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岁月留痕》纪实连载--完(8月15日更新)
查看: 9202|回复: 8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岁月留痕》纪实连载--完(8月15日更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7-11 12:2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思安 于 2010-8-15 13:30 编辑

《岁月留痕》纪实连载
一、知青的诞生

   严格地说: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追溯到 1955 年,由邢燕子等六十名北京青年组成的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安家落户。共青团中央于830日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在欢送会上把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旗授予他们。中央政府为了鼓励当时的知识(社会)青年上山下乡,把邢燕子等人的事迹做为先进典型在全国青年人中广为宣传。


1967
年底,全国动乱趋于稳定,武斗结束。文革暂时告一段落,可是,经过这几年的折腾,整个国民经济也濒临崩溃的边缘,为了缓减几千万知识青年的就业压力。客观的讲:这次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可说是无奈之举。尚处在狂热冲动中的青年人,随着领袖巨手一挥,懵懵懂懂地就到农村、边疆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老三届。这也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上山下乡的第二个高潮是在1970年。当年的红小兵们开始复课闹革命。国家把在受冲击的67.68.69三个年级的小学生实行统一初中招生,凡在1970531日前满16周岁的被拒初中校门之外。所以又有相当大的一批青少年步入社会。对就业而言也是一道难解的题。。所以这批“小学本科”生也被自然地冠以知识青年的头衔,义不容辞地步了老三届的后尘。这就是上山下乡的第二个高潮。有少数不愿去的,父母被单位弄去坐学习班,或以停工相挟。还有些因各种原因纯粹没有上个学的社会青年也被冠以知识青年的头衔。那些纯粹没有工作单位的居民也被街道居委会弄去作思想工作。单位、居委会、学校三管齐下。至于那些少数冥顽不化的。就发动中学生们天天到家软磨硬泡。直到其子女去了为止。其实这一批所谓的知识青年他们的命运最为坎坷,恢复高考后,由于没有文化或文化底子浅薄,考上中高级学校的机率几乎为零。返城后在单位也是个碌碌无为的小人物,改革开放后,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则首当其冲的成了下岗一族。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直延续到1978年。那些当年耀武扬威去别人家作动员工作的中学生们(新三届)最后也没能逃脱上山下乡的厄运。只不过他们的运气稍微好点,最多的也就呆了两三年。1977年恢复高考,1979年开始大范围的返城。这给新老三届们都带来了希望和安慰,很多人考上了大学。改变了命运。,毕业后多在政府机关供职。屈就于企事业单位的也位居在中上层面。很多还成了国家的中流砥柱。真正倒霉的是那些既不是老三届也不是新三届的所谓知识青年们。在这群人当中能够考上中专大学的不是没有,但可说是凤毛麟角?然而未来三十多年的命运当属他们最为坎坷………..

《我们这一辈》

我们这一辈

比共和国小几岁

没有资格红卫兵袖章佩

大串联时也不知是啥滋味

更不知中学校门的方位

---我们---是上山下乡的二梯队

屯垦戊边---下乡插队

我们留下了同样的泪

我们是你们的姊妹

老农民捧出的包谷酒

喝得我们同样醉

说实话

总是老三届---新三届

我们确实忌讳

知青---知青---知青

这才是我们的大名

这才是我们共同的称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82
发表于 2010-12-6 15:48 |只看该作者
提上

