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穿越梅岭 于 2013-2-18 19:10 编辑
說文解字淺談“過”
要想弄懂一個字的字義,我們必須先弄懂它的音,同一個字,因為讀音的不同它所表達的意思也是不同的,漢字的魅力也在於此。就如題目中的這個“過”,它就是個多音字,既可以讀去聲,也可以讀平聲,怎麼讀,那就要看它具體是怎麼用的。我們先來看看古今各家對於“過”的釋義:
1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并古臥切、戈,去聲。【玉篇】度也、越也。【正韻】超也。又過失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禾切、音戈。【廣韻】經也。又過所也。【正韻】經過之過,平聲。超過、過失,去聲。
2)古代漢語·王力(1985版第二冊419葉)
(一)走過、經過。(二)名詞,過錯。注意:第一義讀平聲(guō)或者去聲(guò)。第二義只讀去聲。
通過 上面解釋,我們可以知道“過”在作“走過”、“經過”用時,是可以平去互讀的。如《論語·微子》: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在這個意義上又可以引申為超過、勝過。如《左傳·隱公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以上是古漢語中關於“過”的用法,那麼,“過”在詩裏面又究竟該怎麼讀呢?眾所周知,詩是有詩韻的,從唐宋人直至近代,凡在詩句中有“過”之處,其用法都是遵循了以上釋義的。在《平水韻》中,“過”就分別被歸入了平聲和去聲。
謝傅堂前音樂和,狗兒吹笛膽娘歌。
花園欲盛千場飲,水閣初成百度過。
醉摘櫻桃投小玉,懶梳叢鬢舞曹婆。
再來門館唯相弔,風落秋池紅葉多。
這是唐人元稹的 《追昔遊》,很顯然,“過”在這裡是“經過”“走過”之意,而此詩的韻腳分別是:和、歌、過、婆、多。它們都屬於平聲五歌韻,那麼詩人在這裡是把“過”當平聲讀的,否則就不押韻了,像這樣的例子在古詩中很多。
竹引攜琴入,花邀載酒過。——唐·孟浩然
有客懷鄉坐,無鄰送酒過。——宋·周崧
二叟家居如避世,開門自少俗人過。——宋·黃庭堅
翠輿不見胡塵起,旅雁能隨漢月過。——宋·晁説之
葉帶寒聲風外落,雁隨霜信月中過。——明·於謙
千古興亡蕉下夢,百年哀樂隙中過。——淸·劉文嘉
從上引詩句看,“過”無疑都是作平聲用的,這樣的例子在古人乃至近現代詩人的作品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果我們把它讀作去聲,非但與詩韻不合,且有很大部份都是“三仄尾”了,雖然古人有時候對“三仄尾”是不怎麼避忌的,但歷朝這麼多詩人都不避忌,就難免說不過去了,由此可以肯定的是,“過”在這種語境中是讀平聲的,我們在讀古詩的時候,所遇到的“過”大都是讀平聲的,而詩人們也無一例外的是將之當平聲(經過)來用的,這點,從他們所押韻中完全可以看到。
我曾經寫過一首《七絕·進臘月有感》“蓬門不見故人過,春信來時歸去麽?夜夜夜長難入夢,年年年近問云何?”其中的“過”就曾經引起個別詩友的關於平仄的爭論,很顯然,詩中的“過”在這裡一如《康熙字典》和王力所釋,是“經過”的意思,可以讀做平聲的,爲什麽還會引起爭論呢?關鍵是對於字義的訓詁。如果有人硬要說古人能用,你不能用,那就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