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浅议如何解读《论语》
查看: 3855|回复: 16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议如何解读《论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11-12 09: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传统解读《论语》途径有两种,一是汉儒式训诂派,追索词义,脚踏实地,但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一是宋儒式体悟派,自悟为上,屡有发见,但容易脱离文本自说自话。《周裁论语》吸收两派之长,又特别提出人性解读法。

  人性是一切社科的基石,脱离了人性无疑空中楼阁。正因如此,弟子“问智”,孔子答以“知人”——明了人性。继而举例说,举用正直之人压制邪枉之人,能够使得邪枉之人主动转向正直。现代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实质就是重视人性而利导。孔子早就知悉其中,所以又教导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君子开导用道义,对庸人开导用利益。端的透彻人性!

  历史几千年,什么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人性。可以说,人性是唯一可以直抵古人内心的通道,紧紧抓住这条通道,就有可能穿越孔子时代。

  人性之外,再确立五大依据:史实,训诂,常理,文本,语境。

  史实是解读基础,必须符合。训诂是解读必备,更不必说。常理,包括生活常理和政治常理。如孔子批评管仲,“官事不摄,焉得俭”,传统解为不搞官员兼职,不知节俭。但是,为政讲究各司其职,如果为了节俭而大搞一人多职,必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如此岂非本末倒置?可见违背常理。

  文本,讲究前后一致性。如在述而篇中,先是孔子“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多有生活气息,接着哀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完全的消极悲观,紧接着又是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完全的积极向上。这样忽而天上,忽而地下,转身又天上,岂不莫名其妙?

  语境,只有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才能体会到哪种解释最为合情合理。

  其中紧要的是定位孔子。圣化孔子是传统解读常态,但事实上,孔子既有天下情怀,也有现实思考。他周游列国十四年,有如现代职业经理人寻找老板,推销自己治国理念,所以孔子之心其实是江湖,既有日丽,也有风雨。身为解读者,既不能钱穆般的仰视圣化,也不能杨伯峻般的不动声色,更不能李零般的俯视调侃,而应视孔子有如忘年交,促膝共剪西窗烛。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4-11-12 09:08 |只看该作者
眼看拍临窗大军分沓而至,可惜都拍不到点子上,感觉有必要义务指导一下各位

判断《周裁论语》解读的如何,很简单,就从六个角度去审核

1,是不是合乎人性
2,是不是合乎史实
3,是不是合乎训诂
4,是不是合乎常理
5,是不是合乎文本
6,是不是合乎语境

只要其中一条不符合,就可判断其解读有问题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11-12 09:17 |只看该作者
关于符合常理。前面说了,如孔子批评管仲,其中一条“官事不摄,焉得俭”,传统解为管仲不搞官员兼职,不知节俭。此解看起来很道德,但违背政治常识。众所周知,为政讲究“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如果为了节俭而大搞兼职,那么一人多职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如此,岂非本末倒置?还有里仁篇“能以礼让为国乎”,传统解读为“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也很莫名其妙。从国家层面来说,可以说以礼治国,可以说以礼让治国吗?礼让谁?是准备大权旁落,还是准备找人代过?不得不说,传统解读太过于注重道德,以致于不顾常识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11-12 09:18 |只看该作者
关于符合史实。如“鲁人为长府”章,前人解读为鲁人计划要改建长府,涉及高层争斗,孔门师徒认为不该。但根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出逃那年孔子只有35岁,闵子骞20岁,都未曾涉及政治,说他们大肆议论高层争斗,可能性几何?何况当时鲁国大乱,孔子他们早已避难齐国,何来的知晓?可知传统解读的不妥。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11-12 09:18 |只看该作者
关于训诂,我的原则是先求本字本义,再追文字演变,最后引申及通假。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11-12 09:20 |只看该作者
综上人性、常理、史实、文本和训诂各种妥帖之后,仍然未必正解,还可能有各种合适的解读选择,此时就得置身其中语境,化身为其中不同人物,将心比心地感受其中对话氛围及其各自心境,体悟哪种解读最为合情合理。比如子贡问孔子,“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朱熹解读说,“子贡以孔子有道不仕,故设此二端以问也。”但我以为,古代弟子都是深信老师高明的,何况子贡之于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哪会疑心而探测孔子何去何从?应是还未出仕的子贡迷茫,向孔子请教自己应该何去何从,才是合情合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11-12 09:25 |只看该作者
对了,根据版友们的拍临窗的表现来看,经常缺乏逻辑,还得加上一条:是否符合逻辑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11-12 09:32 |只看该作者
对了,联系醉笑的“三人行”,还得再加一条:是不是符合文法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11-12 09:33 |只看该作者
合起来八条判断标准:

1,是不是合乎人性
2,是不是合乎史实
3,是不是合乎训诂
4,是不是合乎常理
5,是不是合乎文本
6,是不是合乎语境
7,是不是合乎逻辑
8,是不是合乎文法

只要其中一条不符合,就可判断其解读有问题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11-12 09:41 |只看该作者
老剑昨天洋洋洒洒上千言,但可惜犯了汉儒的错,违背了常理。我就不做解释了,且请南怀瑾来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文借用字,就是 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 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 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 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11-12 09:4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一人包围一个连的节奏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11-12 09:44 |只看该作者
老剑之文,除了违背常理,并且还不合语境。试想:这个开篇是讲学道的,突然加进来讲朋友来了如何如何,符合语境么?如果三句话三个指向,三个完全不同的意思,在我们温州话叫作文“寸寸断”。作为经典论语,会如此低级错误么?当然,也不怪老剑,老剑只是拾人牙慧。如果非要怪,就怪老剑之类的迷信权威。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11-12 09:4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4-11-12 09:52 编辑

只有从三句话中找出中心思想,三句话连贯得起来,才有可能得其真意。我的解读未必正确,但已经符合了这个要求。至于更进一步,期待有识之士指教。

【解读全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凡书,一般都有序言,序言的主要作用是说明本书的旨趣所在。论语有没有?有,就是这第一篇第一章。尤其是第一句,“学而时习之”。

入屋先入门,读书先读序。钱穆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论语新解》),胡适说“孔子的学只是读书”(《中国哲学史大纲》),都是未达真意。关键在于参透宾语这个“之”的所指。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显然,“知之”指知道,“学之”指学道。没错,孔子不是私塾先生,而是人生导师——跟着艺人学艺,跟着武人学武,跟着人生导师自然是学道,正如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更如后人总结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显然,“学而时习之”是“学之而时习之”的蒙后省略。学之即学道,习之即践道。时,不是钱穆沿袭朱熹所理解的时时,而是适时——读书复习可以时时进行,践道不可能时时进行,只有合适时机了才可以。至于“不亦悦乎”的心情,不是传统理解的针对学道和践道——现实证明学道与践道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属于苦差事——而是针对践道过程中的所得,比如所学之道在践道中得到印证,或在践道中产生了新的心得,这种收获才是大多数用心之人“痛并快乐着”的根源所在,所以才有了“不亦悦乎”的反问。

但是学了道未必就有机会践道,于是阐述学道之后的两种情形。

首先“有朋自远方来”。有,表示不定指,相当于“如果有”。朋,传统解为朋友,貌似正解,但问题是论语全书连用“朋友”八处,为何在这里单用“朋”字?其实,同情曰友,同道曰朋,孔子在这里单用“朋”字,当是为了刻意突出同道之意,比如朋党,重点在志同道合上。李零别出心裁解为同门同学,更扯了——既然同门同学,自然朝夕相处,何来的特意强调“自远方来”?这个强调,不外是说有一位同道之人,即使未曾谋面,但是听说了你这位学道之人的造诣,于是不惜远道而慕名而来,然后主宾坐而论道。此情此景,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孔子自然要笑问,“不亦乐乎?”