使用道具 举报

81
发表于 2010-12-6 15:48 |只看该作者
提上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10-8-15 13:27 |只看该作者
十三、感谢!
    1976年我顶替父亲进了一家机械厂,干了八年多的车工。在八年多的车工生涯中,深得车间领导和老师傅们的赏识。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我的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就学成出师。并先后带出五个徒弟。说是徒弟,其实有的年龄比我还大,抑或都是年纪相当的小伙子和大姑娘。由于自己勤奋好学,其“小学本科”的文化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经厂部推荐的到市里组织的“机加工刀具学习班”,“机械制图学习班”的培训学习,数理化知识也有一定的提高,学会了简单的解方程、三角函数和一般的几何知识。然而此时的我,不管在工作和生产上,就整个车间而言也是一等一的人物。第二年被提拔当了班长,还兼着车间的团支部书记,厂里的宣传栏上几乎每期都有我的文章上墙。不久又担任了车间副主任。1984年因厂部急需管理人员,我被正式调任供销处(科)任副职,负责日常事务和仓库管理工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各个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在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下。企业总人数的基础上必须要配备一定比列的工程技术人员。其时,各个企业都在争先恐后地以优惠条件招揽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则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在骨干分子中选拨培养人才。而幸运的是我也在选拔培养之列,通过经济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后,经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考试合格后。被授予经济师的中级职称,但前提必须要有“初中毕业”的文凭才被认可。没办法我只有违心的到某中学去骗取了一张“初中毕业”的文凭。顺利地拿到了经济师职称的本本。

     因大势所趋,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企业体制改革也如火如荼。我们厂也和其他厂矿一样难逃厄运。我们厂于2003年(贱卖)解体。分得3万多元的安置费后,而我们也随之成为下岗一族。2003年,可以说是我人生中的又一大劫难,恰好这年又是我儿子考上大学。人们常说:人算不如天算,没办法!认命吧!何况下岗的且止我一个。这活人是不能让尿憋死的!正如刘欢唱的“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这歌声在某些人听来,轻松、抒情、愉悦、旋律也非常的优美。可是真要让谁“从头再来”又谈何容易?不过,这路还得靠自己走,饭吗?也是要吃的。任何的悲观、抱怨、沮丧、颓废都将于事无补。“命苦不要怪政府,人背不能怨社会”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的去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有得有失,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关键是看你自己如何去面对,如何去把握,下岗后,我打过工、开过店。前后创业一共三次,前两次都因经验不足和创业环境的客观而宣告失败。第三次的茶楼生意还算成功,每个月下来都有几千元的进账。后来因为劳累过度。一年到头起早摸黑的干,整个人都变了形。一不小心患了个口眼歪斜的疾病(面瘫)。经中西医治疗,面瘫病灶倒是有了好转,可是,却引发肝病,胃病复发而住院治疗达一个月之久才慢慢康复。后经80岁老母、爱人和孩子的阻止以及亲友们的劝告。最终忍痛把茶楼转让出去,从此安心在家调养身体。

因我是耐不住寂寞的人,整天无所事事。尝试过玩小麻将,一段时间后即索然无味。本来我对电脑就似懂非懂,对文学诗歌也似有爱好。在06年的10月我注册了搜狐博客,尝试着写一些杂文诗歌。在与网友们的交流中感到莫大的快慰。随后又进入几个专业论坛,到目前为止也先后发布了三百多篇诗歌杂文。时而参赛获奖,偶尔也挣点稿费,在搜狐的文学广场和各大论坛也有好几十篇被评为精华帖子。在各级刊物也有作品问津。是乎经过这三年多的磨砺,我也好象爱上了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古诗词),还真有点得心应手的感觉。
     要不是因为下岗,要不是因为我生病。也许我就是一个安于现状,上班——下班——回家的“三点一线式”人物。和文学,诗歌(古诗词),八竿子也打不着边的市井小民。最近读到朋友一首很有哲理的小诗,也许正应了我当前的心境!所以,我也要感谢!
感谢伤害我的人,是他们增加了我的耐心! 感谢欺骗我的人,是他们让我更明白真理!
感谢遗弃我的人,是他们锻炼了我的独立! 感谢斥责我的人,是他们让我懂得要谦逊!
感谢愚弄我的人,是他们让我增长了智慧! 感谢抢夺我的人,是他们让我学会要珍惜!
感谢歧视我的人,是他们让我更懂得尊重! 感谢绊倒我的人,是他们锤炼了我的信心!
感谢下我岗的人,是下岗让我爱上文学和(古诗词)诗歌……………..!

