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知非阅读:六星文字印象——支持牡丹
查看: 5330|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非阅读:六星文字印象——支持牡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8-20 10: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知非 于 2010-8-20 10:41 编辑

在宁静与留白中,疼痛的爱恋极致高蹈

                         ——曾经思汗《莫米和三十块》小说印象


    “莫米和三十块”,这个标题无疑是会令人眼前一亮,并顿生悬念的。并列式词组构成很显然界定了“莫米”与“三十块”之间的物性或事件性并列关系,但是我们却无法肯定这两个中性且不带任何感情倾向、事实倾向的词汇准确用意。也就无法运用阅读经验或者阅读惯性对于即将展开的文本进行想象或者初步构建,这种阅读隔阂所形成的阅读陌生化也就极为成功地打开了兴趣与探究之门。
    我想这一点可以看作此小说成功的留白之一。
    一直以为小说是假定的艺术,虚构的、想像的艺术,但更是作者基于现实生活可能性状态的心灵创造产物,也就必然且必须实现一种艺术的真实性。即建构有效气场,在心灵与现实之间对语并抵达最真实的内核,从而赋予作品强劲的思想冲力和深沉的情感力量。这种洞悉与关联表达,无疑是不能由写作的初级阶段——宣泄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宁静。
    通观全文,小说情节在“我”、“三十快”(绿背龟)、“莫米”(宠物狗)之间徐徐展开,不枝不蔓,并不太讲究匠心独运的精致构架,亦不讲究因果关联性,甚至也不讲究出其不意。而是充满或然性、随意性。
    比如三十块的出场:“四月前,陪着我的只有三十块,一只背壳上长有白纹的绿背龟。是在福州路上的花鸟市场上花了三十块前买来的。叫它三十块,其实是因为没人知道它是男生还是女生,而刚好三十块听上去很中性,也很顺口,叫啊叫的就这样了。”
    比如莫米的出现:“莫米是四月的时候认识的。好象是住一楼的那家人搬走后留下来的。并不是一条纯种够。在广场上,常有人用笼子装着这种狗狗仔沿街卖。花不了几个钱。毛很短,,毛色是棕色的。我看见它的时候,它正趴在走道边上,满腹心事似的看着门外湿漉漉的天。我喊了它一声,它动了动耳朵回头看我一眼后继续自己的心事。那样子,让我想起《丁丁历险记》中的白雪。”
    这样的叙述简慢而自由,就像在生活中那样自然、那样衔接,毫无凝滞,而作者叙事温婉联绵的语言特色,也就明显地呈现出来。在这样的语境里,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就很自然地按照各自的性格逻辑,顺畅、灵动地运转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熟悉且亲切的叙事场效应——宁静。
    “随它满房间的爬来爬去。有时想起来,就从冰箱里找点肉切成丝,很有耐心的在阳光下看它探出脑袋来,一点一点的吃着。每吃一小口,阳光就移动一点点。这让我觉得不怎么孤单。”“我打算叫它莫米,你看呢?我跟三十块商量,征求它的意见。三十块没表态,我当它是默认了。”“三十块依旧保持着它一如既往的神情,对莫米的到来既不表示什么热情,也并非冷淡的有些失礼。”诸如以上,在安静状态的叙述里作者游刃有余、举重若轻、语言节奏舒缓、缠绕,略带忧郁,却不浓烈。只是淡淡地、缓缓地安静叙述,似有暗香浮动。
    个性化的感悟、体察与表述形成的宁静气场里,作者进出自由,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动作与细节里,事件和情节开闭闲合,转承转合,呈现为自由。但这种自由的核心却是真实的思想和情感,是点滴真实生活经过提炼、串连和熔铸,重新披上了艺术真实色泽的闪光体。
    作者敏锐的眼睛最终创作了成功的作品,一些细节犹如密码被妥帖安放,成为极易忽略却绝不能忽略的抵达文本内核的留白。那么,真正进入一篇成功作品,阅读,也就同样需要敏锐的眼睛,在宁静的气场里洞察其下起伏的波澜,抵达留白之处、留白之外的艺术之灵、生命之灵、情感之灵、文本内核之灵。
    “当我想念一个人的时候,却不能象莫米那样,扯着谁的袖子,拽着谁的手,或者吻着谁的嘴唇。唯一的方式就是不说话。撒娇的方式就是一个键一个键的按下去,听到听筒里传过来一声比这孤单的夜还悠长的嘟音后,挂掉。”“幸运的是,我在年前就已经学会了用热摩卡压抑住着漫无边际的颤抖。在有灯光有人群的世界里,孤单会被稀释。”“一些不开心的事,想啊想的,就会想没了的。别人不来提醒,你就会以为它们消失不在了的。我有经验。”“你知道,我清了清喉咙,你知道,莫米,有人离开你并不是什么多了不得的大事。过阵子,你就会发现,那其实,那其实,那其实......” “当满满一个屏幕都是我想你的时候,我的手酸了。而我直到那时,都不知道,我是在想三十块还是在想莫米,还是想这其他什么人。”“人散了,手会酸的。第一次知道。”
    如此所引,在极尽淡然、极尽无谓、极尽随意、极尽宁静的陈述间隙,这些偶尔自心灵深处悄然迸发的一系之念。
    古语云,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强烈的对比更能直指人心。那么,以宁静,以留白来书写呢?
    “人散了,手会酸的。第一次知道。”戛然而止的瞬间,我们陡然发现,前面的三十块、莫米,男孩女孩的分与和,乃至于所有的场景、片段、细节,色彩、明暗、质感、光感、空间一切不过是顾左右而言它,不过是一种映衬或者渲染。“人散了,手会酸的。第一次知道。”灵魂深处孤独的独白,揭示了最为疼痛的人和人之间的纯净爱恋。言尽却意远,利落的书写结束早已蕴藉了不肯言说、不得言说的绵绵无绝期的疼与念。
    “人散了,手会酸的。第一次知道。”不肯言说、不得言说,巨大的安静、巨大的留白,在中性安静的表达里还原并呈现出强烈的情愫聚焦而成的疼痛质感。
    年轻、隽永、纯净的爱情,令每一位读者共鸣,或者疼痛。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0-8-20 10:39 |只看该作者
概念专辑,同质异构的魅力

