爱;您尤其喜欢白玉兰!我读过您的《四月的守望》是写我表姨吧?”
说到白玉兰,说到《四月的守望》,自然而然活跃了我的大脑。
车窗外,太阳已高高升起,京津公路两旁,金灿灿的迎春、连翘,粉白的山桃花,还有压弯枝头的榆叶梅,一嘟噜一串串地怒放,不计成本地灿漫——一路走来,竟是花的走廊!垂柳、白杨新绿迷离,那成群的喜鹊,呼朋唤伴跃上枝头恣意嘻戏……什么时候起呀,京津走廊成了鸟儿们的天地!
有孩子相伴,我的心情也像极了外面的天空,渐渐清朗明丽。
五个年轻人陪着两个老家伙同游,“问景层层妙,入门步步幽”,不到九点,我们已步入山门。
这古老的禅寺,殿堂都是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光寺院内就占地2.5公顷!山门两侧,松柏郁郁苍苍、枝叶婆娑,我们的视线被那两棵硕壮、扭曲的古松——卧龙松、活动松,以及它们身后那两棵伟岸、挺拔的柘树所吸引。
卧龙松,顾名思义, 形若卧龙,舒展有致,那朝向寺庙的一端,粗壮的虬枝盘绕成“龙头”一般,连那两只“龙角”也恰到好处地生动!
至于与卧龙松对称而生的“活动松”,以前去看时可以拉拉松枝,它会全身颤动!现在保护起来了——500多年的树龄,是该享受这体贴与照顾。
围着这古树,多角度地欣赏,举起的相机拍拍停停——灵感缺失,我最终也没把卧龙松拍出真形……
我们来的算早的,寺内游人还不算太多。走进佛门净地,人们都知道约束自己。上香的、礼拜的倒也井然有序。大殿内更是没有喧哗,没有拥挤,只见善男信女有的双手合十,闭目站立;有的打坐蒲团,还有的虔诚叩拜依礼如仪……我也默默站立,心诚地为我“失联”的战友祈祷——我知道,她是信徒,走到哪里都不忘礼佛!
叩问苍天,她为何还避不开如此遭遇?
我不是临时抱佛脚的,还是那句话 :我敬佛,敬仰一切善良与正义;佛在心中,但我们不是佛,我们有忧……凡尘中人,即使是善男信女又有谁能做到“无忧”?即便走进佛门净地“于此暂心休”而已!
借问渺渺香烟处,带走几多愁绪?
走到寺中两宝之一的“石鱼”处,女儿和她的好友捧定石鱼慢慢地抚摸、理顺、他们是在理顺心态,理顺生活吧!我唯愿这些年轻人健康顺利!
不一会儿,又回到两棵玉兰树前留连,孩子们也真可怜,整天陷到工作中,难得在这大好春光里舒展心性——他们的今天像极了我的昨天……
充满活力的他们动作敏捷,一座殿一座殿地参观、礼拜,却常常忽略大殿两旁的风景;我和先生走得慢,倒是有目的的参观。
来到“百事如意树”前 ,这是潭柘寺一绝:一棵高大的柏树却与一棵柿子树相伴共生,情侣般相依,枝杈缠绕已经历百年。树下一块黑褐色玉石早被人们抚摸得油亮可鉴。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 站立树前,宋代秋崖先生名言回映我脑际——无论遇到怎样磨难、怎样的生离死别,我们总得生活下去!人生不能为“八九”所左右,“常想一二”不失为潇洒智慧!
我招呼孩子们过来:天空蓝得高远,群山环抱灿漫,这里还有百事(柏柿)如意的佳境——合个影吧,祝福你们的未来、祝福我们共同美好的明天!
2014年3月31日草,4月3日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