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礼--人生四大喜!在东北的婚宴上,确实也充满了喜气洋洋,但在我的印象中,却始终分不清是老子结婚还是儿子结婚?
当然,新郎还是儿子做的,但去着实忙坏了老子!
婚前买房、装修,特别是算计着该告诉谁来参加,更是煞费了一番苦心。千里之外的七大姑、八大姨要告诉;身边的同学旧友要告诉;邻里之间要告诉;单位同事要告诉;掐着手指头算,要订多少酒席才够,既不能多订,又不能让客人没有位置。
当官的还好一点,不用自己多费心,自有一群腿子冲上来开路,但毕竟普通的百姓占了中国人的绝大多数,于是乎,你如此操办,我亦如此,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不知还将延续几世……
婚前几天,倒计时开始,老子马不停蹄,找旅馆、安排饭店,招待远路来的七大姑、八大姨,一个个拿着二百块钱,往往拉家带口的来吃上半个月,老子就算心中怪嗔,脸上却仍带着笑。
正日子终于到了,老子找好了车,这时候准新郎才精神抖擞的上了阵,众星捧月般驱车来到女家,塞上了几个开门的红包(现在看守所里探视犯人,不给红包不让进门,可能就来源于此!)。
新娘子临镜梳妆,只到那一层粉底足以盖住脸上的雀斑,才花枝招展出了门,以往几年还常常看到有陪母亲落两滴“离娘泪”的,这几年也越来越少,经常乐得山响。随着母亲端着一盆水含着泪泼在车子后面,新人终于又回到了新房。
这时,老子又开始张罗着照全家福,七大姑和新人来一张,八大姨也要来一张,乱轰轰如赶集一般,老子紧张得算着可千万莫落下谁照不上相。落下新人不要紧,如果单单落下哪个远亲,搞不好便是一世的仇。
时间差不多了,老子招呼着大家直奔饭店,几百人一拥而入,场面也甚为壮观,老子则守在门前,看着来宾的眼睛。那些来宾都是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的后裔,礼数还是懂的,随过礼的昂然而入,没随过的赶紧掏钱,老子当然不依:“你看!这是干什么?人来就行呗!”--别听他的,如果你真的信了“人来就行”,而把钱揣回口袋,这段饭你还是能吃到的,但饭后的唾沫能淹死你!
大家伙如苍蝇炸了营,嗡嗡了半天,终于各自就座,主持人用一套十几年不变的陈腔宣布婚礼开始,并让新人出来逗上几句,然后给大家鞠上一躬。这几年社会进步,新人再不用挨桌敬酒,真是一件慈善的事,十二年前,我和太太连敬了五十九桌,累得洞房差点没进去!
几分钟后,再也不见了新人,只有老子挨桌的和亲友们打招呼:“吃好!喝好!”然后便是推杯换盏、杯盘狼藉,席上没几个人会想起新人如何如何,只找自己旧识,侃起大山,誓要把这次婚宴演绎成一次同学聚会(葬礼上何尝不是如此?)。还有人趁此借花献佛,先敬上大家一杯,然后再告诉大家另一个喜讯:“下个月,咱儿子也结婚。”再然后便是齐声道贺,掀起了婚宴上的另一个小高潮,当然肚皮里是否是在怨骂,就不得而知了……
客人陆续酒足饭饱,老子这回不用开口,早有几年没吃过鸡鸭的远亲,红着眼冲上来,手里各拎几条口袋,把剩鱼剩肉装了个磬净。老子看着有点心疼,却也仍然含着笑……
晚上,老子还有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张罗着吃“团圆饭”,不管一家人平时跟乌眼鸡似的,今天总要坐在一起。还要把平日里靠边站的老子的“老子”,他老人家请出来,放在正位上,恭恭敬敬的倒上一杯酒,双手递过去。这是让新人看看:你老子是怎么对他的老子的……
曲终人散,当新人终于入了洞房,各出一般旧物时,老子浑身酸痛的也回了屋,老两口子关上门,把收上来的钱数了又数,然后盘算着哪个王八蛋没来,哪个小气鬼才拿了这么点,咦!怎么会有一张假钱!于是,又用排除和推理法算上半天,后来因为嫌疑人过多,只好互相埋怨着睡了……
半夜里,老子突然惊醒:“假币是不是他给的呢?”……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