                                                       ——醉西楼散文专辑《红楼花解语》印象

     一座大观园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一部红楼梦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红楼花解语》解语红楼花,在红学流派渊远、卷帙浩瀚的历来或者当下,实在是需要勇气与智慧的。这本专辑仅仅才是开始,精彩也仅仅是开始,我知道,我们都需要等待,书写的等待,阅读的等待,我亦深知,等待其实也是一种精彩。

     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而物皆着我之颜色”。《红楼花解语》专辑以名著《红楼梦》为主轴,以红楼女子为特定的作者视点,以花为引以花为筏,观花相识女相,解花神肖女神,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飘或滞、或刚或柔,浅斟酌慢着色,在小说情节、事件、叙述的特定空间与前后相续的内在关联里游刃,在花朵这一自然造化的介质下,采用截取横断面或浓缩、或解构、或重构等方式,实现语言表达形象可视,再现红楼女子独特的禀赋及其在特定环境下的必然悲惨命运,演绎善恶美丑世态炎凉,由此铜镜作鉴提供生活乃至于社会的省思。这是一部真正的概念专辑。


●内涵比照形神写意

     “如果让我用花来比人,那么在我眼里红玫瑰于尤三姐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一样的艳丽不可方物,一样的热情奔放,花和人,在尤三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花解语之红玫瑰——尤三姐》一文以此句为核心,首先详解玫瑰花名来历渊源,旋即以尤三姐经历梗概为比照“从出场到落幕,也是跌宕激越、扣人心弦的。恰如一朵玫瑰,从初蕾,到怒放,再凋零,每一幕都牵动着读者的心。”由此生发延展,由表及里,两相呼应,逐渐实现花朵与人物的扣合如呼吸一样自然。

      玫瑰瑰丽无比同时却“锐刺猬集”,不可亵玩;尤三姐风流卓约却性情刚烈,作者于此大胆截取小说入木三分的细节刻画,真实再现尤三姐毫无顾忌的痛斥,与玫瑰的精神内涵进行了积极鲜明的比照,投射出尤三姐隐忍和屈辱背后不可折杀的骨气与尊严。

      玫瑰自古被誉为爱情的象征,作者显然深谙此理,“无法逃开每个长夜灵魂对自己的不断诘问。”里,柳湘莲成为尤三姐爱情、幸福、希望的幻影,爱情幻灭,“她泪下如雨,剑锋一横,就倒在了柳湘莲脚下。”恰若爱情之花——玫瑰的决绝凋零。——“她用自己的鲜血作刺,狠狠刺穿所有虚伪冷漠的面具,刺醒人们最后一丝良知。花凋落了,人远去了,唯有那一缕香魂,久久,久久,未曾散去。”

     “生和死皆如玫瑰一般绚烂!”文章至此,在环环相生相扣的花与人物比照里形神写意,看似淡墨着笔,却蕴涵情感的波澜,实现花形美、花性美与人物美、人性美的生成与统一。


●剥茧抽丝品相鉴髓

      春蚕结茧由外而里,作家成文却是由内而外,往往借助外界意象来委婉表达个中心境。曹雪芹更是大家之集成,隐语、伏语、谶言,更有草蛇灰线,隐约千里。在如此广博的巨著中,取其相关机要,剥离、重组、还原可能的真实,着实需要眼力、定力,需要耐心、信心。

     《花解语之二——芙蓉女儿辨》一文中,作者开篇名义,紧扣“丝头”—— “代表黛玉的花究竟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以疑设局,由外至内逐层抽取。在明晰木芙蓉、水芙蓉基本特征基础上,大胆“抽”取小说有用信息,外加旁征博引、资料佐证,在“抽、剥”中披沙拣金,构成统一有机整体。大观园花草之繁茂,芙蓉花身段、精神是为初步“剥、抽”,其后,则以花期、地域特征;形似、神似、品似这“三似”结合;隐语暗示抽取;“群芳开夜宴”场景细节还原等等或品景像、或品语言,或品诗词、或品情感,层层递进层层剥取,渐次接近真相。从而成功抵达黛玉之花即水芙蓉这一可能真相的同时,更实现品鉴黛玉之相貌神韵——“风露清愁”、精神之灵髓——“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境界。