尽管我走在了文学创作之路的边缘,尽管前进的路上布满了荆棘。纵然我写得再多也换不成铅印的文本,也换不来一两银子。但,那是我积聚在胸中的一股激情,那是我抒发激情后的愉悦。那是我亲身的感受和真实的感言。能让来阅读我文字的朋友和我产生共鸣,哪怕是一丝,也就够了。(完)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10-8-9 16:55 |只看该作者
十二、顺势而为
   既然木已成舟,扬德兴也顺势而为。在社会舆论和罗幺爸家人的强大攻势下,杨德兴勉为其难地与罗玲举行了婚礼。扬德兴非常矛盾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一边是还算心仪美人的爱情,且也开花结果。大丈夫敢作敢为,这是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点起码的道德品质扬德兴是有的。还有罗幺爸那令当地人羡慕的殷实家庭。而另一边则要以牺牲自己的前途,在农村呆一辈子的为代价。鉴于这一点,扬德兴还是非常的懊恼和沮丧。谁都清楚。只要这婚一结,就意味着要当一辈子彻头彻尾的农民。有啥办法呢?扬德兴就是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毫无选择地作了罗家的女婿。说实话:这事要搁在我们谁的身上,可能也只有结婚这唯一的选择。扬德兴和罗玲结婚后,俨然成了上门女婿。在婚后的第五个月罗玲生下了一个女婴。

   七七年的初春,我顶替病退的父亲回城在一家机械厂当了名工人。和扬德兴的来往逐渐少。后来扬德兴当了生产队长。而此时的他也完全把自己融合于生产劳作和家庭的琐事之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悠闲舒心的小日子。本来杨德兴和罗玲结婚时就做好了扎根农村,当一辈子农民的思想准备。往往事物就是不以人们的客观意志而转移。捉弄起人来猝不及防。1978年随着党中央对四人帮余毒的肃清,历史的遗留问题也逐步地拨乱反正。知青问题也得到妥善的处置。1979年全国的知青开始全面返城。而此时的扬德兴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由他姐夫在搬运公司弄了个招工名额。杨德兴经过反复权衡后,毅然于1979年的三月份,带着罗玲和两个孩子进城了。按当时的政策只能解决一个孩子的户口问题。这就意味着罗玲和另一个孩子是没有城市户口的黑人黑户。没有城市户口就等于没有口粮和副食品供应。仅靠扬德兴那一个月三十多块钱的工资,而且要靠买部分黑市粮食。要养活一家四口那是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只好靠朋友们的接济和罗幺爸的一些资助。此时的扬德兴又陷入了极度的迷茫之中。这活人也不能让尿憋死啊!当然不能,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都有它的两面性。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物极必反,穷则思变在扬德兴的身上演绎。每个人的一生就像爬山,总有个头,到了山顶、下山也就成了必然。扬德兴天天皱着个眉头胡思乱想,面对一家四口长吁短叹。虽然那时我还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可我每月也只有30多块钱。时不时的给他点接济。那也只是杯水车薪,更不是长久之计。一天他找我商量,准备辞职下海的事。我是满口赞成,坚决支持。此时正值改革政策刚刚开放。正是下海经商的最佳时机。有了我的鼓励和支持,他毅然辞职下海。在我这里借了200元钱开了个面馆。两口子起早摸黑的干,辛是辛苦,累是累点,干了一个月下来,一盘点,除去开支。乖乖,纯利润足足当你四、五个人的工资。杨德兴两口子笑得是嘴都合不拢了。真的,刚刚改革开放的当儿,可是粥多僧少,生意特别的好做。几年下来,两口子尝到了作生意的甜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资本。后来转行开了个经销电器的门市(公司),生意也越做越大。现在的家资也近千万。住的是两百多平米的电梯公寓,出门是小车当步,老婆罗玲在家相夫教孙,现在由儿子继承父业管理公司,女儿大学毕业当了一名教师,一家人的生活得红红火火,小日子过得比我们滋润多了。
   我于03年下岗后曾到扬德兴那里打工,他给我开的工资也不菲。可是我只干了5个月便毅然离去,这话我也不知该咋讲:一个三十多岁,风韵犹存的女人。给他管理财务。好像是因为我的出现,是乎给她带去了一丝潜在的威胁。况且我对他(她)们的管理方法颇有微词,所以经常发生争执,甚至抬杠。他不谙我和杨德兴的关系,却仗着和老板的关系暧昧,所以处处刁难与我作对。为了不至于影响到我和扬德兴几十年来的友情,我选择了离开。至于我和她的关系,扬德兴有所耳闻,但不明究里,我也不便直说。至于我的执意离去,我敢肯定,扬德兴是真心地再三挽留。当然,我去意也决,他也只好作罢。不过他还是三天两头的来电话邀我品茶喝酒。说实话;扬德兴虽然心是花了点,可他绝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小人。这几年我儿子读大学,读研他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尽管我下岗也好几年了,因家庭环境和外部环境都比较好,却依然过得十分潇洒。从来没有想买东西而摸不出钱来的窘态。只是自己不好意思挥霍“纳税人”的钱财。所以这几年我除了自力更生挣钱外,是基本做到了深居简出,连每天必抽的香烟也降为3.5/包的标准。只要不是非去不可的应酬一律谢绝。每天早晨练太极、闲暇时上网、晚上溜狗这三件事几乎成了我每天的必修之课。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10-8-9 16:51 |只看该作者
没完吧?期待更新。
云飞扬 发表于 2010-8-7 23:03

