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4-10-9 10:42 编辑
宋义(随笔)
前段时间读汉史,忽然对宋义产生了兴趣,原因是,很多人只知道在巨鹿之战前夕,诸侯统帅宋义怯敌惧战,被项羽杀死,接着项羽破釜沉舟,取得了巨鹿之战的伟大胜利。宋义在这一胜利的光环下,成了小丑的代名词。愚蠢的人们,连追问一下宋义这之前的历史的想法都没有,就简单轻率的给这样一个人下了定义。我向来不愿随大流,于是开始考证宋义的历史。
非常遗憾,中国的史书,有个通病,常常以成功者的视角书写历史,像宋义这样的失败者,只配做英雄的垫脚石,所以记载几近于无。所幸我考证发现,宋义可能是怀王的老师,且在项梁定陶之战中有过出色的表现,正确分析预测了当时秦楚两军的态势和战役后期的走向。这是一个不被很多人重视的发现。从这一点,我结合史书其他记载,基本可以还原宋义这个人物的全貌。
项氏叔侄成功组建起反秦军队时,按照他们的初衷,本打算自立为王。这一点,从《史记-项羽本纪》里项氏叔侄的对话“彼可取而代也。”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起兵的初衷。这时候,范增给了项梁及时的建议,立故楚国后裔“心”为王,理由是可以收拢故楚人心。范增这一建议的战略色彩非常浓厚,其出发点也符合战争中团结大多数的原则。但是,这个建议留下的后遗症:以“心”为核心的“心”派势力的形成,不符合项氏终极目标。故这一建议本身,只是项氏利益最大化的一个手段。建议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智力高手驾驭。宋义就是在这一建议下脱颖而出的,以先祖在故楚多次出任令尹的资本,贵为帝师。“心”派和项氏利益派之间的斗争,也由此展开。
我们可以合理认为,定陶前线的宋义,其角色参军,在项梁眼里,那就是个参谋。而“心”派认为,宋义是参谋长,且带有监军色彩,代君行权。事实是,项氏的强大,让宋义连个参谋都当不成。《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他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
范增是高智之士,且是项氏集团的智囊,他才是事实上的参谋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对于当时定陶之战的态势,应该有相对高明的认识。事实是,他为了打击“心”派势力,没有和宋义一起向项梁提出正确的建议。如果要分析这里面的深层原因,那只能说明范增的智慧还是有缺陷的,根本对矛盾的主次分析不清。作为战略大师,这一点是致命的,从后来范增斗智败于张良,和项羽斗气辞职看,他不算可以驾驭全局的高智人士。
定陶之战,在楚国,对项氏势力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战后军权的转移看出端倪。《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军新的大将军是宋义,沛公成了一个方面军的统帅。这时候的宋义,作为“心”派势力核心人物的地位得到确认。沛公在这之前,在楚军,只是一个一般人物,他的异军突起,应该得力于“心”派智囊宋义的垂青,这一点,在宋义死后,怀王加以确认,使他成为宋义后制衡项羽的唯一人选。事实证明,宋义还是有识人之能的。
巨鹿之战,项羽是成功者,但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宋义的战略谋划:让章邯和赵军两败俱伤,然后打击章邯残部。历史不可能假设,但这并不是说,历史的点不能有其他的选择。
宋义是高明的,他正确分析了定陶之战敌我双方的态势和战役走向;他看到了沛公这个潜力股;他在定陶之战后,成功削弱了项氏势力。那么,宋义的死,又说明了什么哩?
我的分析,宋义对项羽这个人的认识,还是基本正确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宋义在死的前夜发布的一条军令:"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犟不可使者,……"这条军令的指向就是项羽。从军令看结合这可以从项羽之后的发展看,项羽嗜杀少谋。但宋义高估了自己对军队的掌控能力,低估了项氏势力在军队中的根深蒂固。位高之危,非高智者不能察。聪明的人,不会因为地位的变化,低估对手的能力。宋义因为地位的变化,低估项氏在军中的影响,这是他所饭的致命错误。细心点,其实从怀王的诏书中,就可看出项氏力量依然巨大: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
位高之危,难道只存在于历史吗?
夫子曰:史者,今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