●单刀腾挪状骨画心

     《花解语之曼陀罗——惜春》一文的表达方式,我更愿意理解为一柄匕首,婉转腾挪之间,剖析、瓦解、解构一地冷寂、苍凉。

    “之所以把曼陀罗派给惜春,并不是因为她皈依佛门,而是因为她性格里的孤介无情和曼陀罗的空心无心很相似。”开篇定位情感冷基调后,刀尖直接指向《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里惜春的判词,刀锋游走小说里寥寥相关身世笔墨,剖开“元宵放烟火花炮”的凄凉忽视,剜破精湛画技后的孤独寄托,挑破“牺牲从小一起长大服侍自己的丫鬟”残忍场景背后的痛恨与矛盾,寸寸刀锋过处,幻象跌落,真实浮现——“幼小的心灵一直承受着和她年龄不相称的漠视,没有天伦之乐,没有亲情温暖,如曼陀罗一般空心、无心”。

     唯觉孤寂铺天盖地,疼惜纷纷洒洒。
     惟嗟叹“独卧青灯古佛旁。”

     施莱尔马赫曾提出“绝对依赖感”——任何一位艺术家,哲学家,一生所奋力寻求的,正是一种对情绪、情感的归一处所的绝对依赖。这一情感哲学为功利时代做出严肃的拯救,依据情感。如果不从根本的情感出发,一切就都是苍白,没有生机。《红楼花解语》令我们欣喜地看到作者悲悯善良的情怀,从情感出发,理解情感,回归情感原点,朴素的语言也就转化为简朴的生动,创作的本心也就焕发出灵动的精彩:在主题指向同一,素材着眼点取像同一的“同质”上,各个篇章呈现出鲜明的“异构”。由此实现构思与表达中智慧和哲理的思考,以赢得高度、深度和力度的统一。

    纵观全专辑,行文质朴而率真,人物把握准确,物(花)像(人)谐和统一。作者用敏锐的心,虔诚地贴近一部恢弘的小说,贴近一段细微的文字;忠实地感悟一朵花,感悟一个生命,体味其中的人世沧桑,体味着生命的慨叹和悲欣。并以生命为基点发散思维,花赋形神,在小说的阅读与阅读的再创作里,展示时间、空间和人生的要义,同质异构百花齐放呈现创作的多样性、精彩性,引人共鸣。《红楼花解语》专辑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一道亮丽的专辑风景线。

    《红楼花解语》专辑创作还远未结束,作者正以自己阅读结绳的方式,将心灵阅读的风景变成心灵文字的风景,营建自己的语境和思想表达体系,我相信,一路阅读一路结绳,终将结成文字信仰的天梯。


赘语:

     只是《花解语之二——芙蓉女儿辨》的文本呈现方式可否进一步商榷呢?第四自然段,是否有些矫情之嫌?“1” “2” “3” “4”这样的小序号也让我愣了一下又愣一下,作为散文,这样的表述不能不说削弱了文本内在的连贯气息,于散文意境的生成似乎并无多益。《花解语之曼陀罗——惜春》中,曼陀罗被称为佛教的灵洁圣物,作者说“之所以把曼陀罗派给惜春,并不是因为她皈依佛门,而是因为她性格里的孤介无情和曼陀罗的空心无心很相似。”其实,倒觉得花与人的合一既是因为她性格里的孤介无情和曼陀罗的空心无心很相似,还因为她堪破三春看透世情皈依佛门,从此真正了了那一腔不平幽怨,了了所有尘俗之念,遁入空门。专辑系列似乎还略略有些仓促,倘若语言表达更为准确洗练,当更为出彩。这仅是个见,请谅。

     当然,正如人无完人,文亦无完文,瑕不掩瑜,专辑的精彩魅力是不容怀疑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8-20 10:40 |只看该作者
审视抑或反刍,信仰的光羽坚毅并且澄澈

                          ——嘎玛丹增散文《落在甘南的羽毛》印象

    对于文字,一直心生敬畏。所以走进一篇具有陌生化特质的文字时,我总是选择先走近其所涉及的地域或者背景。如此,走进《落在甘南的羽毛》之前,我先走近了甘南。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因着古朴神秘的藏族文化、浓郁独特的民俗风情、底蕴丰厚的历史遗迹,被誉为人间净土、生命天堂。“落在甘南的羽毛”,这个文题无疑因着“甘南”这一独特的地域被赋予一种凝重,赋予一种关于藏文化、关于生命、关于信仰的丰厚;“羽毛”这一物事无论其具象或者可能的意象,则禀赋了轻盈与灵性的诗意;“落”——“羽毛的降落”则预示或者预见着一种觅寻与皈依,那么,“落在甘南的羽毛”简单的七个字陈述,竟蕴藉着厚重与轻灵,婉呈着过程与结局。当我们用心阅读并且用心聆听,在反刍里审视,诗性的存在、灵魂的深刻,一切的一切便在咀嚼里自然回甘。

    散文《落在甘南的羽毛》文题新颖,文本则线索明暗交替,朴素的语言、凝重的思索、澄净的思想,关照尘世与比照内心交揉天成自成一体。


明线:起承转合,一支落在甘南的羽毛生动的“行走”历程

   “见到丹增时,他一个人在天葬台转悠,手里拿着一支鹰的羽毛。”“热情的丹增,要把手中秃鹫的羽毛送给儿子”“儿子在退缩,我猜测儿子恐惧那根漂亮的羽毛,属于食肉秃鹫身体的一部分。”“离开天葬台后,我代替儿子收下了丹增的羽毛,”“返回郎木寺镇的路上,我把丹增赠送的秃鹫羽毛递到儿子手里,”“离开甘南多年以后,丹增的羽毛仍插在我城市的房间,上面有一个孩子的体温。”