那么如果你苦心学道而名不显,堙没乡间了呢?孔子教导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不是传统理解的被人知道,而是知遇、赏识之义,如“君知则仕,不知则已”(《管子·四称》)。古人晋升通道狭窄,学道初心大都是为了出仕,想出仕就得有人赏识而聘用。人不知,当指没人赏识——这是相对于前文有同道慕名远来一起论道的情形。此时能够“不愠”——心无怨天尤人,“不亦君子乎”——不也是成就了君子精神吗?

综上所见,论语开篇三句,犹如孔子校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动员令,直奔主题:“学道并且适时践道,一旦得到印证或者产生新心得,不也是让人心生喜悦吗?如果有同道之人从远方来,坐而论道,不也是让人快乐吗?即使没人赏识自己所学,也不怨天尤人,不也正是成就君子精神吗?”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11-12 09:50 |只看该作者
飞梅弄晚 发表于 2024-11-12 09:41
一人包围一个连的节奏

没办法,实力在这里摆着,来一个灭一个,来两个灭一双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11-12 09:5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12 09:50
没办法,实力在这里摆着,来一个灭一个,来两个灭一双

这傲娇的样子,让人不禁莞尔。

我去艾特老剑

@老剑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11-12 10:07 |只看该作者
远烟砖文说:《论语·泰伯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文武周公是孔子推崇的圣人,而这里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如果傲慢小气,其它就不足看了。

拾人牙慧跟老剑一样,不符合常理跟老剑一样,不一样的是还不如老剑懂得训诂。

吝,朱熹注“吝啬”,远烟拿来化成现代语“小气”。但问题是,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位高权重。对于国家领导人来说,铺张浪费是常态,如果小气,未必是坏事啊,或许正是孔子赞同的节俭精神啊。按照远烟的解读,“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如果傲慢小气,其它就不足看了。”周公节俭小气反而不对了。可能吗?

再说了,孔子又不是你远烟这样的俗人,他去评论一个领导人,自然会从他的政治品格上去评论。怎么可能说这些生活细节和性格问题?远烟这个解读,不仅亵渎了周公,更是拉低了孔子的格局。远烟,按你的口头禅说说,你该打不该打?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4-11-12 10:0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绝对不主流 于 2024-11-12 10:13 编辑

老剑:秃驴欲与贫道抢国学师太!
临窗:要文斗不要武斗,先说好,不带露肚皮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11-12 10:13 |只看该作者
我突然就感觉到了色妞的感觉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4-11-12 10:13 |只看该作者
远烟拍临窗,引用三处论语,至少错解了二处

远烟说:《论语.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表明了孔子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的态度。

远烟这个解读同样拾人牙慧,还是朱熹的牙慧。朱熹注“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说孔子只传述而不创作。这已成古今共识,如梁启超《孔子》说,“孔子自己说述而不作,我们自然不应该说他有著作。”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也说,“孔子自己说述而不作的,所以《诗》《书》《礼》《乐》都是他删定的,不是自己著作的。”但是,司马迁写作《孔子世家》,说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不是有所著作么?可见传统解读并不符合孔子史实。远烟,你除非咬定司马迁造谣,否则,你能推翻孔子没有为易经作序等的创作史实吗?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4-11-12 10:18 |只看该作者
孔子教导我们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醉笑、远烟、麻子、老剑,等等等等,我可以原谅你们不懂装懂,但不太明白你们不懂装懂得还那么理直气壮。是因为人多势众吗?我们伟大领袖色妞同志已经高瞻远瞩地指出:临窗一个人能包围你们一个连。

来吧,单挑或群架,你们随便挑。在论语这块,你们只会丢盔卸甲,别怪我谓之不预也!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4-11-12 10: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烟空沫 于 2024-11-12 10:42 编辑

怎么说呢,如果我有私人飞机的话,现在就想怀揣一根木棍飞到你所在地,照着后背抡圆了给你一棍子(放心绝对打疼而不打死那种)

别的先不说,你寄几定了个临八条,然后让别人对照你的私法去检验你的说法,我就呵呵了。

现在没空,等空了再来反驳你。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4-11-12 10:2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12 10:07
远烟砖文说:《论语·泰伯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文武周公是孔子推崇的 ...

