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暮雪 于 2012-4-12 08:37 编辑
在本次参赛作品中,有一篇让我不由一读再读。每次读来均是热泪盈眶,这篇文章就是《信仰的春天》。 这是一篇篇幅不长的文字,没有华美煽情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是什么原因让人读来一次次动容? 在物欲横行的当下,我们究竟还需不需要信仰?如果需要,那是怎样的信仰?这是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不容回避。 《信仰的春天》一文,就为我们动情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我和老郑”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老郑”这个人的故事。从十七岁那年的春天开始:“我与小郑在小郑和我并肩坐在河堤上,说着将来。 抗美援越、反修防修,我们的心中装满了与年龄不相仿的国际大事”然后是信仰的第一次受挫,“我们参加的红卫兵组织被定性为反军派,组织被取缔,头头被逮捕,集中学习,人人过关。”投入了满腔的革命热情,最终却被定性为反革命行为!“九一三”的冲击,“小郑惶恐地跑来找我,说了几句就无言地沉默着,长时间地沉默无语”,76年总理逝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四人帮垮台,政治事件接连冲击,我们的信仰还能如此坚定吗? 历经磨难顺利的进入一个新时代,却迎来更大的一个冲击,“八九年初春的动荡,让我们这些经历过文革浩劫而心灰意冷的国民,不知所措,”“我们的国家不能再乱了”小郑的忧心忡忡和长久沉默,读来如此悲凉。然后,九十年代初苏联帝国的轰然倒塌,久久震荡和悲哀在大多数人心底。信仰真的倒塌了吗?思考还未结束,改革开放的年代已经开始,“我们”已经都被推入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就业、下岗、为生活奔波,不习惯的开始习惯。小郑已经被人喊做老郑,“郑副局长”,依然认真坚守原则;“我不死板,但原则问题不能让步,我有自己信守的原则。我去井冈山旅游了,看着数十年前的革命志士,砍头只当风吹帽,革命信念不可丢......”当信仰与做人的原则是完整的融合在一起,这种坚守是必然的。“ 岁月无情,一向坦言自己铁打的老郑住院了!脑出血”,耿直的老郑终于倒下了,他已经不能说话。当老郑那个一向西化的和老子格格不入的儿子,给他买了一个MP3,挂在床头,录了他喜欢听的红色经典播放。 “ 浑厚澎湃的国际歌声响起,老郑缓缓举起能动的左手,握拳,两眼凝视前方,嘴唇抖动,就像当年在党旗前宣誓。”作者刻画的这个细节把所有的人击倒,这个悲情而又悲壮的动作,令人潸然泪下。当无数人丢弃背叛当初的信念,甚至开始堕落,“可是老郑的信仰还一如既往,坚如磐石,生机盎然,昂首在永远的春天”;青春年少纯真的信念,火热的年代意气风发,在政治事件中接连受到冲击,无法回避的一连串记忆,让人们开始选择沉默,那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和挣扎?对于大多数来说,信仰在现实中,或退缩妥协,或破碎丢弃,但老郑他固守自己的信仰,依然坚如磐石,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热泪盈眶? 这个时代,金钱权利席卷了一切,道德的堕落日益严重。在信仰日益丢失匮乏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谈信仰?在神圣红艳的党旗下举起拳头的人们,还有没有人坚持当年在镰刀下所发出铮铮誓言?大多数人早已经丢弃了这一切,投入滚滚红尘世俗中,污垢灰尘蒙蔽了一切,包括信仰。想想雷锋吧,那个脸上永远挂着微笑的年轻人,那个五十多年过去,我们依然铭记的名字;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而谁能否认,正是信仰的力量造就了雷锋,那些纯真,那些美好,依然让我们心潮澎拜而至落泪!有人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也有人说,国人是信奉儒家的,或者说,我们的信仰是我们悠久的文化;但我要说,在党旗下铿锵的誓言,为大众谋福利,追求和谐的社会,让人人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更是一种崇高的信仰。
作者的行文风格,简洁明快流畅,自然朴素,极少空话废话。读昊哥的字,常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话:“所谓写作,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作者的这篇字,时间跨度三十几年,深刻解读了一个人对信仰的无比忠诚;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文字、文学,更是时代是历史,是见证是伤痛,是青春的记忆,更是一种人生的沉淀。这篇不屈的带着伤痕的文字,深深打动了众多评委,仅以一票之差止步于奖项外,但一篇文字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奖项所能衡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