    在清晰的条理叙述和文章架构里,我们可以清楚地观照这一支落在甘南的羽毛。羽毛自秃鹫——作为藏族同胞心中的神鸟,空行母的化身,能将死者的灵魂带上天国的秃鹫身上翩然落下,落在甘南,落在甘南的天葬台,带着秃鹫本身的体温和神性。然后丹增——“主持宗教事物的人”—— 一个“从小就淡泊了名利和生死”的孩子拾起了这支特殊意义的羽毛,并且意欲赠予我的儿子——“坚持只喝美国佬的‘马尿’”——退缩的儿子,“我”—— 宗教、文化及世界观偏离,缚于欲望之树的“我”接过了羽毛,“逼迫着我的精神,在甘南的天空下,一次次背井离乡。”——亦接过了内省甄别与自我透视,并在甄别与透视中直面灵魂博弈,在博弈中沉重或者轻松的可能。当这支落在甘南的羽毛最终带着天葬的印记,带着死亡和再生的神性含义,长久地插在“我”城市的房间,我们终于可以轻轻吁出一口长气,终于可以释然地与“我”一起感受到丹增的体温,感受丹增善良与美好的关于生死场的平静、关于善待众生,慈悲天下的精神传递。

    由此,这一明线,成功实现“羽毛”的定义和神性要义——“将死者灵魂带到天上,奔赴生命的另一种开始”——让生者涤荡灵魂,挣脱“欲望之树”的束缚,奔赴或者尽量奔赴贫富不争,人人平等、天人合一精神领域的通透与澄澈。


暗线之一:暗藏玄机,神秘原生文化的发现与失落

    所谓暗线,其实是相对于明而言,它是潜伏的遮蔽的,或者说若明若暗的。“甘肃碌曲县境内的天葬台,在郎木寺西北方向的山坡,有一条黄土路直接抵达。我和儿子徒步在车辙印很深的道路上,气喘吁吁。”“接近天葬台前,还遇到了一批来自法兰西的外国人,刚从天葬台下来。”“我们在镇口安多小食店歇息,这家向游人提供小吃、咖啡和酥油茶的小店,在郎木寺非常出名。”“咖啡店的留言薄。纸间写满了不同人种的留言。游客们留在纸上的声音,注定要在未来的某一天,彻底改变小镇的语境。”“阿布告诉我,这些年去郎木寺天葬台的游人越来越多,让秃鹫们感到了害怕。”

    在这样的事实再现里,天葬台被赤裸地铺呈开来,毫无保留地裸露在走近它的任意一双双眼睛下,我们无法深入也无法探究每一双眼睛的底色,是敬畏还是亵渎,是肃穆还是喧嚣,是神圣还是轻浮。我们亦无法探究雪山草原的人们终其一生的等待,在这样纷扰的脚步与眼光里,她们(他们)可否真正安心并且安息。但是,秃鹫们知道,这些担负着将死者的灵魂带上天国的秃鹫们知道,在无云的天空和裸露的岩石上,它们惊飞盘旋不肯降落,它们尖利的叫喊却不得轮回。那么,这惊扰与惶恐的天葬台还可能是彻底的神性么?还可能始终如一成为坚定的天人合一的圣地与终其一生所有的信仰么?

    天葬文化其实是藏文化的神圣代表,隶属于天人合一的灵魂密境。但随着发现、随着“膜拜”、尤其是“行为膜拜”的热潮,现在最为神秘最为神圣的代表文化亦面临被窥视、被探究、被猎奇、甚至被无视、被践踏的厄运,那么,天葬文化还可以坚持多久?还可以坚定多久?

    其他的原生藏文化、乃至于其他民族的原生文化呢?

    作者捉笔为刀:“其实,我们不该贸然闯进,它不属于寻找和发现。它是雪山草原的人们,终其一生等待的远方,倾注了高原人生对精神、对大地最虔诚深切的情感。好奇,从来就是一种可怕的掠夺,它对原生文化的慢性损毁,远胜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
这是一段耐人寻味且令人警醒的话。人为的“喧嚣”与“合围”,已经远远不是发现和寻找,“注定要在未来的某一天,彻底改变小镇的语境。”趋之若鹜的蜂拥早已打破了原生文化的平静。在人为“入侵”这一锋利的刀刃切割之下,我们不敢想象却无法回避原生文化支离破碎甚至彻底消散的可能。

    那时,我们将到何处去觅寻,又可以何处去打捞?


