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梦里寒花 于 2011-10-3 14:08 编辑
喜欢苏轼那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词系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被贬谪的苏轼接到皇上的昭令,从黄州迁往泗州,期间拜访好友刘倩叔,从泗州往南山时所作。
细雨斜风、乍暖还寒时候,词中却用了一个“作”字把景物写活了,似乎那薄薄的春寒是细雨斜风有意作成。细雨初歇,淡淡的薄雾如烟,柳树的嫩芽儿,在雨后的阳光里,泛着嫩黄的光,越发地玲珑剔透,静静的河滩顿时变得明媚起来。清澈的洛水缓缓汇入淮河,流水滔滔,渐行渐远。沉醉在这清丽的景色中,不觉已是午饭时分。炉子上煎煮的午茶,白沫细腻如雪,真乃茶中极品。朋友准备了时令鲜蔬和野菜,让作者提前品味了吃春盘的乐趣。当时,苏轼乃遭贬谪之人,仍有这样的知己,真情相待,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友情更令人珍惜呢?幽雅、清丽的景色、一杯清茶、三俩好友、几盘透着自然清新之气的菜肴,这真是天下最令人回味无穷的乐趣啊!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清欢”不是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恣情欢乐,不是灯红酒绿处的觥筹交错、歌舞升平,是苏轼经历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之后,一个遭贬之人的顿悟,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一种人生境界。这“清欢”也不是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悲怆,更不是耆卿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羁旅穷愁。其最可贵之处在于,苏轼身处逆境,仍能乐观对事对人的生活态度。苏轼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实际上,他的生活经常是食有肉、居无竹的,不是他贪吃不肯种竹,实在是一再遭贬,几易其所,有屋住就很不错了,哪还来得及种竹呢?当年苏轼被贬黄州,住着老百姓帮忙搭建的草屋,自号“ 东坡居士”,由于俸禄不多,只能买当时“富者不肯吃,贫者不鲜煮”的肥膘作为荤腥的菜肴,误打误撞创出有名的“东坡肉”,还饶有兴味地写信向其弟介绍“东坡肉”的来历和做法,想起这一节,我总是为苏轼那一份率真可爱,“扑哧”笑出声来。苏轼曾因“谤讥先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在惠州三年,苏轼游遍惠州山河,曾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的诗句。当然“日啖荔枝三百颗”应是苏轼对当地方言的误解,原句应是:“一啖荔枝三把火”吧?荔枝富含果糖,吃多了会导致严重低血糖,更不用说日啖三百颗了,那该有生命危险了。然而苏轼对岭南和荔枝的热爱之情可见一斑。
“人间有味是清欢”也不是逆境之后的消极退隐。苏轼在屡遭打击的情况下,仍然带领民众疏通西湖,筑堤防洪,老年被贬至荒蛮的澹州,仍将先进耕作技术与文化传播给黎族同胞,以造福于民。“人间有味是清欢”是远离恶俗之流的一种人生境界。王岱舆的《正教真诠》里有这样一句:“ 盖凡物之同,皆有清浊之分,浊者近而且小,拘乎内外;清者远 而且大,达乎表里。”我想苏轼所言“清欢”定是远离“浊”而欢吧?灯红酒绿的浮华之乐,最后必然乐极生悲,只有淡泊名利的“清欢”如清茶,令人回味无穷。
“清欢"是真挚的情,是午后的一杯清茶,是来自山野清凉的风,是山间的蒌蒿、是笋,是清凉的院子里轻舞水袖的清唱……
身处浮华人世,不论顺境还是逆境,能似苏轼那样永葆一份乐观清明的心,又有什么风雨不可抵挡呢?
此刻,我于自家陋室,捧一杯清茶,细细品味那“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真意。窗外,阳光明媚、云淡风清。 2011年8月16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