谢谢飞扬,马上更新!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0-8-9 16:49 |只看该作者
思安大哥的知青小说,渐渐的有了更多的情趣和矛盾,正是所谓的渐入佳境吧
仿佛历史在我们面前一页页翻开,重温过去,也等于增添阅历
野妞 发表于 2010-8-6 21:39

谢谢野妞,我们的过去,可能很多年轻人不甚理解!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10-8-7 23:03 |只看该作者
没完吧?期待更新。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0-8-6 21:39 |只看该作者
思安大哥的知青小说,渐渐的有了更多的情趣和矛盾,正是所谓的渐入佳境吧
仿佛历史在我们面前一页页翻开,重温过去,也等于增添阅历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10-8-6 16:10 |只看该作者
而罗玲的肚子里已经被扬德兴播下了几个月的种了............。
-------------------------------------------------------------
:o后来,这罗玲是不是跟着杨德兴也:dizzy:回城了?
云飞扬 发表于 2010-8-5 11:22

本来杨德兴已经做好安家落户的思想准备,两年后知青大返城,杨德兴戴着罗玲和两个孩子回城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10-8-6 16:05 |只看该作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杨再兴虽然英雄救美,抱得美人归,可跟回城比,还真得掂量掂量。
云飞扬 发表于 2010-8-5 11:21

这人的命运好像都是上帝在安排,由不得自己!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10-8-5 11:22 |只看该作者
而罗玲的肚子里已经被扬德兴播下了几个月的种了............。
-------------------------------------------------------------
:o后来,这罗玲是不是跟着杨德兴也:dizzy:回城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10-8-5 11:21 |只看该作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杨再兴虽然英雄救美,抱得美人归,可跟回城比,还真得掂量掂量。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10-8-5 11:09 |只看该作者
十一、塞翁失马
      事物往往都是不以人们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而命运和爱情这两个复杂的东西则更是让当事人不明究理、束手无策。这两个简单的词汇可以说在扬德兴身上演绎的淋漓尽致。个中滋味也只有当事人杨德兴才能够体会得到。