暗线之二:草蛇灰线,高置于肉身之上的信仰光羽

    “我必须小心,确信自己的记忆,不能失语于甘南以南,”

    “那些尸骨残骸,只是远走的灵魂遗弃在尘世的皮囊,在他心里,死亡不是结束,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放下一世,用一种安静的姿势萎缩阳光,等待灵魂在翅膀的帮助下,永生寰宇。生命于此,回到了真正的故乡。”

   “我像一块裸露的石头,坐在草甸上,试图倾听阳光的心跳。”“我死了以后,应该灰烬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我的肉体和灵魂永远枯灭了,不会再生也不会流转。”“只是这个不太光鲜的语词(死亡),让我无法逃离和躲避,逼迫着我的精神,在甘南的天空下,一次次背井离乡。”

   “我只是一支羽毛,不小心落在了甘南。”“一个人的城市。一个人的天葬。城市和天葬之间,隔着一段打满补丁的路程,在这个路程里,草原的花朵,已经枯萎。”

     此处的摘录,我有意保留文本本身的行文格式,如此,草蛇灰线般的印记里,我们依然可以拂开文字的表象,进入到其隐匿却确凿的内质。前后呼应兼着其间对照与自省,生存与死亡、肉体和灵魂,各自的承载与禀赋已经不言而喻。

    高原人生——藏族生死观、宗教观、文化观、世界观,均以一种超拔且昂扬的态势直视肉身——这一引渡来世的物性载体,灵魂则高置于肉身之上,贫富不争,人人平等、天人合一。

    甘南的羽毛插在我城市的房间,“我只是一支羽毛,不小心落在了甘南。”——我的精神之光羽、信仰之光羽,已经“落在了甘南。”皈依在了甘南。

    纵然,于“我”而言,“仅仅是一个人的城市。一个人的天葬”,纵然真切地知道于自己无论肉身无论精神不会再生也不会流转,纵然对于人生的反刍还有着可能的痛心与无奈,对于死亡还可能有着惶惶的怆然,但秃鹫之羽、丹增之羽的牵引悟化、甘南天葬文化的比照检视,“我”的精神已经深深打下了“甘南精神”的烙印,我的灵魂已经深深烙下“贫富不争,人人平等、天人合一”的“甘南信仰”。

     羽毛的虚实转换与来回里,善待众生,慈悲天下,信仰的光羽坚毅并且澄澈。


明暗交融,对比映衬,文字的纵深与延展

    文字一如物事,终将骨骼健壮,血肉丰满,立体鲜活,才可能真正抵达内心。

  “见到丹增时,他一个人在天葬台转悠,手里拿着一支鹰的羽毛。草地上,散落着色彩深浅不一的尸骨骷髅。这个充满神秘气息的下午,我和儿子都没有准备好,如何应对。丹增的出现,让我们获得了一点时间,用以平复突然走进死亡现场的惊恐。”

     诸如此类,死亡场上丹增的坦然与我们的惊恐对比;同龄的丹增与儿子对于秃鹫羽毛的态度与理解的对比;藏族人民与“我”“我们”生死观、生存观、宗教观以及生存态度的对比;年少与年长的死亡概念对比;天葬台自然宁静与人为惊扰(阿布转述)的对比,“我”的前后观念对比…..等等,诸多关于意识形态、精神领域、事实态势,涵盖了主体客体的对比,使文本在明线、暗线自如交融的同时,以大量丰富的对比纵深了文字的穿透性,强化了文字在阅读时力透纸背的力道。由此衍生出强大的文字磁场效应,深化信仰印记的同时更感染同化读者,令读者在体察感悟的同时,情不自禁比照反观自己的内心。

     “中途,经过了一座置放嘛尼轮的小木屋,有个老阿妈坐在斜射的阳光里,安静地转着经。我们没有打扰她。草青草黄,过去了多少年月?没人记得清晰,母亲们总是用挤奶的双手,在经文里暖身。”“高出居民建筑很多的格尔底寺、郎木寺和清真寺,属于神的居所,房顶上升腾的炊烟,缭绕的依然是人间烟火。”

     神性的经文、慈爱的母亲、神的居所、人间烟火,相互印照相互关爱,正是此类横向的延展映衬,我们真实感知并真实触摸到藏族原生文化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的天人合一共性,我们才理解,也才能真正理解天葬文化,以及天葬文化植根并定位为于每一位高原人灵魂深处的信仰与归属的成因。并深化了阅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观全文,经纬交错、脉络分明、内蕴深厚、主旨鲜明。从物质形态到意识形态,从社会人生到自然到哲学,灵魂的归属、信仰的澄澈、沉凝的思考,由己及人由人及己不露声色浑然一体将读者引入融情融景融理的境界,在运用本真的语言去蔽澄明,抵达真相的同时,嘎玛以精准、扎实、大气、厚重的写作力量深深地震动了读者。

    甘南之行,是嘎玛的精神朝拜之旅,更是精神反刍之旅、审视之旅,这样的旅程贯穿于嘎玛甘南的行走,贯穿于写作的思考,更贯穿于此后今生。因为《落在甘南的羽毛》,这段旅程也将贯穿于更多读者的内心,在精神与灵魂的澄澈探求里,因为文字,会赫然发现,原来一路同行,亦感谢一路同行。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8-20 10:42 |只看该作者
知非:handshake!感谢你的支持!牡丹好欣赏你的才气。
这次散文活动,牡丹可把你的名字记得牢牢的。篇篇文字精彩,让我过目不忘……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8-20 10:51 |只看该作者
文笔老道,大气!很欣赏你精彩的点评!
独特的视角、剖析的准确性,结构的布局清晰等等,都是牡丹要学习的!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8-20 15:40 |只看该作者
我知知非非一般。:P{:1_89:}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8-21 07:08 |只看该作者
嘎玛丹增散文《落在甘南的羽毛》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非先生点评得好。嘎玛丹增的《落在甘南的羽毛》是刊登在《华夏散文》01年第六期上的佳作,作者更是获得那次征文的亚军。本次大赛又获殊荣,理所当然。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8-21 21:05 |只看该作者
虔诚地拜读一篇读评,贴近一段细微的文字。知非姐姐,佩服你的才气。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8-22 14:08 |只看该作者
知非,又一写作高手,
幸会幸会!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8-23 19:14 |只看该作者
知非是女的,我以为是男的呢:P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8-27 22:27 |只看该作者
晚上好!
进来论坛真不易,帖子点开费劲……气晕!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9-4 17:02 |只看该作者
文笔老道,大气!很欣赏你精彩的点评!
独特的视角、剖析的准确性,结构的布局清晰等等,都是牡丹要学习的!
江中牡丹 发表于 2010-8-20 10:51


