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淡一片云 于 2010-8-24 16:03 编辑
家
也许是父亲的失业,经济的拮据,借口抗战躲飞机之名搬迁到离县城三十华里的三江镇居住,以减少开支。三江镇是四县交界之处:东邻新津县,北靠双流县,西为大邑县,是黑石河、羊马河、西江河的汇合点,故又名三江口。
当年运输船只从这里可直达新津县和嘉定府(现乐市)。从镇上的文庙、武庙、江西会馆、湖南会馆、天主堂(这是大江南北一个小镇少有的建筑)以及两个万年戏台的建筑来看,过去这里一定十分繁华热闹。
后来由于河道年久失修,中断了航道,经贸才衰落下来。但在夏季丰水季节,也会见到几只乌蓬船由新津拉牵溯江而上,停在江边,装载附近各地收购到三江的麻皮、麻纱等土产品。我们常常晚饭后去河边看他们的船头炊烟,乌蓬而居的生活,大有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情画意哩。
整个镇从西到东分上场和下场,大约一公里长,在镇中心又向南绕了几条街,将文庙、武庙、戏台围在中央,成了一个磨心,虽不像县城有高大城墙,但四方有牢实闸门,亱间还有打更报时的。在下场有一座石磴大木桥通往对岸。镇上有一千多户居民。有两个大的酱醋作坊、染房、屠宰房、麻绳加工等小手工作坊。其它商业也算一应俱全。每逢农历三、六、九赶场。
大桥河滩上是牲畜市场,以猪牛居多,买卖双方是不能用语言讲价还价的,两人只能在长衫里或袖筒里捏指头谈价钱。二十五元,就伸食指中指、再将五指并拢告诉对方。对方也用手势还价。最后到底多少钱成交?局外人是不知道的。
在东南角闸门处是鸡市和草鞋市,草鞋是当时农民、平民、甚至一些公子哥儿常穿的。冬有满窝子苎麻鞋,样子有点像东北的乌拉鞋,穿上很暖和;夏天草鞋名堂可多了,有水巴拢草鞋,是用水草编织的,可以穿着在水中走,不易被水泡烂;还有麻耳草鞋,丝耳草鞋,丝耳草鞋做工讲究,鞋板细密穿着舒适,而且旁边全用真丝线编织耳子,在鞋的前头还镶了一朵花,夏天穿上比现在的一般凉鞋还舒服,但价格昂贵,只有少爷公子才能问津。
在西南角处的大庙戏台下,便是米市,卖米的便将一口袋一口袋的粮食拄在地上,翻开口袋让买主查看米的成色,交易成功后便到行户(市场管理者)那里去量升斗,行户则抽取一点中间费用。南北向的横街是水果市,但一年四季中,只有李子成熟时才派上大用场,平时水果很少。西北闸门附近则是鱼市,一年四季都有鲜鱼上市,全是鲜活河鲜,没有家养的。
最热闹的还算是上场丁字口的麻纱市,本地盛产大麻(不是毒品大麻,是纺织品原料),大麻收割后,先在窖池用石灰水浸泡才能剥皮。然后妇女们用纺麻纱的转子(陀螺)纺成纱,再经拐子绕,米汤浆定型后便拿到市场上出售。口子上有两间茶铺,收购麻纱的贩子一早就坐在那里,一边喝茶一边收购。这时许许多多抱着麻纱的老孃,挤到收购点让收购人看货出售。从早晨七点要持续到十点多钟,方才散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