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說文解字淺談“過”
查看: 3420|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說文解字淺談“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3-2-18 14: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穿越梅岭 于 2013-2-18 19:10 编辑

                                說文解字淺談“過”
                                                                                                      要想弄懂一個字的字義,我們必須先弄懂它的音,同一個字,因為讀音的不同它所表達的意思也是不同的,漢字的魅力也在於此。就如題目中的這個“過”,它就是個多音字,既可以讀去聲,也可以讀平聲,怎麼讀,那就要看它具體是怎麼用的。我們先來看看古今各家對於“過”的釋義:
1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并古臥切、戈,去聲。【玉篇】度也、越也。【正韻】超也。又過失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禾切、音戈。【廣韻】經也。又過所也
。【正韻】經過之過,平聲。超過、過失,去聲。

2)古代漢語·王力(1985版第二冊419葉)
(一)走過、經過。(二)名詞,過錯。
注意:第一義讀平聲(guō)或者去聲(guò)。第二義只讀去聲。
       通過 上面解釋,我們可以知道“過”在作“走過”、“經過”用時,是可以平去互讀的。如《論語·微子》: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在這個意義上又可以引申為超過、勝過。如《左傳·隱公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以上是古漢語中關於“過”的用法,那麼,“過”在詩裏面又究竟該怎麼讀呢?眾所周知,詩是有詩韻的,從唐宋人直至近代,凡在詩句中有“過”之處,其用法都是遵循了以上釋義的。在《平水韻》中,“過”就分別被歸入了平聲和去聲。
謝傅堂前音樂和,狗兒吹笛膽娘歌。
花園欲盛千場飲,水閣初成百度
醉摘櫻桃投小玉,懶梳叢鬢舞曹婆。
再來門館唯相弔,風落秋池紅葉多。
     這是唐人元稹的 《追昔遊》,很顯然,“過”在這裡是“經過”“走過”之意,而此詩的韻腳分別是:和、歌、過、婆、多。它們都屬於平聲五歌韻,那麼詩人在這裡是把“過”當平聲讀的,否則就不押韻了,像這樣的例子在古詩中很多。
竹引攜琴入,花邀載酒。——唐·孟浩然
有客懷鄉坐,無鄰送酒。——宋·周崧
二叟家居如避世,開門自少俗人。——宋·黃庭堅
翠輿不見胡塵起,旅雁能隨漢月。——宋·晁説之
葉帶寒聲風外落,雁隨霜信月中。——明·於謙
千古興亡蕉下夢,百年哀樂隙中。——淸·劉文嘉
       從上引詩句看,“過”無疑都是作平聲用的,這樣的例子在古人乃至近現代詩人的作品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果我們把它讀作去聲,非但與詩韻不合,且有很大部份都是“三仄尾”了,雖然古人有時候對“三仄尾”是不怎麼避忌的,但歷朝這麼多詩人都不避忌,就難免說不過去了,由此可以肯定的是,“過”在這種語境中是讀平聲的,我們在讀古詩的時候,所遇到的“過”大都是讀平聲的,而詩人們也無一例外的是將之當平聲(經過)來用的,這點,從他們所押韻中完全可以看到。
       我曾經寫過一首《
七絕·進臘月有感》“蓬門不見故人,春信來時歸去麽?夜夜夜長難入夢,年年年近問云何?”其中的“過”就曾經引起個別詩友的關於平仄的爭論,很顯然,詩中的“過”在這裡一如《康熙字典》和王力所釋,是“經過”的意思,可以讀做平聲的,爲什麽還會引起爭論呢?關鍵是對於字義的訓詁。如果有人硬要說古人能用,你不能用,那就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3-2-18 14:59 |只看该作者
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2-18 16:57 |只看该作者
长了知识,梅岭新年好!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2-18 19:11 |只看该作者
来自水星球 发表于 2013-2-18 14:59
学习

問好老鄉,祝蛇年吉祥。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2-18 19:12 |只看该作者
中年阿舟 发表于 2013-2-18 16:57
长了知识,梅岭新年好!

問好舟兄,不能像以前那樣天天見面了{:soso_e112:}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2-18 19:15 |只看该作者
俺也来学习则个,问好老妖{:soso_e163:}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2-19 11:11 |只看该作者
梅岭老师及时帖!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好帖学习了。{:soso_e160:}
       这个问题的确需要与大家参研参研了,很多诗友对文字的古音古意与今音今义的区分常常不以为然,恐怕是惰性使然,也成了中华文字之精髓流散到今天形成的一种常态了。今天的古韵爱好者只知道遵从《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韻》、《洪武正韵》等韵书来创作诗词和散曲,对其用韵却没有追根溯源的兴趣,实在可惜。中华文字从可考的上古音系开始,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沿革,其孕含之精深是可想而知的,现代汉字的历次改革因各种原因将这些形、声上的内涵删改殆尽,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这是个人的一点感受与见解,或有偏颇,欢迎交流。
       关于历代用韵标准的沿革发展,以诗、词用韵举例,从最早公认的隋唐时期的《切韵》、《唐韵》开始,到宋真宗年间修撰《唐韵》为《广韵》、仁宗年间增修《集韵》,直到南宋末年山西平水人刘渊将各个用韵标准调整合并为107韵(后人修订为106韵),才成为沿用至今的《平水韵》,其间韵书的修编一直都是化繁为简、由细到粗的归并、调整过程,其发展是符合连续性的,即符合前韵要求,一定也是符合后韵要求的。
       唐代基本上是按平水韵填词。宋代开始突破平水韵的限制,出现了使用方言发音,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谓“参以方音”。到了清代,由于清词的发展成就了词坛的再度辉煌,迫切需要一部统一的词韵标准作为规范,于是《词林正韵》应运而生了。《词林正韵》为清人戈载编撰,也是在平水韵基础上结合大多数宋词作品用韵习惯编撰的,将平水韵的106韵又进一步归并为十九个韵部,但这种韵部的归纳法只能适合绝大部分宋词的用韵习惯,而宋代一些词人受方音方言发展变化的影响,将第六部与第十一部、十三部通押,第七部与十四部通押,则在《词林正韵》所规定的情形之外了。
       本人陋见,谬误处希望梅岭老师与各位诗友指正。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2-19 14:24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梅岭老师新年好!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2-19 19:0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六祖壇經中講,不見己過,即与道相當。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2-25 22:03 |只看该作者
河水清清 发表于 2013-2-18 19:15
俺也来学习则个,问好老妖

清兒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2-25 22:04 |只看该作者
高天流云 发表于 2013-2-19 11:11
梅岭老师及时帖!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好帖学习了。
       这个问题的确需要与大家参研参研了 ...

問好流云版,最近心憂,沒有回覆,望諒解{:soso_e183:}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3-2-25 22:05 |只看该作者
九天行舟 发表于 2013-2-19 14:24
学习了,梅岭老师新年好!

謝謝舟版,問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2-25 22:06 |只看该作者
繁落 发表于 2013-2-19 19:08
六祖壇經中講,不見己過,即与道相當。

問好詩友{:soso_e181:}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3-2-28 22:33 |只看该作者
穿越梅岭 发表于 2013-2-25 22:04
問好流云版,最近心憂,沒有回覆,望諒解


理解,梅岭老师不必在意。保重身体。{:soso_e18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