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最高大的人
查看: 169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高大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6-4 22: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西歧 于 2010-6-4 22:16 编辑

最高大的人

——由近年疫病兀生,感怀医圣张仲景


    世界上最恒久也是最能打动人的,是那份云淡风轻的朴素美德。

    确然的,那些朴素的美德总在历史的云霭里熠熠生辉,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昂首前行,引导着人类社会不断走向至美境界。

     这验证了一个道理,只有那些具有了普通人情怀,最接近于民众,无怨无悔地为民众谋福祉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尊敬。
                                                                ——作者手记


    那个时代,是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苍天已死,黄天未立,瑶役苛重,疫病肆虐,枭雄遍布,腥风笼罩,赤地千里,八方荒凉,却也是个制造传奇故事的时代。古语云:“乱世出英雄”,一部《三国演义》,就自“天公将军”张角、“地公将军”张宝、“人公将军”张梁头裹黄巾、口传妖言、揭竿起义说起,曹操、董卓、吕布、袁绍、袁术、王充、貂婵、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孙权、周瑜、鲁肃、诸葛亮、司马懿,一一粉墨登场,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一路演绎权术与机谋、义气与叛卖、成王与败寇,使得东汉末年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最著名的名人辈出的时代。

    时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以武力争霸天下渐已变成天下笑柄,“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尚主题。然而,就在“和平与发展”的氛围里,世界仍不太平,其中之一,便是种种的新老疫病,似乎偏要与科技进步对着干似地,兀地生发,防不胜防,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猪流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弄得政要百姓,一惊一乍,不能安生。

    古有“苛政猛于虎”、“瘟疫猛于苛政”之说,玛雅文明、良渚文明、利莫里亚文明、伊斯特文明之所以平地失落,比较可信的猜测之一,便是爆发了毁灭性的瘟疫。爆发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全球17亿人口中,就有7亿左右被感染,约2000万人死亡,疫情所达之处,工厂停工、学校停课、车船停运,社会处于混乱与瘫痪的状态,人们变得歇斯底里。为了防止瘟疫扩散,一些政府甚至下令,警察可以举枪射杀街市上不戴口罩的公民,一些家长,甚至强行囚禁家人,直至举家饿毙家中。疫病当中,杀伤力最强的,恐怕莫过于伤寒了,建安二十二年,中原伤寒蔓延,史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绝族灭门,比比皆是”。不说寻常百姓,单说“建安七子”,即可体味伤寒之症的凶险与可怖。“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因与曹操政见不合,于公元208年被杀、阮瑀因其他疾病,于公元212年亡故外,其余五子陈琳、王粲、徐干、应玚、刘桢,通统皆殁于公元217年(即建安二十二年)的这一场瘟疫。如果没有张仲景于东汉末年总结、研发与推广了治疗伤寒以及其他许多疾病的良方、良药、良技,将中国医药学推上一个相当高的高度,在过去历朝历代的历史长河中,将会增加多少个灭绝家族?怕是难以估量,包括本人在内,或者许许多多的现代人都会不复存在。感念于此,我就去网上寻了张仲景的《伤寒论》来读。

    隔行如隔山,我是读不懂《伤寒论》的,于是,就转而来缅怀张仲景的生平事迹。

    张仲景,南阳郡涅阳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卒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以一部传世的《伤寒杂病论》,为后人尊之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张仲景奠定了“辩证论治”的中医疗疾思想。

    张仲景确立了“望、闻、问、切”的中医诊病方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列载了269个经典处方。

    张仲景广集了针刺、灸烙、温熨、冷敷、药摩、坐药、浴药、润导、浸足、灌耳、吹耳、含药、敲击、气熏、肛塞、人工呼吸等具体的治疗手段。

    除《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外,张仲景还撰述了《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两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

    张仲景写成了这些著作,却并不做一已、一家、一族的生财奇货,而是嘱其子息、徒孙、友人,勤抄细校,广播天下,造福万民。

    张仲景诊病,宛若佛子修行,善缘慈心,贤愚无欺,救死扶伤,广种福田,富者千金照纳不喜,贫者一文不取不忿,“贵贱一视之”。

    无论医德、医术,张仲景皆是中国医药史上的一座最高的山峰。

    张仲景仿佛有着永远燃烧不尽的聪明才智和青春活力。


    很难存想,张仲景曾经是做过官的,而且是一个蛮不小的官,是长沙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这样一个官位,八辈子也难求。

    张仲景何以弃官从医?都说他“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做官本不是其本愿,皆因其父亲所逼。”

    在我看来,厌恶官场之说未必一定成立。张仲景出身于官僚家庭,他一定知道,官场是一个人生大舞台,官场之中,从来都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为官并不等于为恶。

    他有一腔济世救民的慈悲胸怀,有官场这样一个人生大舞台,他岂不可以更广泛、更纵深地施展他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为百姓服务?

