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不战而退
《曹操“乐不思蜀”》姐妹篇
作者:闻所欲闻
即为《曹操乐不思蜀》的姐妹篇,则因前文有未尽之言需要补充。
历史认识需要有深度和力度。深度就是对历史事件的关键或要点,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力度就是对历史事件的关键或要点,要进行透彻的论述。
前文说曹操在拿下汉中后打不打蜀的关键时刻犹犹豫豫,失去了稍纵即逝的大好战机(战略风险较小的时机)。但仍有使人不尽释然的地方。最主要是:蜀的地理环境复杂,山岭纵横,河谷幽深,有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重重关卡、道道险路,曹操说打就打,曹军能够突破重重险关、迅速通过道道险路吗?曹操为什么先不想打后又想打了?
人和百事兴
前文说到,曹操率主力如同瞬时打下汉中;孙权又在之前把刘备和其主力“勾引”走;蜀人因道义不服刘备诈取刘璋,三个有利因素聚首,蜀中顿时出现战略漏洞。司马懿、刘晔洞察其机,力劝曹操急出兵攻打蜀中,而曹操“竟不从”。
曹操从不从暂且不问,司马懿凭什么说“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晋书·宣帝纪》”?刘晔凭什么说“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三国志·刘晔传》”?难道司马懿、刘晔不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吗?
又有法正所言:“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颌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三国志·法正传》”法正认为凭曹操当时的得势、智谋、军力的强大能够打蜀,把曹操不打巴、蜀归因于内政牵制,难道法正不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吗?
曹操一听蜀投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立即想打蜀中,问刘晔:“今尚可击不?”怎么就不管“内有忧逼”了?难道曹操不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吗?
四人好像不约而同,竟不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都以为蜀中能打,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曹操不就是当家人吗?要解这道历史心理难题,先从战争的根据说起。
孙子有言:“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孙子兵法》
孙子说明战争的最基本根据,存在于一国民众之中。战争的兵力、财力都出于民众之手。民心所向,是打赢战争的基础之基础。
吴起亦有论战争的根据。“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史记·吴起列传》
吴起说明打赢战争的三个主要因素“天时、地利、人和”中,“地利”因素并非是最重要的因素。地利只有在“人和”充分发挥时,才能得到利用。仅仅依靠地理障碍而不是主要依靠君主发挥“人和”优势,身边都将是你的敌人。
翻看《三国志》,随便找一人论世事成败经验:“襄阳记曰:朗遗言戒子曰:‘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三国志·向朗传》
向朗以八十年生存生活经验,说明“人和”因素中,一切成败主要在“和”,人众不和不能克敌;人和不众也能克敌。人和则能“动得所求”;不和则虽以“静(不)得所安”,所以存亡之道在于守和。
司马懿、刘晔、法正、曹操,即为枭雄人主或首选谋主,智谋才能非同一般;又历练世事年龄都不小,以上国事、人事论理之道和人身经验之谈,于他们即耳熟能详,又亲有所历,数人所见而不问蜀道之难,该当不以为怪。为什么三人论述曹操能不能打蜀,均未提“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未提如何克服打蜀的地理障碍,而以“人和”的种种道理共论曹操?而曹操想打蜀时也不顾于此?这都是抓住了战争的三个主要因素“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关键因素:“人和”。以“人和”之道为主、“地利”之道为辅而策算双方的实力,同样该当不以为怪也。
所以,既然司马懿、刘晔,连法正这个刘备的谋主权威,都不以为曹操攻蜀的地理障碍为不可逾越,而曹操后来又有所醒悟,我们也就不必“知难而疑”,说什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论述曹操打蜀的可行性,主要落在“人和”之道上。
法正论曹操的“人和”,确有如法正所说的“内有忧逼”的政治因素,无需烦叙。然而曹操“身遽北还”之时,已距拿下汉中四五个月之久:“秋七月,公至阳平。……十二月,公自南郑还,留夏侯渊屯汉中”《三国志·武帝记》,司马懿、刘晔“哄”曹操攻击蜀中,却是在曹操刚刚打下汉中之时。曹操等了四五个月才走,已经谈不上“身遽北还”,而是“身缓北还”。此时若攻蜀,早已失去战略上的突然性了。所以曹操的“内有忧逼”,并非像法正所说严重到非曹操本人“身遽北还”,亲自动手解决手不可!只是法正不知道曹操在汉中当时的内幕消息罢了。
曹操拿下汉中之时,主力聚集,士气正高。《魏名臣奏》载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卫,身亲临履。”曹操数日便拿下汉中,兵力损失很小。张鲁逃走,是为保命、拿身价欲得高封赏,张鲁不拿不烧而封府库留给曹操,就是表现之一。急封张鲁,除留兵汉中,可以裹挟张鲁的数万降兵而前,曹操仍能以十万以上兵力之强以向巴、蜀。因此司马懿说:“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刘晔测:“明公……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法正所料:“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
此为曹操一方的“人和”军事态势。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