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情感休闲 抗战军魂 【媒体报道】一条美国军毯 牵出一段黄埔同学情
查看: 312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报道】一条美国军毯 牵出一段黄埔同学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3-7-6 15: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它是我市一老兵的遗物,确认其“身份”时,意外找到和该老兵同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六期学生的合肥老人,《洛阳晚报》《合肥晚报》联手,帮他们续同学缘




董元祥的儿子董金斗向黄镇东老人展示父亲留下来的美国军毯,老人显得很激动



老人对自己的德式军用饭盒格外珍爱

□记者 程奇 通讯员 刘志恒 文/图
    核心提示

    谁能想到一条美国军毯、一个德式饭盒,竟然跨越74年时间,见证了黄埔军校同期同学的真挚情谊?
    6月30日,以军毯、饭盒为媒,《洛阳晚报》与《合肥晚报》跨地域合作,促成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六期洛阳籍已故老兵董元祥之子赶赴合肥,拜会父亲的同学、合肥籍老兵黄镇东,再续黄埔同窗缘。
    1 一条军毯、一个饭盒,见证抗日峥嵘岁月
    6月30日上午,合肥市蜀山区南岗镇梁墩村,因病卧床两年多的98岁老人黄镇东硬要从床上坐起来。小儿子黄先奎怕老人身体受不了,让他躺着说话。
    “躺着,哪里像个军人?”老人一摆手,用毋庸置疑的口气说。
    老人之所以一定要坐起来,是因为要见他在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六期的同学董元祥的儿子董金斗。接待千里迢迢赶来的故人之子,老人自然非常重视。
    董金斗带来了父亲董元祥老人用过的一条军毯,军毯长2.08米、宽1.65米,墨绿色,纯毛制成。由于年代久远,毯子多处地方破损。黄镇东戴上老花镜,慢慢抚摸着军毯,老泪横流:“这条军毯,是那个时候(抗战时)用的东西哟,不是每个士兵都有,只有出国作战的士兵才会配发。”
    老人说得没错。董元祥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在驻印军暂编汽车第一团3营7连当军官。董金斗说,父亲生前曾说,当时驻印军的官兵,配发的都是标准的美式装备,每个汽车兵不但配备了卡宾枪、手雷、钢盔、作训服等常规装备,还配发美国军毯、蚊帐、雨靴、水壶、饭包。饭包内,装有牛肉罐头、蔬菜罐头、面包,每人每天还配发香烟和咖啡。这些装备,即使在今天来看,也非常现代化。由于年代久远,董元祥身边只留下这条军毯。“这种军毯轻薄保暖,在战场上是好东西!”董元祥生前曾经念叨。
    “孩子,你看看我的饭盒,这是我保留了70多年的好东西。”老人从床边桌子上拿过一个饭盒递给我们。
    这是个铝制饭盒,和常见的饭盒区别不大,但使用时间过长,颜色变得灰暗,不少地方长了黑斑。饭盒上,刻着“上海 林笙第一厂造 民国二十五年(注:公元1936年)”的字样。这个德式军用饭盒,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配发的。带着这个军用饭盒,老人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合肥大蜀山保卫战等,还曾在淞沪会战中荣立战功。“这个饭盒不是纯铝的,用火烧不化。”看着饭盒,老人的眼神中透着亲切。
    2 高唱黄埔军校校歌,98岁老人追忆往昔
    董金斗拿出父亲的“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证”,让黄镇东老人过目。
    打开会员证的扉页,映入眼帘的是“亲爱精诚”四个大字。黄镇东老人双手颤抖,激动地说:“亲爱精诚,这是我们的‘黄埔精神’呀!”
    老人一时忘情,突然高声唱起黄埔军校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尽管已经98岁高龄,老人的歌声仍然激越。
    “把我的会员证拿来。”老人吩咐儿子拿来了自己的“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证”。
    对比两个会员证,大家发现,董元祥、黄镇东两位老人都是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六期毕业生,于1939年入校。该分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郊区终南山下的王曲镇,分校主任是抗战名将胡宗南。虽然是同校同期学生,两人却略有区别:董元祥隶属第三军官训练班,黄镇东则隶属13总队步科。
    “老人家,你认识我父亲吗?”董金斗问。“我有个黄埔同学叫陈元祥,他家离我家只有30里。”黄镇东说。
    董金斗心头一凉,他千里迢迢赶到合肥,就是想了解父亲当年的历史。
    黄镇东戴上老花镜,对着董元祥的遗像看了半天,肯定地说:“我见过这个人,但接触不多。”
    董金斗说,父亲董元祥曾在国立洛阳中学(今洛一高)、国立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读书,在黄埔军校时间很短。他由于英语很好,被军校选中,推荐到美国匹兹堡军事学院深造,参加过中国远征军,在抗日战场上流过血。
    “你父亲是我们黄埔军校的人才啊。”黄镇东说,由于训练严格,黄埔军校人才辈出。直到今天,黄镇东仍然清楚地记得在军校中列队训练时的情景:长官走过时要求学生敬礼,敬礼时,中指指着帽檐,帽子不能戴歪,手掌要和帽檐呈15度角,目光要跟着长官离去的方向移动……
    3 整理父亲遗物时,偶然发现一条远征军军毯
    看到这里,您或许会感到迷惑:两位黄埔军校同期同学,分别70多年,怎么这么巧能凑到一起?
    6月28日,《洛阳日报》刊发一则新闻《我市发现一条远征军军毯》。报道中说,老城区东大街居民董金斗先生,最近在整理父亲董元祥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一条父亲当年使用过的军毯。
    董金斗也不知道父亲这条军毯的来历。为了确认这条军毯的“身份”,洛阳晚报记者特地邀请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馆长吕九卿、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业务部主任王志军等相关学者,对军毯进行鉴定。专家们多方查寻历史文献后,初步确认这条军毯应该是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配发的军需品,目前国内留存的并不多,对研究中国远征军的历史有一定价值。
    洛阳红山石志愿者协会会长李磊(网名“失败的匈奴”)闻讯后,也赶到董金斗家里查看军毯。李磊说,10年来,自己长期探访、资助抗战老兵,见过不少抗战时期的军方用品,还是第一次见到中国远征军使用过的军毯。据他了解,广州也发现过中国远征军军毯。
    李磊陪着董金斗来到中国远征军老兵、91岁的老城居民李松海家里,向他请教。李松海说,这条军毯确实是美国生产的,抗战期间,曾配发给中国远征军驻印度的相关部队使用。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3-7-6 15:14 |只看该作者


