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4-1-26 12:50 编辑
悟和思有区别。思考是认知活动,有具体思考对象,主客清晰。悟,指向的是“道”。悟不仅包含认知,还有“让自己符合,贴近乃至成为一部分”的含义,也就是所谓天人合一。主客边界是含混的。
悟,不是印地哲学的方法论,而是道家玄学。汉传佛教是儒释道杂合,禅宗就是其中典型。比如什么六祖,五祖这种“祖”的概念,一看就十分中国,正宗印度佛教思想中是没有的,这种血缘意味很浓的论资排辈,显然是儒家的思想意识。
悟道,修佛,共同点是都设定了从低到高的层级次地——境界。境界在佛家词典里是指果位。悟与思的区别是:思是定义清晰的纯大脑活动;而悟,则是大脑活动,行为实践和最终结果的一锅粥。悟,可看成是某种沉浸式体验引发的质变。
那么,顿悟和渐悟的区别在何处呢?
顿悟派认为,只要体验到了,质变自然发生,果位就有了,不用苦修;渐悟派则认为,体验的东西是假的,水中月镜中花,需历经艰修苦炼,才会得到对应的境界。而且最后还要去除业力,才能获得某种果位。
顿渐之别,并不像有些网友认为的那样,主要差别在时间长短,或思考过程中的累积到爆发——这类思维活动的不同阶段,而是能否直接越级直达,省略中间步骤。
渐悟是按部就班达到目的;顿悟是通过某玄之又玄的特殊渠道和方法,省略中间环节,一步到位。顿悟派往往强调慧根和心性;渐悟派讲的是品德和毅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迷信鲤鱼跃龙门的传统知识分子,显然更喜欢顿悟。也只有深受文字之害最重,对文字表达的有限性和无力感体验最深的传统知识分子们,才能发明闯造出“文字障”这种概念,和“会作打油诗的文盲”这一让人拍案叫绝的形象。
进可入朝当官,修齐治平为外王;退可落发为僧,参禅顿悟成内圣。入世出世。知识分子,总要给自己留条后路,皇权桎梏下,思维伸展之空间,透口气的地方,也算归途。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比较符合古代知识分子的利益和审美。
顿渐派之争,体现的是传统知识分子,从开始抗拒,反对印度佛教思想,到慢慢接受,成规模进入,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佛教思想的现象。或者说,体现的是来自印度的宗教,正在逐渐的适应汉地文化,并吸纳当地知识分子的过程。
其实道家自己也有顿悟派。清末时,山东河北的农民们就相信,只要把某些描画着神秘图纹的符箓烧成灰烬就水喝了,就可以太上老君上身,刀枪不入。省略漫长的修行一步登天成仙,进而战胜洋人。也算一种顿悟。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弯道超车梦吧。
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为啥一些连国家民族,中外之别,这种最简单浅明的分别心都没能迈过去,一脸爱欲财色相的家伙,却能大萝卜脸不不红不白的谈啥空,讲神马禅。这是因为他们的前辈也是如此,即便神仙附了体,也不耽搁扶清灭洋。
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也是省略中间环节一步到位的顿悟。“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冻死迎风战,饿死腆肚皮”是人定胜天,但又何尝不是某种天人合一呢?呵呵。不自我麻醉,自我攻略,不精神胜利,这日子还怎么快乐的过下去嘛。于是,就都和光同尘,知足常乐了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