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一些好色之徒为自己辩解,说什么“连孔子都说了食色性也”,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好色无可厚非,但是,拉孔子垫背就不厚道了,因为孔子根本没有说过这句话,那么,到底是谁说的呢?
“食色性也”出自《孟子、告子上》里,是孟子和告子讨论人性善恶问题,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并不是孔子或者孟子所言。
那么,“食色性也”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好色之徒一般理解为:性和吃饭一样,都是人的本能。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你以为孔子、孟子、告子等等贤人,能和你们一样好色吗?
《说文解字》解释“色,颜气也。”段玉裁又画蛇添足:“颜者,两眉之间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是之为色。”色的本义就是指脸色,以后又引申为颜色。“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告子所说的“食色性也”,实际上是“喜欢精美的食品,喜欢美丽的颜色是人的本性“。
中国几千年,谈性色变,尤其是那些正人君子,谁都不敢涉及这类话题,但是,人们也津津乐道《礼记·礼运》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却忽视了后面的话“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礼记》一书的编定时间在西汉,主要内容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其中孔子的很多话已经见于《论语》之中,在《里仁》篇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论的汇编,记载孔子言论的真实性会更高。按照孔子的一贯风格,以及两个版本的两句话相比较,可以认定:《礼记·礼运》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并非孔子所言,有后人假托只嫌。
圣人怎么会高谈男女之事呢?
你可以随意说“食色性也”,你可以随意做“食色性也”,但是,千万别把孔子扯进来做掩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