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香姐 于 2011-1-18 08:03 编辑
“一个小雨淅沥沥的清晨,或是一个阳光暖洋洋的午后,在自家洁净舒适的书房里,或是有大大落地窗的阳台上,一个女人泡上一杯清茶,手捧一卷图书,慵懒地斜靠在藤椅上。柔发飘飘,玉指纤纤,茶香阵阵,书香连连。读到伤心时眼中含热泪,看至欢欣处嘴角荡笑颜,情随故事情节走,心被书中人物牵。”这是斋主笔下读书女人的姿态,实在是一道再亮丽不过的风景,让人悦目怡然,羡慕无限。
可是,可但是。我的家,没有用来专供读书写字的书房,没有大大落地窗的阳台,也没有藤椅,没有一灯一盏的烘托,虽然也喜欢一卷在手,却委实少了一份小女人的雅致与娇媚。我想,斋主笔下那般读书的女子,不在读书本身,而在于演绎一种意境。我等凡俗女子权且叫做看书吧,写实的是一种生活。
书,我是喜爱的。说不出特别钟爱的作者,抓到什么看什么,不分类别,全无章法。最喜读的是散文和小说,杂文只看《醉爱xx》。不会为了看书刻意去看书,不会专门去营造一种看书的情境。平时常看的书,我放在床头柜上,及它下面几层的抽屉里,挨着床的窗台一侧并排立着的档案整理盒里也插着书,从床上伸手就够得到,就连枕头和床垫下也是书。这样说来,我之看书是离不开床的。是的,坐在写字台前看书我总觉得古板不自在。如果是在白天,我喜欢趴在床上看书,看的高兴了,两条腿会举起来晃呀晃,脚丫子也会配合着蹬啊蹬。晚上,洗漱完了,便穿着睡衣倚在床头看书,看够了看累了,把书往枕下一塞,关灯睡去。
想起年少时对书的渴望都会心疼。新课本发下来,总是捧起来贪婪地闻那油墨香,总是最先几天就囫囵吞枣地把语文书给看完了。那时候哪有课外书可读呢,能有一本诸如“鸡毛信”之类的画册就宝贝的不得了了,而且那时候的连环画,我们叫画本,都是黑白的,哪似现在这般五彩斑斓的。还记得有一本《三家巷》,内容是啥倒忘了,当时天天翻,都翻烂了。
初中三年,异地求学,来回三十里山路,每天带的午餐是玉米面煎饼或者馒头,没有菜没有开水连点咸菜也没有。总是去老师家同学家淘各种书来看,一边翻书一边啃吃的,不知不觉间也就把难以下咽的东西吃进去了。都读过一些什么书,现在印象已经很淡薄了,当时读不懂的一本叫做《好逑传》的书名倒是给记住了,现在想想,那根本不是我这中学生能读的,只是那时候能抓到一本书实在是太难了。
高中阶段真的没有闲书可读了,每天在通往高考的独木桥上挤啊挤,拚了命仍与梦想中的大学中文系无缘。认了命去新学校报到,无比欣喜地知道那里有图书馆,从此非上课时间就泡在图书馆和阅览室里,专业课被当成副业了。像什么《简爱》、《呼啸山庄》、《红与黑》、《安娜卡列妮娜》、《三个火枪手》等世界名著都是这时才接触到的,领会的怎样不去管,只是恶补一样的抓到书就读。琼瑶作品风行时,宿舍统一熄灯后,我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读小说到天亮,尤记得把《我是一片云》一夜读完,又感慨又激动。
毕业以后又从城市回到小镇,遍寻竟然找不到一个象样的书店,市场大棚里有限的两个书摊,书少的可怜。气恼中就想,我要开个书店。若当时真的扔了铁饭碗开个书店,说不定如今的我已是个女富豪了都。哈,不能想。
然后就听从调遣去大山里当会计,再然后结婚生子,穷乡僻壤中安于现状,所读的书也就是自己每年订的那两本杂志。
光阴荏苒中就到了2005年,家里装了宽带,始接触网络,开始在网上看书。2006年6月认识了红袖添香,之后进了论坛,发了自己写的第一篇文字。此时,与书与少女时藏在心里的文学梦已经阔别近二十年了。读的文章越来越多,也就越发地知道有多少东西是我没有领教过的。于是,很想趁自己还没有老,读没有读过的书,写自己可以写的字。
闲暇的时候仍然喜欢逛书店,浏览够了抱着几本书踏碎夕阳余辉,那是无比的享受与收获时刻。某一日,忽然在客运站旁发现一个书屋,不很大,书却全,内心窃喜。于是,常常,为了一本书,穿越一座城。
渐至盛夏,骄阳热烈。无人售票的公交车上人影寥寥。“夏天夏天悄悄过去,依然怀念你……”,绵绵老歌将思绪牵扯,一股清凉自心底汩汩流淌。望向远方的天空,云飞若舞。
咣当咣当,从城东到城西,我要去的是那个不起眼的书屋,有书在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