问好牡丹 你的热情 大气 于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9-4 17:03 |只看该作者
我知知非非一般。:P{:1_89:}
妙韵怡然 发表于 2010-8-20 15:40


妙韵 可爱的妙韵 :))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9-4 17:05 |只看该作者
嘎玛丹增散文《落在甘南的羽毛》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非先生点评得好。嘎玛丹增的《落在甘南的羽毛》是刊登在《华夏散文》01年第六期上的佳作,作者更是获得那次征文的亚军。本次大赛又获殊荣,理所 ...
半部堂 发表于 2010-8-21 07:08


半部堂先生  一直为你的文字所吸引  期待看到你更多精彩的文字  祝秋安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9-4 17:06 |只看该作者
虔诚地拜读一篇读评,贴近一段细微的文字。知非姐姐,佩服你的才气。
淡淡一片云 发表于 2010-8-21 21:05


云   淡然恬静的从容  温婉的笑颜  我知道 便是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9-4 17:08 |只看该作者
知非,又一写作高手,
幸会幸会!
贤女娉婷 发表于 2010-8-22 14:08


娉婷   美丽的名字 定然是美丽的你  祝秋安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9-4 17:08 |只看该作者
举重若轻的蒙古史卷,横亘千年的爱恋传奇
  
                                                                ——水水《爱在别处》组诗印象
  
  一直以为,优秀的诗歌,实际上是诗性、文性、灵性、人性在诗人心中的复活与再生。所以,在这个初秋的中午,氤氲的茶香里,我静静坐下来,一点一点穿越文字的表象,逐渐抵达诗歌的内核、抵达诗人的内心与灵魂。
  
  毫无疑问,《爱在别处》这个诗题打动了我,因为其间必然的“爱”之真味与深刻,“在别处”必然的残缺、必然的追求和咏叹,更因为由此而可能生发的“别处”视觉、散射思维、宏大叙述。
  
  《爱在别处》组诗开篇便出现了“相遇在五月,你的草原/瞬间开满了花朵……昭乌达盟的碧玉龙/早已苏醒”。很显然“五月、草原、昭乌达盟的碧玉龙”是一种隐喻,是诗歌出发必然的前提和背景。但于我而言,却是一种极为陌生的物事,对于诗歌以及文字的尊重,我选择从零开始,从查阅一切可能的背景资料开始。因为,我深刻地知道,没有前期的准备和洞悉,便难以发现诗人真正的意图,无法把握诗人的思想脉搏、灵魂呼吸。我深信,对于优秀的诗歌,我有着足够的耐心。
  
  “昭乌达盟”——赤峰市原名,“昭乌达盟的碧玉龙”,即“红山文化”象征(考古学者苏赫先生,认证了翁牛特旗于1971年发现的碧玉龙,由此引发朝阳市牛河梁、喀左县、阜新市等著名“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高潮。)
  
  “五月”——蒙古达汗幕的日子,每年阴历五月十三日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即敖包祭奠。
  
  随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正如我的预设,《爱在别处》让我欣喜,亦让我们——阅读群体欣喜:
  
  【】故事情节点、线结合:浩瀚的蒙古史卷
  
  组诗第一节便将诗歌大背景定位于“红山文化”——以血缘为轴心形成的母题系列内容,将组诗的生发点立足于蒙古族、蒙古草原、青年男女的热恋。随着组诗徐徐展开,故事情节如慢镜头闪回,逐一回放、交替,逐一推进、呈现:
  
