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3-2-18 16:15 编辑
芥末 发表于 2013-2-15 22:25
再有,儒家文化微言大义,孔子早早提出乡愿这个词,就是看不上你所言的那些弄虚作假伪君子等。儒家讲“礼 ...
儒教讲究三纲五常,讲究尊卑有别,这些都是儒学的源头吧,不是程朱以后的东西吧?儒学建立的伦理秩序,宗法制度,这就在根本上确定了人的等级,君臣、父子、夫妻等,尊卑生而有之,无论兴亡陵替莫过于此。儒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我”为重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说是先修身注重人格修养,还是突出了自我,人性从来都是无法预测的,这种文化发展的结果就是有小家无大家,腐败的根源究其始还是注重个人家族利益,忽略了国家利益,长此以往,中国人多了亲情,少了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再,儒家文化两千年沿承,宗法制度的建立,衍生了官场文化,腐败已经无法遏制,人性的多变就呈现出我所说的表里不一阿谀奉承勾心斗角等恶性循环。讲究师承、讲究乡里、讲究世袭等,虽然历朝历代严禁结党营私,但朋党之争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即使到了现在,也还有大家心照不宣的“站队”问题,不问是非、不问立场、不问公平,你只要站队站对了,就会飞黄腾达。官场文化代代如此,体制的限制,文化的熏染,彼此作用彼此牵绊,就造成今时今日我们看到的现状。
大家都知道康熙皇帝,这是一位汉族文人少有争议的满清皇帝,他的文治武功确有过人之处,但从他留给雍正帝的家底和乱摊子来看,他也神武、开明不到哪去。可为什么其口碑会隆誉天下?我看还有一个原因,此人聪明,懂得因势利导、借势造势之术。他利用“江南科考舞弊案”、“噶里、张伯行督抚互参案”、“戴名世《南山集》案”等,彻底驯服了汉族文人!其中,“江南科考舞弊案”收了汉族文人的心;“督抚互参案”既稳固了满族贵族的利益,又让汉族官吏别太得瑟。而“戴名世、《南山集》案”就更是让汉族文人和官吏输的只剩底裤,低眉顺耳了,正是这些文人官吏出于对戴名世的妒忌而罗致出莫须有的罪名向康熙告密,康熙很欣然地利用了这些“集体意见”制造了一次文字狱,彻底磨平了汉族文人的反骨。砍向戴名世脖子的那一刀,也斩去了汉族文人的良知与慧根。康熙倒是谙熟“以夷制夷”之术!其实,他是从骨子里蔑视儒教的,这从他留给儿子们文案中不难发现,他曾说“宁死不从汉儒之学”,暗地里也禁止皇子皇孙承袭儒教,但他却充分利用了儒教中的尊卑之术、教化之术、御人之术,所以他就成了“千古第一帝!”由此也可看出当时文人的德行!
还有一个例子,武则天信奉佛教,因此鉴于佛教忌杀生的条规,她也颁布了《禁屠令》。重臣娄师德一次寻访,过一驿站安歇,驿丞官吏有意奉承他,就烹制羊肉给他吃。娄师德问道:你不知皇帝的《禁屠令》吗?驿吏道:此非屠戮,为狼咬死。娄师德很是受用,欣然吃之。又上鱼,娄师德大怒:这又是怎么回事?驿吏慌不择言,又以狼咬死为由告之,娄师德给气乐了:你这笨蛋,就不能说是给水獭要死的?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是武则天时期,有一官吏得子设宴招待官场同僚,席间上一肉食,声言为表感谢之意为之,但望不要宣扬。大家欣然领受,可有一位很不地道,肉也吃了却暗藏一块,连夜上奏武则天并把那块肉一并呈上。第二天早朝,武则天说完大事后,指着那位得子的官吏说:欣闻得子,祝贺呀!那位官吏没想到皇帝如此,急忙出班谢恩。武则天又拿出那块肉问:这是怎么回事呀?那位官吏惊恐欲死。武曌不紧不慢地说:“禁屠令”不该管涉红白喜事,这是我的失误,但你请客时也要请对人,你知道我是怎么知道的吗?就是那个人告诉我的。结果,“那个人”无地自容,遭群臣啐之。
儒教之下的官场文化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心思尽费于此处了,误国误民也就不算非常之事了。所以,荒漠阳光所说的“实事求是”的确应为立国之本。中国的文人并非不懂,只是别有用心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