    张仲景何以弃官从医?我的理解是,他爱做官,也爱从医,而斯时的社会环境,根本就容不得他两面兼顾。

    中国古时的朝廷戒律,很细、很严,官员为百姓诊病,明显会影响“行政效率”,大损“领导形象”。可张仲景偏偏身怀了治疗伤寒的绝技,而且声名在外。患者千辛万苦、满心虔诚寻上门来,他如何能硬起心肠见死不救?无奈之下,他就只好打打擦边球,做一个“星期天郎中”,便未经请示,自颁了“初一、月半不理政事,专为草民诊病”的法令。这一举动,既震动了民间,也震动了官衙:民间奔走相告,蜂拥而来;官衙冷嘲热讽,指戳弹劾。那个时代,阶级森严,人分三六九等,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既为官又为医,你想得倒美?!想想也是的,一面是衙门不再像衙门、衙门还如何接待上级领导,一面是涕泪交流、奄奄一息在生死界上徘徊的伤寒病患者,在这两难选择中,圣洁而伟大的张仲景选择了弃官从医——百姓性命并非草芥,人的生命重于一切。

    对于官职官位,中国人从来就趋之若鹜,古时如此,今时亦复如此。要说厌恶官场,官场中人十之六七皆在自言厌恶官场。然而,这些口口声声说着厌恶官场的人,宁可做着和尚不撞钟、占着茅坑不拉屎,也决不肯放弃既有的官职官位,即便这官职官位的品级细微到几近于无——比如今日的“副股级科员”。呵呵,人人都在争着座次、争着待遇,你偏去讲什么奉献、讲什么风格,你书呆不书呆、傻冒不傻冒?“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世上古来稀?

    张仲景弃官虽无奈,却从容。


    张仲景十岁左右开始学医。他之所以学医,缘由之一,是他的家族之中有一位极有声望的医者张伯祖,张伯祖极是喜欢聪明好学的张仲景,极是希望张仲景继承他的衣钵;缘由之二,是当时疫灾凄厉,十余年间,洛阳、南阳、会稽各地,死于疫病者占到总人口的七八成,张仲景所在的家族,原有人口200余号,也锐减到了六七十人,张仲景做官的父亲为本族成员的健康计,并不反对张仲景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缘由之三,是张仲景本身喜爱医术,他从古书堆里读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深敬医术高超人士,“余每览越人人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写道:“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其所思所想,云淡风轻,何其朴素。

    可以想象,张仲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不朽成就,一定是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劳动,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挫折。是什么支持他矢志不渝、坚守始终,依我之见,一切的一切,尽在他的仁爱襟怀。

我以为,东汉末年的大英雄绝不是刘备、孙权与曹操,东汉末年的大智者也绝不是诸葛亮与司马懿,集大英雄、大智者于一身的,当是这一位张仲景先生,他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人中的一个。


    忽然忆起前一阵子国际国内曾刮起过好一阵子的否定中医、诋毁中医的狂风,有人揪住《本草纲目》、《黄帝素问灵枢经》等经典中医著作中的一些糟粕部分不放,揪住少数庸医、奸医的劣迹不放,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指称中医是伪医、巫医,直将中医贬得百无一是、一文不名、遗臭万年。奇怪的是,中医界反击的声音是细微到几近于无。

    中医已退化到了不堪一击的境地了?

    我母亲逝世前的几年里,病患连连,说白了,也就不过是一些极其普通的老年性常见病罢了,可每次去医院,包括中医院,医院总不问青红皂白,首先扯一大把各式各样的检测试验单出来,B超、胸透、大血、小血、大便、小便、心电图、脑CT,没完没了。她说:“这样一种看法,既折腾人又折腾钱,就是不把人折腾个死,也要折腾个半死。还是乡间郎中好,搭一搭脉,看一下面色,聊一会家常,开几服药,便OK。看乡间郎中,即便是看死了,也情愿,至少没有那种进了黑店一般的感觉。”

    我母亲的想法很简单,也很陈旧,不会很正确,但也不无道理。

    中医素重医德,也重严谨。现在,这两样都已丢失的差不多了。

    我的一位当着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的中医师朋友曾在私下里告诉我:“现在是一切向钱看,中医的疗效再好,也会走向灭亡。把脉收不了几个钱,针灸和草药也收不了几个钱。而收不了钱,医生就在医院抬不起头来。用中医方法看好一种病最多只能收三百,而用西医方法看好同一种病,也许能收三十万。所以,即便是中医看好的病,在许多时候也要把功劳记在西医账上。”“不是盘尼西林打败了中医,打败中医的是我们的医疗、医药体制。”“正宗的草药,大都给药厂收买了。做中成药,赚头很大。”

    如此这般,无话可说。惟建议医生朋友多来缅怀缅怀张仲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0-6-5 06:35 |只看该作者
写医圣的?好!我也喜欢中医,博大精深,能借五行用百草造福天下苍生,值得尊敬!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6-5 06:44 |只看该作者
世界上最恒久也是最能打动人的,是那份云淡风轻的朴素美德。
——————————————————————————
是以为记。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6-5 06:45 |只看该作者
富者千金照纳不喜,贫者一文不取不忿,“贵贱一视之”。
————————————————————————————
张仲景普世救民的博爱之心。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6-5 06:47 |只看该作者
官场是一个人生大舞台,官场之中,从来都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为官并不等于为恶。
————————————————————————
难得先生提炼出这不偏激的精华篇句,是的,清者自清。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6-5 06:50 |只看该作者
我的一位当着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的中医师朋友曾在私下里告诉我:“现在是一切向钱看,中医的疗效再好,也会走向灭亡。把脉收不了几个钱,针灸和草药也收不了几个钱。而收不了钱,医生就在医院抬不起头来。用中医方法看好一种病最多只能收三百,而用西医方法看好同一种病,也许能收三十万。所以,即便是中医看好的病,在许多时候也要把功劳记在西医账上。”“不是盘尼西林打败了中医,打败中医的是我们的医疗、医药体制。”“正宗的草药,大都给药厂收买了。做中成药,赚头很大。”
——————————————————————————
这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一时还无法解决。
经济效益与患者利益,这永远是个泾渭分明的问题。
怀念张仲景,呼吁保护国统中医学。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6-5 08:08 |只看该作者
现代中医们应该都知道张仲景,仅仅是学他的医术,医德放一边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6-5 16:33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中医很少望闻问切!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