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听彝堂 于 2009-12-23 09:56 编辑
近日看了几部故事片,感觉电影创作者在故事演绎中,刻意插入许多老电影、老歌曲、老标语等细节来为时代背景定位。观看过程中,这也唤起了我的相关回忆,因此,想就这些历史符号做一点个人解读,来确认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同时,也是对由此引起我美好回忆感情的电影表示致敬。
先说说贾樟柯大名鼎鼎的《站台》
(一)贾樟柯的《站台》。序幕:两个场景。一个是,人们在墙报下聚集议论,墙报只露出楹联的下联“只要肯登攀”,二是汾阳县文艺工作队在礼堂慰问演出,节目是表演唱《火车向着韶山跑》。礼堂后面的标语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只要肯登攀”是毛泽东主席诗词《重上井冈山》里的句子,猜测上联应该是“世上无难事”。而“四个现代化”是周恩来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即工业、农业、国防与科技四个现代化。毛泽东词《重上井冈山》写于1965年,发表于1973年,四届人大开在1975年1月13日,所以,这个工作队演出的时间,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75年的冬天。报幕的女演员穿着一身蓝色制服,特别的是还戴了一顶蓝色薄棉帽子。这样的帽子我也是戴过的,是当年我作为知识青年的装束,还有中山装的蓝布棉袄配套,是从八路军干部在延安窑洞时的打扮学来的。那是1974年冬天的知青时尚服装。这个歌曲,风靡一时。跑向韶山的火车,据说是特快01次,中国客车囝波万,显示了这个圣地在全国的地位。
(二)、开篇。地点是主人公崔明亮的家里。前景,崔明亮与踏缝纫机的母亲交谈;外屋,是明亮在县文艺工作队的朋友二勇与张军交谈。音响非常有意思。一个是明亮对埋怨他不干家务活的母亲说,“我是文艺工作者,你不养我还有共产党养我呢”。背景音响是两个,一是母亲踏缝纫机的达达达吵杂的声音,一是工厂广播站播音,广播的内容是车间报道《X永不倒》,广播的背景音乐是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外屋二勇与张军聊的是社会小道传闻,不知谁用剃须刀割女娃的腿。然后,母亲出来了,解开了缝纫机做什么活的秘密:母亲为明亮修改喇叭腿的裤子。
喇叭裤,是改革开放阶段性的标志之一。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当时是被视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作风方式的流氓服装。电影《青红》里有段描写,学生入校门,要用啤酒瓶子往裤角里伸,检查裤筒的尺寸。其实,这是当年罗马尼亚官方的做法。这段戏,当然是改革开放以后了,外国电影进入中国,由此带来了服装变革,其实是观念变革。明亮劝他妈“解放思想”,父亲说明亮穿喇叭裤“刚给你们点自由就搞资产阶级那一套,”当然是流行语,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开始,当在1980年。而明亮回答的“代沟”也是当年无可奈何的理由。说到当年,爱美之心,即是残酷如文革也是无法泯灭的。我记得,读初中时,男生流行的是,将新买的黄帆布胶鞋,刷得泛着白色;里面穿红色运动裤或者黑色绸裤(俗称跑裤),外罩短脚筒裤,下边露寸长的皱褶边,那就是当年时髦的男生了。我的一个亲属给了我一双黑胶黄帆布的解放鞋,就是当时军队的鞋,简直让同学羡慕的不得了。而如果谁穿了“回力”牌球鞋,那就最牛逼了。话说回来,汾阳是个小县城,喇叭裤还没有流行到这里。张军的姑姑从广州给邮来了喇叭裤,年轻人明亮迫不及待了,让母亲把旧裤子加工改造了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