     他姐夫好不容易通过战友给弄到一个当兵的指标,而命运却给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这煮熟的鸭子居然就硬是飞了。最后不得不在农村多呆两年不说,还带了个“小芳”和两个拖斗回城。
     杨德兴先找李云芳聊,极其认真地与之探讨分析了当前的形式,并以各自的前途命运循循善诱。也许此时的李云芳也在做着早点回城的梦魇。也想为早点回城扫清一些不必要的障碍。所以,他们俩谈起来非常的顺利,况且李云芳对杨德兴英雄救美的壮举本来就有一丝不快,近来犹闻扬德兴和罗玲的关系暧昧。因而李云芳也非常愿意和他的亲密关系决绝。
    可是在罗幺爸的女儿罗玲那儿,杨德兴就束手无策了。这罗幺爸何许人也?大约50来岁的年纪,中等身材,两条弯弯的眉毛下忽闪着一双机灵的小眼睛,一看就知道是个很精干的人。在一只还算标致的鼻子下面,却是一张大嘴,生得两片厚厚的嘴唇。人们常说:“厚嘴唇的人笨嘴拙舌。”可是他却能说会道,而且非常健谈。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因左腿受伤留下残疾,属二等残废军人。复原后安排在供销社当主任,老伴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这一工一农辈子不穷的家庭,让山里人非常的羡慕。膝下一儿一女,大女儿罗玲却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高挑的个儿,聪敏伶俐,18岁的芳龄。犹如一枝刚出岫的荷花亭亭玉立,和山里的女孩子一样,黝黑的脸蛋儿透出两朵红荤。像一个熟透了的苹果。圆脸上俩酒窝儿,笑起来像一对井下的泉眼儿,扎着羊角小辫,浓浓的眉毛下有一对虽不大,但炯炯有神的眼睛,配上一个乖巧的鼻子,犹如雕刻出来似的。只是两片嘴唇略微显得厚了些,但绝不影响其“美人坯子”的佳誉在十里八乡的广为传播。也正是其“美人坯子”的佳誉广为传播。才使扬德兴有如此艳福,以付出沉重的代价得到罗玲的芳心。这不是爱江山爱美人那么简单,说实话,杨德兴此时也别无选择。罗玲的芳心只能算是对他当时懊恼心情的慰藉和补偿。以在农村多呆两年,以放弃当兵的大好前程作为代价。孰轻孰重,这谁都可以掂量…………….!
     那是1976年底的冬季招兵,因扬德兴历来劳动都比较积极,人缘也好。曾多次出席公社乃至县里的知青先进代表。要不是他文化水平低点,可能早也在公社弄个代课老师也说不定。这次招兵又是接兵部队直接点名,基本没有遇到阻力。就杨德兴这次当兵而言,可说是瓮中捉鳖,手到擒来。记得我陪他到县里体检完后。在回来时天也插黑,我们刚刚走到离大队部不远的青冈林处,听到一个年轻女孩的呼救声。我俩循声望去,原来是临近公社的三个叙永知青正在调戏一个女孩,而此女孩恰恰就是罗幺爸的女儿罗玲。“干啥子”?扬德兴大喝一声,“关你妈球事,你管老子在干啥子”,回话的声音充满了放荡和傲慢,而此人正是很有点名气的本地知青,出了名的混混“兰才高”,因其仗着自己是本乡本土,而且有一个在县委工作的舅舅等家族关系。从去年下乡那天起就没干过一件好事,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的事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在他的身上随时撇着一把菜刀。因前几个月与重庆知青斗殴,曾把别人砍伤住院,赔了点汤药费,在县公安局待了7天。通过关系放出来后仍不思悔改,继续为非作歹。自从那次出名后十里八乡的人都有点怕他。自此也得了个“烂菜刀”的绰号。“呵呵:是菜刀兄啊?”扬德兴说:“知道是老子,你还吼,吼你妈个球啊,关你妈球的个鸟事”。我说:“快走,扬哥,管囊多干啥”。趁着我们争吵的间歇,这时的罗玲也跑出了他们的视野之外。而这个鸟什子“烂菜刀”却越骂越起劲。扬哥气不过也回敬了几句。可不是吗?这“烂菜刀”是何许人也,此时正为我们搅了他的好事,正气不打一处来。哪还经得住扬德兴的这一回敬。这还了得,抽出菜刀骂骂咧咧地就向我们冲了过来。还好,这时的天也快黑尽,我们俩个飞叉叉的就跑,大约跑了一袋烟的功夫,只听“哎哟一声”!扬德兴说:“遭了、思安:快点过来,我的腿恐怕是摔断了”。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也跑出了他们的视野了..........。
     扬德兴摔的这一跤,要搁在平时也不打紧,十天半月的也就好了,可偏偏就在这节骨眼上,过几天部队就要来接兵走人了。你说,这不是老天爷在和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吗?但就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扬德兴也确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可是天意的安排啊!自从那次罗玲得救以后,这罗幺爸和罗玲把扬德兴捧为上宾,接到他家养伤,好吃好喝的款待着。这时间一长,慢慢地扬德兴就和罗玲悄悄地好上了。在他想和罗玲摊牌的时候,而罗玲的肚子里已经被扬德兴播下了几个月的种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10-7-30 13: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安 于 2010-7-30 13:44 编辑

