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相是什么,这其实是个重要的问题。
我现在发现很多词语,都是有它真实的根源的,但每一个根源,却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好比“石头”的英文表达是“stone”。它们有共同的根源。
“stone”的根源是一个直观的外在的东西,人很容易把握,而“着相”的根源是一个“体验”,它的根源是内在的非直观的,甚至对很多人来说,是否领悟它的根源,并不必要,也不重要。
而这个,需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一个“领悟”。
我是从“烦恼”或者“焦虑”这个结果上,去探索了它的成因,触摸到“着相”这个根源的。为什么会焦虑,内心经过了三个程序,先是“着相”了,然后对这个“心相”回报了一个"其他角度的价值需求",立马就会得到一个焦虑的结果。为什么焦虑?因为内心的需求还停留在内心,现实反映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而内心却不愿意去等待。所以,一定会产生焦虑。
于是我就想,我为什么会“着相”,它究竟是什么?其实它并不复杂,就是外部的“境况”,对你的内心产生了某种能量上的驱动,你就算是“着相”了。这个一定能感受到的是能量的驱动。也就是六祖说的“心动”了。
小孩不好好吃饭,父母马上会被驱动,小孩不好好读书,父母马上就会被驱动,被人骂一句,马上被驱动,你是知道有那些能量会上头上心的。这都是明确的体验,不是虚构的。“著境”“着相”,就是能量被外境的驱动。
人被驱动之后,自然会想得到一个释放和应答。我们大多数的释放,是将这种能量向外释放的——人会骂人、哭泣、劝导、救助等等动作。
也有一种,在没有相应环境的时候,内心自然勾起的驱动,同时也需要自己内心进行应答,只是在内心循环,没有真正的释放,这种负能量的内循环必然让人产生焦虑。子曰对巴以战争的焦虑,就是这种。巴以冲突促动了子曰的能量,但应答子曰的只是人类的价值虚无的回答。问题是不会得到解决的。他只能焦虑下去。
摸清楚这个路数,解决这种焦虑,就在源头上去处理它——不要着相。听六祖的话:不是风动,不是蟠动,是仁者心动。那么,忍住不要心动。
扩而散之,能除一切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