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梦m 于 2012-2-22 14:34 编辑
出来的时候,久未出现的太阳突然露了一下脸,把整个街区映照的金灿灿的,可谓吉兆也。无数年以后我会回味起这天的情形,想起那两排错落的临街民宅。回味那些深宅大院的幽静。当然我的回忆已不止于这些,就像那‘绣嶂直街’的牌楼,已是承接了历史与当下的载体了。
面前的石板路蜿蜒,勾引游人的脚步。信步而行,略觉遗憾。上小学的时候会经过一条老街,街上铺的就是青石板,印象中色泽深黛,棱角分明,无比坚固,笔直的通向运河岸边。亦深深的驻扎在我儿时的梦里。所以,看今天的石板路,感觉就少了很多的韵味和沉淀,感觉是凌乱的一堆。轻浮有余而沉静不足。比较完又不禁莞尔,这条道本来就只是重现旧时风貌,样子可以再现,可底蕴又岂是轻易可得的?
但我喜欢那些民居带给我的视觉冲击,木门,木窗木结构,镶满格子花的木窗欲遮还羞,引人探幽。可惜大部分的门都锁着,无法一探究竟。这般拒人门外,令人油然而生距离感,然而陌生带来的好奇感是如此强烈,在好不容易看到一间虚掩的门时,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推门而入了。三开间的带阁小楼,全木结构,方砖铺地,一片开阔。窄长的楼梯,带人直上南北全部排窗的阁楼。一探头,仿佛已是要碰到屋檐了,青砖黛瓦白壁,还有那小巧院落,真是此身在画中,惹人流连啊。想起奶奶的娘家也是住在这样的老式房子里,现在已被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对象。小时候跟着奶奶走亲戚,第一次看到这种木结构庭院,高高的围墙,围出一方自由天地。还有那漆成深红的木头地板,走在上面蓬蓬作响仿佛也带着岁月沉淀的韵味。和乡下的大开大合的水泥砖墙是完全是迥异的,这让我沉醉于那份古意盎然的同时,也深深的迷恋上了这份小巧和私密。想像自己住在这样的院落,煮一壶茶,在院中坐定,手捧诗书诵读,何等逍遥自在啊。这院落不止隔断了物理空间,市声喧哗,人情暖凉亦一并隔绝了。悠悠寸草心,浮生半日闲啊。少年至今时,岁月虽蹉跎,可情怀依旧在啊。
如果你在一开间的狭长房屋的中庭,居然发现了几尺方塘,接无根之水,得碧波涟涟,假山点缀辉映其间。两进过后,竟又成倚山之势。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而我竟然在那幽静的庭院撒了一点野。仿佛又回到原始的丛林世纪,用气味来彰显属于我的地盘。徘徊流连,想像曾经住在此间的人,得天地之厚,必豪气生焉,必奋有为乎?能得此佳居,必别无所求矣。一向自诩淡泊的我,竟占有之念大炽。
沿着石板路过去,有大宅子驻立,顺着大门走进庭院,见花香小道直通边侧小门,回头再看正门那高高的门槛,再一次实地领略了旧时大户人家的排场。照壁堂皇,回廊曲折,院落错落,不知深几许。石板桥,小溪水,亭台楼阁,古木成荫,真赏玩处也。会客大厅,议事小间,可谓泾渭分明。长幼之序,伦常之礼亦在边廊借道,院落题名上略窥一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浩然正气存千古,院墙作见证。不过一入侯门深似海,决无简单清净之所。吾等平常人,此非向往之地,观光而已。
一路看山墙参差错落,飞檐斗俏,勾勒天际线。看排窗争艳,排门斗古。恍惚间,已到戏台前。梨膏糖摊子,油酥饼摊子,豆腐花摊子,成为你想象的凭籍,喝着豆腐花,就着油酥饼,看小滑稽在那逗乐子,感觉已是无比美妙。一抬头,又见青山巍峨,满山叠翠与落霞相掩映,更是心旷神怡。呵呵,难怪此处是“绣璋直街”了。古人诚不我欺也。在那一刻,已然思接千载,神游旧朝。有道是年年岁岁山相似,岁岁年年人面殊。只绣嶂依旧在,犹接夕阳红。
这是惠山脚下一条未开市的仿古街,喧闹和繁华还没有入驻,那些房舍犹待人打扮,拥有无限可能。而我,庆幸在她最纯净的时刻作了一次精神的穿越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