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是我市一老兵的遗物,确认其“身份”时,意外找到和该老兵同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六期学生的合肥老人,《洛阳晚报》《合肥晚报》联手,帮他们续同学缘
董元祥的儿子董金斗向黄镇东老人展示父亲留下来的美国军毯,老人显得很激动
老人对自己的德式军用饭盒格外珍爱
□记者 程奇 通讯员 刘志恒 文/图
核心提示
谁能想到一条美国军毯、一个德式饭盒,竟然跨越74年时间,见证了黄埔军校同期同学的真挚情谊?
6月30日,以军毯、饭盒为媒,《洛阳晚报》与《合肥晚报》跨地域合作,促成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六期洛阳籍已故老兵董元祥之子赶赴合肥,拜会父亲的同学、合肥籍老兵黄镇东,再续黄埔同窗缘。
1 一条军毯、一个饭盒,见证抗日峥嵘岁月
6月30日上午,合肥市蜀山区南岗镇梁墩村,因病卧床两年多的98岁老人黄镇东硬要从床上坐起来。小儿子黄先奎怕老人身体受不了,让他躺着说话。
“躺着,哪里像个军人?”老人一摆手,用毋庸置疑的口气说。
老人之所以一定要坐起来,是因为要见他在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六期的同学董元祥的儿子董金斗。接待千里迢迢赶来的故人之子,老人自然非常重视。
董金斗带来了父亲董元祥老人用过的一条军毯,军毯长2.08米、宽1.65米,墨绿色,纯毛制成。由于年代久远,毯子多处地方破损。黄镇东戴上老花镜,慢慢抚摸着军毯,老泪横流:“这条军毯,是那个时候(抗战时)用的东西哟,不是每个士兵都有,只有出国作战的士兵才会配发。”
老人说得没错。董元祥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在驻印军暂编汽车第一团3营7连当军官。董金斗说,父亲生前曾说,当时驻印军的官兵,配发的都是标准的美式装备,每个汽车兵不但配备了卡宾枪、手雷、钢盔、作训服等常规装备,还配发美国军毯、蚊帐、雨靴、水壶、饭包。饭包内,装有牛肉罐头、蔬菜罐头、面包,每人每天还配发香烟和咖啡。这些装备,即使在今天来看,也非常现代化。由于年代久远,董元祥身边只留下这条军毯。“这种军毯轻薄保暖,在战场上是好东西!”董元祥生前曾经念叨。
“孩子,你看看我的饭盒,这是我保留了70多年的好东西。”老人从床边桌子上拿过一个饭盒递给我们。
这是个铝制饭盒,和常见的饭盒区别不大,但使用时间过长,颜色变得灰暗,不少地方长了黑斑。饭盒上,刻着“上海 林笙第一厂造 民国二十五年(注:公元1936年)”的字样。这个德式军用饭盒,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配发的。带着这个军用饭盒,老人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合肥大蜀山保卫战等,还曾在淞沪会战中荣立战功。“这个饭盒不是纯铝的,用火烧不化。”看着饭盒,老人的眼神中透着亲切。
2 高唱黄埔军校校歌,98岁老人追忆往昔
董金斗拿出父亲的“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证”,让黄镇东老人过目。
打开会员证的扉页,映入眼帘的是“亲爱精诚”四个大字。黄镇东老人双手颤抖,激动地说:“亲爱精诚,这是我们的‘黄埔精神’呀!”
老人一时忘情,突然高声唱起黄埔军校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尽管已经98岁高龄,老人的歌声仍然激越。
“把我的会员证拿来。”老人吩咐儿子拿来了自己的“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证”。
对比两个会员证,大家发现,董元祥、黄镇东两位老人都是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六期毕业生,于1939年入校。该分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郊区终南山下的王曲镇,分校主任是抗战名将胡宗南。虽然是同校同期学生,两人却略有区别:董元祥隶属第三军官训练班,黄镇东则隶属13总队步科。
“老人家,你认识我父亲吗?”董金斗问。“我有个黄埔同学叫陈元祥,他家离我家只有30里。”黄镇东说。
董金斗心头一凉,他千里迢迢赶到合肥,就是想了解父亲当年的历史。
黄镇东戴上老花镜,对着董元祥的遗像看了半天,肯定地说:“我见过这个人,但接触不多。”
董金斗说,父亲董元祥曾在国立洛阳中学(今洛一高)、国立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读书,在黄埔军校时间很短。他由于英语很好,被军校选中,推荐到美国匹兹堡军事学院深造,参加过中国远征军,在抗日战场上流过血。
“你父亲是我们黄埔军校的人才啊。”黄镇东说,由于训练严格,黄埔军校人才辈出。直到今天,黄镇东仍然清楚地记得在军校中列队训练时的情景:长官走过时要求学生敬礼,敬礼时,中指指着帽檐,帽子不能戴歪,手掌要和帽檐呈15度角,目光要跟着长官离去的方向移动……
3 整理父亲遗物时,偶然发现一条远征军军毯
看到这里,您或许会感到迷惑:两位黄埔军校同期同学,分别70多年,怎么这么巧能凑到一起?
6月28日,《洛阳日报》刊发一则新闻《我市发现一条远征军军毯》。报道中说,老城区东大街居民董金斗先生,最近在整理父亲董元祥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一条父亲当年使用过的军毯。
董金斗也不知道父亲这条军毯的来历。为了确认这条军毯的“身份”,洛阳晚报记者特地邀请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馆长吕九卿、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业务部主任王志军等相关学者,对军毯进行鉴定。专家们多方查寻历史文献后,初步确认这条军毯应该是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配发的军需品,目前国内留存的并不多,对研究中国远征军的历史有一定价值。
洛阳红山石志愿者协会会长李磊(网名“失败的匈奴”)闻讯后,也赶到董金斗家里查看军毯。李磊说,10年来,自己长期探访、资助抗战老兵,见过不少抗战时期的军方用品,还是第一次见到中国远征军使用过的军毯。据他了解,广州也发现过中国远征军军毯。
李磊陪着董金斗来到中国远征军老兵、91岁的老城居民李松海家里,向他请教。李松海说,这条军毯确实是美国生产的,抗战期间,曾配发给中国远征军驻印度的相关部队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