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山野散人 于 2011-5-28 17:12 编辑
老家在江苏,我们那里特别是乡下过端午节可热闹了。 小时候每次快到端午节,家里的人都兴高采烈,特别是小孩子更是情绪高涨,因为有吃有喝有玩。究竟什么是端午节,为什么要开展这些项目,那时候是一概不知的。
端午节的内容很多,很热闹。家家都挂钟馗的像,据说是为了驱鬼。女儿回娘家,小孩要穿特制的虎头鞋,红肚兜。并涂上雄黄。门口和厅堂上悬挂菖蒲和艾草。端午节来临时小孩佩带香囊和荷包,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丝布和五色丝线。做成不同形状并结成串,美观漂亮,玲珑夺目,清香四溢。驱瘟避邪的同时也把衣服妆饰点缀得分外美丽。
端午节的食物很丰富,吃粽子、糖糕、咸鸭蛋、和时令鲜果。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我们那里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老百姓喜欢晚上划龙船,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情景热闹而充满情趣。竞渡的龙船分为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划手的服装都是要同色的。划动时候如游龙戏水。
直到上了中学,学习了屈原的故事,才对端午节有了一些了解。随着国家的重视,对于端午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普及。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崇拜其高风亮节,哀其命运悲惨。遂投粽子于水中。以求驱赶蛟龙。划龙船也起源于世人闻知贤大夫屈原投江,争相驾舟捞救。以后为了寄托哀思,长期荡舟江河并发展为龙舟竞赛。
民间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因为端午时节,夏季来临,天气转为湿热,用艾叶、菖蒲芳香驱浊,也是对人们注意讲究卫生的一个心理提示。
唐代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屈原文采飞扬,高风亮节,刚直不阿,宁折不屈。中华民族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而屈原这样的人格形象一直是老百姓长期歌颂学习和崇拜的榜样。他的生命的结局也是对统治者的无言的抗争与控诉。悲惨的命运也是一直为广大人民同情的。
上述丰富的端午节的活动内容——挂钟馗的像、插艾叶和菖蒲驱邪避秽,挂香囊,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物质层面的端午,是肉眼看得见的端午。,还有更深层意义的心理层面的端午,那就是端午精神。这一精神不光表现在我们江苏,它透显在全国各地各民族的纪念活动中。形成了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民生思想的端午文化。
端午,是唯一具有爱国主义文化特征的民间传统节日。
山野散人于养心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