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星卒斋主 于 2010-11-29 11:14 编辑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教育孩子的事儿,好像与女人没啥关系。这说法虽然古老了些,但也说明了那个时期女人之地位,以及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先天不足。自古以来,教育都是需要金钱的,而这挣钱人不是母亲,而是父亲,供不供孩子念书确是父亲的责任;另一方面,旧时的女人很少有文化,所以教育子女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给人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让没文化的母亲很为难。
虽然旧时女人在具体教育孩子上力不从心,也就是说在孩子教育的战术问题上不得施展,但在子女教育的战略问题上却往往高人一筹。孟轲的父亲去世得早,可孟母为了孩子并未改嫁,母子俩先是居住在墓地边,可小孟轲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学大人跪地哭嚎样儿。孟母觉得不行,就搬家至集市旁,可孟轲就和小伙伴们学起了商人做生意。孟母觉得还是不行,最后搬到了一所学校旁,小孟轲就整天和学生交往,便喜欢读书了。这就是有名的“孟母三迁”。可见,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之大。
但环境影响只是外在因素,自己不努力也是白搭,这就是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对于这一点孟母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有一次孟轲放学回家,母亲正在织布,便问他学习如何?孟轲回说:“跟过去一样。”孟母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害怕地问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这就是“孟母断织”。“三迁”之后再“断织”教子,孟母的教育方法堪称楷模,内因外因双管齐下,终于使孟轲学业大进,成了天下闻名的大儒。
世界上不需要那么多的圣人,大多数人家的孩子都是普通人,虽说是父母都“望子成龙”心切,但这不是你望他他就真能成龙的,成啥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人。儿童教育不光是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不重视教育,教育如何“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大问题。
女人如果不做母亲,那女人天然的母性就没有机会实现,虽然“丁克家庭”已经成了时髦的东西,但大多数女人还是要生孩子的,不生孩子的女人真的很难说她是完整的女人。爱孩子是人的一种本能,孩子生出来了,要想不爱他(她)已为时已晚。对子女的爱内容很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总是首当其冲,人说“爱孩子是母鸡也能办到的事儿”,但如何教育孩子,却只有人类才需要,也只有人类才能办得到。
儿童教育,历来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按照社会尺度来衡量的,是功利性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将来寻个好职业;熟习规则,掌握规范,使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另一种按照人生尺度来衡量的,儿童有儿童的天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这种天性,使孩子有一个健康幸福的童年,率性而为,快乐成长,不强求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大多数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快乐,但一到实际中却变了样子。
鲁迅先生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教育我们能够做到“尽力”,但解放却难做到“完全”,这是功利性教育体制绕不过去的“魔鬼三角”。幸福应该是教育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快乐的孩子自信,人格健全,对孩子来说,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么?而我们却喜欢乖巧的孩子,所以鲁迅还说:“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孩子如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但这作者或画家却不是他自己,而第一个着墨者却是自己的父母,这之中母亲比父亲更主角,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能够与孩子沟通无芥蒂的,往往不是父亲而是母亲,孩子对母亲的话也总是容易相信,并历久不忘,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生活中不难发现,父母的职业往往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甚至价值取向和人生之路的选择。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要早,是从胎教开始的。我以为家庭教育更应该侧重于孩子的品德,学校教育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但这两者不是绝对的割裂,而是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家庭教育首先是道德情感教育,这一点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有一个电视公益广告非常的好,那就是母亲给孩子讲完故事后,去给老人洗脚,等母亲回到自己的房间时,却发现儿子也跌跌撞撞地给自己打来一盆洗脚水:妈妈洗脚。其次是道德意志教育,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让孩子经得起生活风浪的考验。
司马光说:“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贤人;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是贼人”,教育孩子,我们达不到圣人,至少也应该做到贤人,千万不能把孩子培养成小人或贼人,那也就算成功了。不能对家庭社会有大益,但实在不能对家庭社会有大害。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虽然史无可考,但还是表现了一个母亲对子女成材的期待,以及对国家的大爱,满门忠烈的佘太君哪有丝毫的个人野心?
我们的教育体制,可以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弊端,这不可能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得了的,教育的改革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普遍表现出来的任性、娇气,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在家庭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给教育带来了很多问题,四二一的家庭结构,这孩子就是中心,再加上四个老人对孩子的“隔辈爱”更是纠缠不清,解决这一问题光靠社会呼吁显然是不够的。
爱是本能,教育却是认识和行动,爱孩子首要一条就是教育,这不光是为孩子,也是为自己,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