十、反思
   四届人大从19703月的筹备工作开始,一直到19751月才正式召开,历时长达5年之久。从林彪反党集团的自取灭亡,到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反党集团活动的更加猖獗。但四届人大确定的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的国务院领导班子,是党内正义力量与四人帮邪恶势力反复较量后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它对于当时及以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周恩来在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让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作为插队在农村和边疆的广大知青们来说,则通过报刊杂志和电台的收看,从中揣出些端倪,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希望。

   一丝淡然的曙光逐渐在眼前明朗。他们开始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行为。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然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然需要大批的建设人才。特别是呆了多年的老知青们也悟出了很多道理。逐步开始向那些率先觉悟起来的小部分人学习看齐。纷纷仿效拿起丢弃多年的书本。开始温习文化知识,也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两头兼顾。随之,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的事件也随之有所下降。
   自从刘永明招工回城后,几年时间里。我和扬德兴也曾经陷入极度的迷茫之中。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命运。说实话,有谁甘心在这穷乡僻壤当一辈子农民?虽然我们没有文化,要靠复习功课考大学来改变命运,当然是不现实的。但起码我们也要为跳出农门做一些实实在在的铺垫.....
   扬德兴的性格老成持重、谦逊温和,但又有点玩世不恭。加上硕长魁伟的身材,颇有几分男子汉的风度,又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虽说文化是低了点。但他在我们那个圈子中,可说是鹤立鸡群,真的是女孩子们心仪的对象。记得他当时因脚扭伤上后,正和供销社罗幺爸的女儿罗玲关系亲密,俨然是一对热恋着的情人。但这之前,他又和我们一起下乡的女知青李云芳关系暧昧。于是我们的话题就扯上了他的这些风流韵事。他当然也意识到继续深入下去的后果。他也想疏远或断绝与小芳们的关系,为以后招工回城打下基础。可是感情这个东西,不是靠人的主观意志能左右得了的。往往都事与愿违。
   我们也从新回到现实中来,不良行为有所收敛。每天跟着社员们栽秧打谷,挑粪犁田。我则利用农闲的时候,毫无目标的借了很多文学方面的书来读。当然,对于参加高考我不敢奢望。但不管怎么说,多读点书,总是有好处的。起码可以开阔眼界。由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确实给我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帮助。
     1976是中国人民的多舛之年,187699日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巨人相继辞世,728的(后来才知道)唐山大地震,直到1976年的10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反党集团。至此,历时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动乱才宣告结束。这是中国人民最难忘记的日子,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最值得纪念的日子。一时间人们热烈欢呼,奔走相告,衷心拥护。随即举行了盛大的全国性的集会游行。愤怒声讨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滔天罪行。这一历史性的胜利。让广大知青和全国人民一样,这才真正地看到了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来的那一线曙光!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10-7-28 22:46 |只看该作者
四川,天府之国。
去到更偏远更贫困的地方的知青,可想而知,更为艰难。
雪天使君 发表于 2010-7-27 21:54

是的,那些去西双版纳,黑龙江的比我们苦多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10-7-28 22:35 |只看该作者
知青返程后的生活似乎也并不轻松。
如鱼得水的有,大浪淘沙的也有。一代人在颠簸中寻觅着出路。
雪天使君 发表于 2010-7-27 21:52

