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重磅企鹅 于 2012-8-31 09:52 编辑
朱家老爷子是白手起家,创下的字号名为“玉顺和”,做的是铜饰打造的买卖,此在我的章回小说三十六计里曾有片段介绍。 朱老太爷有三位公子,老大、老二、三少爷。大少爷、二少爷均为老太爷艰苦创业时所生,待到三少爷出生时,朱老太爷已在牛头集上立起了朱氏门户。所以三少爷从生下来,就被家里的下人们“三少爷”地唤着。而他上边的两个哥哥,却颇少被人以少爷相称,乃至在外亦不多听到。 对此,两位公子并不计较。因自出生即跟着父亲一路辛苦走来,所以秉承了老爷子刻苦、本分的性子,即使家业壮大之后,两位少爷亦是谨守本分。甚至跟着老爷子同样也是穿着平布的衣裤,长衫马褂之类也只是应节应景或家中待客时才穿。而三少爷与与两个哥哥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因为家境的优越,骨子里透出的是些许的骄傲与张扬。出来进去总是长袍马褂打扮,但是绝不纨绔。 老爷子过完六十大寿,即把三位公子叫到跟前。问他们仨:想分家不?三位公子齐摇头。又问:想当家不?大少爷二少爷齐声说不,三少爷却说想。老爷子问大少爷二少爷:愿意老三当这个家么?俩人齐声说:愿意。老爷子最后问老三:你凭什么能当这个家?老三回答:你看着呀。 于是,三少爷当了这个家。老爷子真的当起了老太爷,享起了清福。 三少爷当家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娶了三少奶奶。这位三少奶奶,不是三少爷的原配,是侧室。三少爷的原配,比三少爷大七八岁,是三少爷周岁时就娶进门的,那时叫做童养媳。三少爷当家时,已为三少爷生下了大儿子。而这位新娶进门的三少奶奶,则是三少爷在一次庙会上结识的。 老太爷气得差点背过气去,但无奈三少爷主意甚笃,放言若不允他娶三少奶奶,则与三少奶奶双宿双飞,在外另立门户。老太爷终是舍不得儿子,就允了这门亲事。毕竟是幺儿,溺爱多了些。 这位三少奶奶亦不含糊,进了朱家门,帮着三少爷打点买卖。朱家至最鼎盛时,已不止玉顺和一处买卖,还兼做绸缎与糕点买卖。且有多家分号,绸缎庄的买卖乃至在上海亦开了分号。 日军侵华。 镇上来了一个戏班,都说这戏班里藏有地下党,不知是打哪儿传来的。戏班在镇上晃了快一个月,没一家戏楼茶园敢留。三少爷知道了,说兵荒马乱的行走卖唱的艺人不易,有地方留有戏唱才有口饭吃,连月不开锣,不是要饿死人么。就把戏班请了来,在朱家唱堂会。连唱了十天,戏台子就搭在朱家大门对面,谁来了都能看。 十天的堂会唱完了,戏班走了,日本人来了,三少爷被带走了。日本人说三少爷窝藏**,甚至怀疑他私通**。 三少奶奶找到汉奸通融,汉奸回话:只要大洋使好了,三少爷就能放出来。于是,三少奶奶把外地的买卖都盘了出去,凑足了数交给汉奸。汉奸拿了大洋让三少奶奶在家等消息,这一等就是一个来月,等来的消息是三少爷被抓走的当晚就已经活埋了。 朱老太爷在三少爷被抓走的当天就卧床不起,听到儿子被活埋的消息,当场气绝。 这位朱家三少爷,就是我的姥爷。关于姥爷的生平,均是从我母亲和大舅处听来的。 本来,姥爷的一生,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在姥爷死后很多年,又有一些在我看来是挺有意思的事情。 姥爷死后,姥姥,也就是那位朱家三少奶奶带着整个朱家举家迁徙,迁到了姥姥的故乡。三年后,由家里的长工陪着大舅,到当年的埋人坑,长长短短的骨头捡了一百零八根。带回来拼成人形,把姥爷入了殓。 自此,整个朱氏一门,在姥姥的故乡落了户。抗战胜利后,有一阵子全国各地都在树立自己地方上的抗日英雄。或许是姥姥故乡那里缺乏英雄吧,亦或许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于是姥爷就名正言顺地入了封丘县的县志。 封丘县志上有这样一章,开篇是:抗日志士朱孝贤。 姥爷字孝贤。
小庄 壬辰七月十五凌晨
——摘自我的《岁月钝刀之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