千万不要忘记,孔子主张中庸之道,just do it,中庸才是美德,骄奢淫逸固然不行,吝啬小气也不够看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4-11-12 10:27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12 10:07
远烟砖文说:《论语·泰伯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文武周公是孔子推崇的 ...

智商真是太感人了。
这句话是说周公小气吗?是说一个人如有周公那样的才华,傲慢而吝啬(既然你喜欢吝啬就换成吝啬)的话,其余不足观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4-11-12 10:31 |只看该作者
寒假 发表于 2024-11-12 10:13
我突然就感觉到了色妞的感觉

哈哈哈,你要笑死我呀,人家这是高大上的“国学”,是“曲高和寡”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4-11-12 10:32 |只看该作者
我上面说,远烟引用三处论语错了二处,是尊重远烟的说法。如果按我的看法,三处皆错。因为第三处是远烟说我解读错了,我不能自辩而自证清白。这样吧,我复制远烟的说法,同时复制我的解读,让版友诸君评判吧:

远烟说:临童靴又对孔子一生年谱做出了这样的解读:孔子自述立志历程,借用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句,无疑是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道,三十岁时立志于立足,四十岁时立志于不犯糊涂,五十岁时立志于明了自然法则,六十岁时立志于做到宠辱不惊,七十岁时立志于随心所欲又不逾规矩。合着夫子这一生不是在立志就是在立志的途中。这种为了突出创新一味标新立异的做法恰恰和孔子推崇的治学精神是相悖的。

【临窗解读】集语编撰至此,本已说透遵道为政乃正道,但编撰者意犹未尽,为了进一步强调遵道而行,又引入一段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顾宪成《四书讲义》说是孔子“一生年谱”,程树德《论语集释》说是孔子“一生学历”,李零说“这等于孔子的简历”,全部以虚当实了。注意,孔子言及岁数时全部取整,请问,谁的履历能如此步步凑整?再看内容,如果换个人说自己“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大家是否认为他大言不惭?难道孔子圣人了,就可以如此大言不惭了?当然不是。其实,这是连续省略句,后面全部承前省略了首句的志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志于]立,四十而[志于]不惑,五十而知[志于]天命,六十而[志于]耳顺,七十而[志于]从心所欲不逾矩。”正因为立志,所以言及岁数时取整,相当于我们人生规划,以五年或十年为期,一个年龄段接一个年龄段地推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朱熹注“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古代只有小学和大学),显然将“志于学”等同于“入大学”了。但联系子张篇的一个对话:卫公孙朝问子贡,孔子跟谁学的?子贡反问,“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由此推测,或许孔子没上过大学,志于学应是志于学道。

“三十而[志于]立”。前人解“立”为自立,但自立未必跟年龄关联,如孤儿大多数很早自立,而无能者往往一辈子难以自立。也有人解为成家立业,更不合孔子19岁已婚的史实。至于传统联系“不知礼,无以立”,认为知礼而立,但是,知礼只是立的必要条件,不是立的本身。我以为当指立志于立足社会。孔子三十多岁开始办学收徒,从“志于学”转入办学教育,这可做他“三十而志于立”的标志性事件。不久,鲁国权臣孟僖子嘱其二子向孔子学礼,可见孔子在社会上打响了自己名号,立足社会初见成效。

