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易斯 于 2010-10-30 14:15 编辑
在儿时的记忆里,唯一能与过年相媲美的就属看结婚的新媳妇了。 结婚的日子,似乎总是在寒冬腊月,在天寒地冻的季节。天刚蒙蒙亮,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叫醒了整个村庄。红红的对联,大大的喜字,围观的人群,满地的鞭炮纸屑和空气中弥漫的黑火药的味道,把喜庆的氛围烘托的更加浓烈。 大人们不停地搓着手,不时呼出一团白雾,孩子们穿梭于人群之中,相互追逐着,他们是快乐的。在人们的翘首期盼中,送亲的队伍就吹吹打打地踏着鞭炮声来了。独轮车上,一身红衣的新娘子被簇拥着到了众人面前。 新娘子上车前,是一定要大哭一场的。为的是感谢父母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哭诉对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谁家闺女出嫁时不哭,或者哭得不伤心欲绝,那是要被人笑话的。 还没等看清模样,新娘子就被护送进了新房。众人蜂拥着要冲向屋里,自然会受到阻拦。这时,喜主家会拿出糖果、香烟和染成红色、绿色的花生,大把大把地撒向人群。大人们伸手从空中拦截,孩子们则忙乱地从地上捡拾。 人群还是冲破了阻拦,进入到屋里。漂漂亮亮而又带有几分羞涩的新娘子已经坐到了床上。似乎一坐就是一整天。听说新娘子是不能沾地的。顽皮的孩子们会趁大人不注意,把被角儿上缝着的红枣、栗子,甚至是硬币给“洗劫一空”。 看完新娘子,大人们纷纷回家,只有小孩子还执着地“要烟抽”。 想来,要烟才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也是结婚的风俗之一。在新人的嫁妆里,各个抽屉一定会有糖果和烟卷儿,而所有的钥匙都在新娘子手里。于是,孩子们会围着新娘子要烟。可新娘子不能轻易地给他们,只有经过多次的“交锋”,新娘子似乎终于拗不过他们,才在小姑子或小叔子的保护下,打开抽屉,拿出盒烟和些糖果,把烟盒拆开,一人一根儿。孩子们便心满意足地回家了。而讨烟的乐趣也全在这种“交锋”里。 吃完饭的孩子们不多久就回来了。穿梭在各个房间,就等着新娘子再发烟。待到中午时分,新娘子要吃饭,这时孩子们是不能在屋里的。于是他们从这个房间躲到那个房间,就是不愿离去。无奈,新娘子只好再一人发一根儿烟,才换来片刻清静。其实,孩子们并没有走远,他们或站在门前,或趴在窗户上,偶尔有个漏网之鱼躲到了新人的床下,却也不敢出声。 给新娘子准备的饭似乎总是饺子,只小小的一碗。而新娘子吃的也少,一小口一小口地,似乎只三、五个就饱了。等新娘子吃完饭,屋里又成了孩子们的天下。直到晚上八、九点钟,还迟迟不愿离去。等孩子们终于在大人的寒暄中被领回家时,夜随即就深了。一对新人要共享洞房花烛夜,要到了烟的孩子们也有甜梦入枕。 第二天,一对新人会早早起床,因为按照习俗,他们要给男方的本家长辈“端鞋”,用木头端子盛着新鞋和点心挨家送去,对方要压回或多或少的钱。等端完了鞋,结婚的仪式也就算是结束了。机灵的孩子会趁着早晨这个功夫再去要烟,而这时,新娘子是绝不会让你空手而归的,大多是拿出一整盒烟给你。有顽皮的孩子,会快速跑回家换身衣服,再若无其事地来要烟,这样的伎俩哪能逃过新娘子的眼睛,可她并不生气,会再给一盒。 按照风俗,第三天要回门,也就是新娘子要走趟娘家。之后,一对新人的生活就步入了正规。新娘子渐渐和村里人熟络了起来,融入了村里,见了人会婶子、大娘地称呼。碾台间、水井旁,也总见到他们的身影。而她那身红棉袄,还会穿一段时间,红红的,在萧瑟的冬天里是那么的鲜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