  “回到乌兰布统古战场/收拣,遗失的珊瑚找不到归期”——“在赭红色的山峰上/眺望,只等我归来的影子/合二为一,传承/古老的姓氏,”——“西拉沐伦河/我们曾经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藏匿在草丛里,模仿最原始的交合”——“一曲《江格尔》,早已泪流满面/亲爱的,我看你从唱腔里策马而来”【《江格尔》是明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额尔古纳河流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1206年,铁木真从额尔古纳起兵,率领蒙古骑兵南征北战,逐步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就这样游牧,征战于巴尔虎草原上,日子在炊烟里飘摇”【巴尔虎草原曾是成吉思汗的历史舞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的几次重要战役均发生在这里。】——“一个兄弟,两个兄弟,所有的部落零落飘忽。弯刀,在愤怒里冶炼,在血腥里淬火”——“守着唯一的女人,统帅三军铁蹄踏响,只为一统梦里江山还安宁,还安康。”——“片刻的安宁,短暂而幸福此时的万里阳光,是科尔沁草原最美的时光”【科尔沁,历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位于内蒙古东部,是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过度地带,更适宜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游牧、渔猎民族在这里完成了经济发展的辉煌阶段,即半农半牧社会经济阶段。并由此而完成了一个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的青壮年时期,为成功地走进中原做好了各方面前期准备工作。早在5000多年以前红山文化时期,这里就出现了基本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度,凌驾于公社之上的更高一层社会组织形式——早期的城邦制国家。红山文化考古的进一步发现足以证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因而红山文化被学界称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曙光”。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方面写出了重重的一笔,科尔沁草原托起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曙光。】——“风沙漫过的巴尔虎,没有他的影踪亲爱的,守着你的三军,我孤独无助”【巴尔虎,是一个以游牧地区名称而得名的部族名称。巴尔虎蒙古部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三军沉醉,南山歌舞升平而我山丹花一样开放的喜悦里部落,羊群,还有信仰,正缓缓升起”——“从一个部落到另一个部落,号角呜咽/手拉着手,乘一骑白鹿/站成北方最强悍的男人/随一袭鼓点,燃烧的火焰照亮巴尔虎、察哈尔、或者科尔沁/揽入怀中,契丹、匈奴、突厥、党项/在日渐突起的小腹里,女人啊/孕育了五千年的姓氏”
  
  在如上关于组诗片段浮光掠影的引述以及资料索引佐证里,诗人巧妙运用“点”质特写刻画,多“点”成“线”、成“面”。在这样的点线结合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蒙古族历史深处起伏的云烟,不同时空、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重要事件跃然纸上,散发出博大、厚重、粗犷的草原气质和独特的蒙古民族风格。在诗人敏锐而温情的女性视觉与细腻柔情的女性笔触里,蒙古英雄们为捍卫部落、民族利益而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草原民族粗犷直率、尚武好战的精神纤毫毕现。蒙古族发展史如一册画卷荡气回肠,一一开合,“爱在别处”在浩瀚的蒙古史卷下,被成功赋予向往别处、逐鹿远方、叱咤风云、英勇统一为核心的豪气干云气势。
  
  【】人物角色互置、转换:千年的爱恋传奇
  
  整首组诗,以草原为背景,叙述以女性的“我”为主体,但“我”的角色定位却在情境、情节中随机不停转换与互置,更肩负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重任。
  
  ●“我”之一:现实、主体的“我”。
  
  “于是,着一袭蒙袍/相约敖包,只等一回首/三千里烟云路遥/一地相思,一地月光/数着日子,数着心跳,望穿双眼”组诗开篇,寥寥数句即勾勒出年轻的“我”、热恋中的“我”对于爱情、对于生活的憧憬和渴望;随着诗歌递进,“只一转身,草原依旧/而一缕烟云,飘渺/跪向北方,我撕心裂肺般的牵挂”,“深烙骨髓的疼痛幡然醒来/锥心,有血色漫过/双手捂紧胸口,面向北方/嘶声歇底地呼叫”无可奈何的离分、痛彻心扉的哀婉扣人心弦,奠定了“爱在别处”的悲凉基调,“模糊了窗棂,想起我的北方,我的草原/痛,如蚂蚁噬心,一针又一针”——“你叫的小晚不是我,你叫的姑娘,她只是床前的白月光”——“我的北方正隐退在巴蜀,/夜雨敲窗相思浸入膏肓,我的骨骼隐隐作痛,七夕的夜晚,摇篮曲里马背摇晃成旷世的绝唱”——“亲爱的,你在故乡我在远方”
  
  如此,在清晰的脉络里,我们感受着主体“我”内心的真爱与焦灼,感受着“我”的思念和疼痛——对于“在远方”的爱情之盼之痛,更是“在远方”的乡情、亲情之痛。
  
  ●“我”之二:传说、神话中的“我”。
  
  “你的鼾声,如《达古拉》悠扬,我是如此幸福啊,亲爱的”【传说:名叫达古拉的蒙古族姑娘,丹增宁布,治好达古拉的病,月光如水的夜晚私订终身,被迫嫁给了恶霸钱金宝。丹增宁布伤心欲绝,自杀身亡。痴恋着丹增宁布的达古拉听闻这一噩耗,便也殉情自杀。】——“我还要生养八个女儿,做你的王国,当我缓缓老去,你却越来越年轻,强盛”——“我常用我的经血去喂养,喂养流浪的姓氏,大军横扫而过,亲爱的,你看,满地都是你的摸样”——“让我就此孕育吧,一个部落,两个部落,八旗飘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我的大汗啊,你快快站立起来,支撑起这天、这地”——“一骑匪首,打着萨满的旗号/掠我,做他的女人,亲爱的,快统帅了三军出征”——“金戈声不曾停歇,望向北方泪水流淌,相思成疾,安代”【“安代”便是在萨满教神职人员中,偏重于为年轻女子因包办婚姻和其它有关婚姻问题不愉快而忧郁成疾,导致“精神疾病”者进行医治、祛病消灾的特有称谓。据说,东蒙草原上有名的“安代”季米叶老大爷,就曾治愈过数不清害相思病和忧郁症的年轻媳妇。】——“我只想要你手持画笔,描向我的眉心一笔抹去前世的哀愁,一笔勾出今生的娇羞”【贡格尔河发源于内蒙古赤峰市,这里其实是红山文化中女神的隐喻】”——“我不是白鹿转世,却在一夜间苍老将如花的容颜给了前世揭开今生,归依三宝”【在蒙古族的传说中,勇敢的苍狼与美丽的白鹿生下了伟大的蒙古民族。也因为这则传说,苍狼成了蒙古勇士的别称,而温柔坚强的蒙古女子则被比作白鹿。姓氏在图腾名称基础上产生,成吉思汗的根祖是苍天降生的孛儿帖赤那(词意苍狼)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词意白鹿)】——“我们从未分离过,从红山起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我不停涌动的血脉,正历经风霜,雨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奔腾不息/直达,燕山以北,大凌河畔/或跪,或坐,或直面人间”——“而我孕育的家园,正日渐丰盈起来/门户大开,各色旌旗飘舞/却是,又一次次重复/生、老、病、死”【红山文化女神传说】
  