“四十而[志于]不惑”。朱熹解“不惑”为“皆无所疑”,今人译文“不再有疑惑”,未达。世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无论多大年纪,对于有些事物看不明白而有疑惑,不是很正常吗?这里之不惑,当指犯糊涂。试想,四十岁乃人到中年,经历人生一大半了,还会犯糊涂,那就不应该了。回想孔子从齐国受挫归鲁的那几年,或许迷茫正如《西游记》片头曲所唱,“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但当窃取鲁国朝政的阳虎诚邀他出仕时,他虽然碍于礼节表面上答应,但实际不从,不犯糊涂。

“五十而[志于]知天命”。天命,传统一般理解为天定命运,如李零解读说,“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命中注定该干点什么。”如此消极的天命观,绝非孔子本意。《说文解字》注“命者,天之令也”,甚是。所谓天命,古指上天意志,今谓自然法则。人到五十,也算是历尽了风雨,如果依然不知上天有意志,不知自然有法则,冲动莽撞如少年,前半辈子算白活了。更重要的是,时人一般寿短,五十岁了还看不淡生死,就该忐忑后半生了。

“六十而[志于]耳顺”。杨伯峻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李零也说“比较费解”。有个成语叫喜闻乐见,闻喜则耳顺,乐见则眼顺。无论眼顺还是耳顺,归根结底是因为心顺。眼顺不顺取决于所见现象,耳顺不顺取决于所闻言论。如果耳闻对己褒贬而耳顺心顺,意味着宠辱不惊,因此,孔子说耳顺的真意是宠辱不惊。当孔子师徒在郑国失散,有人笑孔子“累累如丧家之犬”,孔子听说之后,点头称是欣欣然,正是宠辱不惊之境界。当时孔子正是六十多岁,人活到这个年纪已经活赚了,如果还看不淡是非而起波澜,那是越活越回去了。

“七十而[志于]从心所欲不逾矩”。传统两种解读。一解“从”为随从,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一解“从”通“纵”(放纵),纵心所欲而不逾规矩。我以为俩解都通达,但结合一起或许更好:即使纵心所欲也不逾规则,即使不逾规则也能随心所欲。人生七十古来稀,若能如此,但已臻化境。

综上,孔子自述立志历程,借用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句,无疑是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道,三十岁时立志于立足,四十岁时立志于不犯糊涂,五十岁时立志于明了自然法则,六十岁时立志于做到宠辱不惊,七十岁时立志于随心所欲又不逾规矩。

如此根据每个年龄段的特性,不断立志推进,正是遵道而行也!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4-11-12 10:34 |只看该作者

铛铛铛,上课啦!!!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4-11-12 10:38 |只看该作者
远烟空沫 发表于 2024-11-12 10:27
智商真是太感人了。
这句话是说周公小气吗?是说一个人如有周公那样的才华,傲慢而吝啬(既然你喜欢吝啬 ...

你是真的不懂常识和逻辑。即使是“如果”,也要根据对象具体情况去“如果”。
须知,周公这个地位的人,“如果傲慢”的比方,肯定指向正确。“如果小气”的比方,就是废话啊,因为他大气或小气,根本无关他的领导。大气或小气,是私人品格。政治人物,要讲政治品格。懂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4-11-12 10:38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12 10:13
远烟拍临窗,引用三处论语,至少错解了二处

远烟说:《论语.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 ...

同样的智商感人,也暴露了你其实不懂原始儒家,“述而不作”,没说不述,关键是怎样述的问题,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行圣人心法。儒家本来就是这样的传承,后来变味了,出现了俗儒,以至于有帝王官员打着儒家旗号,行的却不是儒家事。
至于你,现在看,就是个野狐禅。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4-11-12 10:39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4-11-12 10:34
铛铛铛,上课啦!!!

嗯嗯,知音课代表你先看着,我去校长室开个会先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4-11-12 10:4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远烟空沫 发表于 2024-11-12 10:21
怎么说呢,如果我有私人飞机的话,现在就想怀揣一根木棍飞到你所在地,照着后背抡圆了给你一棍子(放心绝对 ...

意念抡棍,飞的就算了,效果一样。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