人的生命既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如鱼得水也好,大浪淘沙也罢。总得给社会给自己,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10-7-28 22:30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小时候听过一首知青怀念故乡的歌,好像是南京那边的,非常悲伤,流传很广

——蓝蓝的天上, 白云在飞翔, 美丽的扬子江畔, 是可爱的南京古城, 我的家乡
野妞 发表于 2010-7-27 14:13

关于知青的歌还有很多!这是南京知青之歌
一、蓝蓝的天空,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那可爱的南京古城,我们的家乡,啊......长虹般大桥直入云霄,横跨长江,巍峨的钟山虎踞在可爱的故乡。
二、告别了妈妈,再见吧故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经载入那青春的史册,一去不复反,啊....人生的道路多么曲折,多么漫长,生活的足迹踏遍了小小的村庄。
三、迎着太阳升,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我们光荣神圣的职责,我们的理想,啊...用我们的双手锈红了地球,赤化着宇宙,壮丽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来到。
四、乡下的夜晚,有多么凄凉,昏暗的煤油灯下,我在苦苦地思念家乡,思念爹娘,啊......,你身边的孩子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爹娘,想得我眼泪如同小河,静静地往下淌。
重庆知青之歌
美丽的山城,可爱的家园.
白云深处,歌乐山.
长江水,向东流.
嘉陵江,围城绕.
一桥飞架两江岸,列车奔向红日边.
红日就是毛主席,颗颗红心飞到他身边.

伟大的祖国,天高地广.
中华儿女,志在四方.
别了,山城.别了,家乡.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步步紧跟毛主席.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安家落户永向前!

美丽的姑娘哟,你在何方?
野马似的少年,把你来爱上.
高山啊,弯下腰.
激流啊,闪开道.
让我回到她身边,
仔细看上她两眼.
让我回到她身边,
仔细看上她两眼.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10-7-27 21:54 |只看该作者
四川,天府之国。
去到更偏远更贫困的地方的知青,可想而知,更为艰难。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10-7-27 21:54 |只看该作者
四川,天府之国。
去到更偏远更贫困的地方的知青,可想而知,更为艰难。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10-7-27 21:52 |只看该作者
知青返程后的生活似乎也并不轻松。
如鱼得水的有,大浪淘沙的也有。一代人在颠簸中寻觅着出路。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10-7-27 14:18 |只看该作者
贴 上来

使用道具 举报

61
发表于 2010-7-27 14:13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小时候听过一首知青怀念故乡的歌,好像是南京那边的,非常悲伤,流传很广

——蓝蓝的天上, 白云在飞翔, 美丽的扬子江畔, 是可爱的南京古城, 我的家乡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0-7-27 14:03 |只看该作者
九、9.13事件后
    林彪9.13叛逃事件后,阶级斗争的那根弦也没绷得那么紧,天天读、早请示、晚汇报的例行功课也自然取消。就连毛老人家最亲密的战友,他自己钦定的接班人都等不得了,要抢班夺他的权.....