  在以上蜻蜓点水般的摘录里,我们可以清楚地听见蒙古族自古以来神秘而炽烈的心跳,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宗教在组诗中汇聚出蒙古族热切本真的爱恋,草原儿女的爱情因此更为丰润和深厚。
  
  ●“我”之三:旁观、客体的“我”。
  
  “宝贝孤独是必然的。娘的心尖啊,疼痛难忍而此时,娘多想化一轮明月。照你回家”
  
  “父亲的海,浸润在母亲的腹部/流淌。这一望无际的绿啊,是世间唯一的起始”
  
  “从红山起程,直达母亲的宫殿/八千里路,云和月”“终是要走到来处,我的黑发,我的黑眼珠/我这黄褐的肌肤,回到了母系时代/一生万物,万物归一/自此,生生不息”……
  
  考古学家们经过严谨的科学考证,曾经郑重指出:红山女神庙里的塑像可以称为“神”,但她是按照真人塑造的,是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所以,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现在,在我们用心的阅读与聆听里,在以上这些客体“我”的只言片语里,我们可以真切体会到母性的光芒,女性神性的光辉。有机扣合着红山文化、红山女神文化,在诗人专注于内心体察的表述里,我们仿佛对视着女神坦然而又镇定的目光,注目着女神神秘和若有若无的微笑。
  
  女儿是“我”,妻子是“我”,母亲是“我”,主体是“我”,客体是“我”,“我”是所有的起始,来于大化,归于大化。正是这些不露声色的角色转换,“我”在诗句中自然起承转合,组诗成功跳脱平面、苍白的窠臼,呈现出多棱、多面、多彩的立体特质,实现角色与情节的高度谐和统一,凸显出历史不停前进,沧海桑田,不变的是生命,是爱这一本质内核。“五千年红山文化”更成为一种宏大的叙述背景,以“女性、母性”神韵贯穿始终,突出红山文化代言——女神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演绎出横亘千年的爱恋传奇——爱情之恋、亲情(乡情)之恋、民族情感之恋、中华传统文化之恋。从而深刻揭示出“爱在别处”,在彻骨的思念,在遥远的传说,在神性的光芒,在世代传承的文化精髓,在永远的向往和追求。
  
  【】虚实相生:绕指柔处百炼钢
  
  组诗在整体风格上,采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虚化环境,强化人物,突出故事情节;在造型语言上,采用点线面结合,弱化光影,强化形体。这一切却又都自然地天成为一种诗歌语言,在自然的流程里自然行进。
  
  甜蜜、温婉、悲怆、痛楚、牵念……无论热烈、无论恬淡,组诗特定的女性口吻,注定了诗歌语言的柔软与深情,字里行间,尽显女儿心性。但是,在亲近亲切自然柔情的同时,却依然不经意流露着刚强,流露着戎马天涯金戈阵阵。语言看似柔,实则刚,刚中见柔,柔中见刚,真真绕指柔处尽皆百炼钢,亲近这章组诗,竟是深陷其中,恍若炽烈的阳光烘烤着我们的灵魂,恍若皎洁的月色,盈满我们的内心。
  
  【】微中见大:词尽言止意无穷
  
  应该说组诗的着眼点其实是微小的,自身的爱情故事、散落的传说、神话、传统文化考证,一个个节点各自为营,却又合而为一,表面看来情线单薄,表述出的思想却深邃悠远,表面看似轻吟慢咏,实际却是深入骨底,清新自然的语言,不刻意的表述里,呈现出阔朗的意境。
  
  组诗设置的每一个场景很小,但是定位非常准确,意象丰和动静交揉,其间更是富足寓意,开合自如的语言风格叙述、描写中,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和回味,宛如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诗在画内,亦在画外,情绪、情感的再现和场景得以无限扩大,从而呈现出多相色彩,形成空白里见实物,实物中见空张的无限气韵。尤其是结尾淡淡的一笔,“你在故乡我在远方……”既有音乐的韵律感,又有图画的渲染力度,轻描淡写,却意在言外,直抵内心。
  
  综观全诗,题目清新,意旨阔远;意蕴深邃,耐人寻味;诗句朴素,暗藏波澜;或婉曲、或直抒,“小我”、“大我”交织天成,“爱在别处”,是对于真爱在缅怀里的憧憬,更是对于生命、对于追求、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情礼赞。
  
  怀揣大爱,《爱在别处》正焕发出蓬勃的艺术生命。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9-4 22:10 |只看该作者
知非,我来也!:handshake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9-4 22:10 |只看该作者
你还是单开贴吧,好吗?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