    由于这一事件的突然,犹如给国人当头泼了一瓢冷水,从此人们对政治也失去了原有的那种狂热。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还是敢想而不敢言的事情。贫下中农们也不例外,在批斗地、富、反、坏、右时也不再那么凶神恶煞,上边的指示来了充其量也就走走过场,敷衍了事。形式一过照样该干嘛干嘛。紧接着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活动开始猖獗,批林批孔运动甚嚣尘上,老百姓们也只好迫于无奈而随波逐流。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错综复杂让人们理性的认识到自己被人玩弄于股掌间的无奈和渺小。
    广大的知青们从经受文革动乱的历练一直到现在才慢慢地悟出了一点道道。招工和当兵回城是知青们唯一的企盼,但往往事与愿违,要知道,那时的招工指标基本上是由用人单位指名点姓的,只要你没有特别的劣迹都能如愿以偿,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政治表现好与不好之说。当兵也是如此。这当然是一场权力,金钱、和智慧的较量。但凡有点背景的知青则大多数时间都溜回城市,寻找机会以逸待劳。更有甚者,下乡来镀一层金,混上三五个月就当兵或招工走了。但凡有点文化又苦于没有背景的老知青们,开始担忧起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有点抱负的群体开始集中在一起研讨人生,设计自己的未来。一部分人则破罐子破摔。
   先知先觉者们开始重新捧起丢弃多年的书本。1973年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尽管是社来社去,可这一丝曙光,也让多少有点文化又苦于没有其它门路的老三届们欣喜若狂。要不是(也可能是阴谋家杜撰的)张铁生交白卷,可能恢复高考不至于延迟到1977年。我们本大队有两个是68年来的老三届,我也常有意识的到他们那儿去伙倒耍,有意识的向他们借一些书来看。哈哈!自己都好笑,一个小本生哪里看得懂什么三角函数,我连等式和不等式都搞不懂,更不要说“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了。总的一句话,除了能把一本小说基本读得完以外,其他的什么都看不懂,呵呵!我这不是自讨没趣,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吗?
   像我和扬德兴等这些没有文化没有背景的人。只好庸庸碌碌的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了。该出工时照样出工,毕竟要靠挣工分分口粮过日子。闲暇时看看小说书。而更多的时候是三五成群的到处串溜。伙倒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虽说我不是主谋,但至少是胁从者。知青之间的打架斗殴也时常发生。我们公社有四拨知青、成都的,重庆的、泸州的、叙永本地的和回乡知青。自然而然地就分成了几大派。多数人整日里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东游西荡,到处惹是生非,早也没有了刚来那两年、踏踏实实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单纯和质朴,拼着命干活挣表现的——那种火一样的热情早也荡然无存!有词曰:
(仿)沁园春/知青

茅屋青灯,蚊虫伴身,篱笆墙影。一弯新月明,饥肠辘辘,悄悄出门,蹒跚前行。

谦谦君子,邪念陡升,溜进支书的羊群。惶恐乎,看肚闹革命,振臂高呤。

八年戊边修行,一代枭雄嗟叹无声。朗朗读书梦,却成烟云 ;面朝黄土,埋头躬耕。

回望故乡,黯然伤神 ,远眺西山空悲鸣。长遗恨,漫漫思归路,诉与谁听。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0-7-27 13:36 |只看该作者
想起一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大概就是这个理吧
竹林吹箫 发表于 2010-7-27 09:35

竹林兄弟说得极是,正是这个理!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0-7-27 13:33 |只看该作者
1978年他最后一批回城,拖着一个农村户口的老婆和两个孩子,仅靠那点工资无论如何都是养不活的,所以在单位呆了不到几个月就辞职下海了,虽说他没有文化,可他凭着一股子拼劲及和气待人的品性,在商海中渐渐站稳了脚 ...
野妞 发表于 2010-7-26 21:30

就是这个道理!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0-7-27 13:31 |只看该作者
:o没想到这个张贤亮的人生比知青还苦,可人家最终成了大作家,佩服!
竹林吹箫 发表于 2010-7-26 12:40

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0-7-27 09:35 |只看该作者
想起一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大概就是这个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0-7-26 21:30 |只看该作者
1978年他最后一批回城,拖着一个农村户口的老婆和两个孩子,仅靠那点工资无论如何都是养不活的,所以在单位呆了不到几个月就辞职下海了,虽说他没有文化,可他凭着一股子拼劲及和气待人的品性,在商海中渐渐站稳了脚跟。他就是我在第二章中介绍的我们46人当中最成功的一个,刘永明在03年下岗后。至今还在扬德兴的公司打工镶饭碗。这已应了“好人有好报”的至理明言
-----
基本上这一章就是知青返程浪潮的一个缩影
有时候,逆境成就传奇,艰辛炼出能人。一个挟着农村老婆进城的男人,他的成功完全是逼出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0-7-26 12:40 |只看该作者
:o没想到这个张贤亮的人生比知青还苦,可人家最终成了大作家,佩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