洛阳晚报记者请黄镇东老人看淞沪会战相关画册

4 《洛阳晚报》《合肥晚报》联手,帮他们续黄埔同学缘
    查询军毯来历时,董金斗曾在网上查阅资料,意外得知《合肥晚报》曾报道过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六期毕业生黄镇东的事迹。洛阳晚报记者多方努力,找到该文作者——《合肥晚报》首席记者李磊。李磊拿着《洛阳日报》请黄镇东老人鉴定,老人说,这条军毯能保留到现在十分不易,自己辗转多地抗战,除一个在黄埔军校时使用的饭盒保留至今,其他物品均已遗失。
    听说董元祥是自己在黄埔军校的同期同学,黄镇东唏嘘不已。老人年龄大了,很多事情记不清楚。老人的儿媳妇说,老人前几年,曾经提过“董元祥”这个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董元祥对自己在抗战中的从军经历闭口不谈,不要说别人,就连儿女,对于他在抗战中参加过什么战役、获得什么军衔都一无所知。作为儿子,董金斗特别想知道父亲当年的从军经历。
    一条美国军毯、一个德式饭盒,意外地连接起跨越74年的黄埔同学情。洛阳晚报记者和合肥晚报记者商议,由洛阳晚报记者、“失败的匈奴”陪着董金斗,到合肥看望黄镇东老人。《合肥晚报》对此事非常重视,专门派出采访车,由首席记者李磊、马启兵陪同我们去看望老人。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5 臂力惊人,黄镇东曾双手拧断鬼子脖子
    “你们年轻人,要学点儿功夫。”黄镇东老人攥紧拳头,突然高声说。
    黄镇东从小就喜欢练武,在柱子上绑上千层纸,用来练拳,练出了惊人的臂力。
    1937年的淞沪会战,老人是国民革命军18军67师201旅的一名少尉排长,在该旅奇袭月浦的战斗中,黄镇东用双手突然攥住一个日军哨兵的脑袋,硬生生把他的脖子给拧断了。虽然奇袭月浦战斗取得了胜利,但201旅在淞沪会战中伤亡惨重,该旅旅长蔡炳炎将军在陆家宅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因病卧床的黄镇东老人的枕头边放着一把铁锤,床边则放着一把铁榔头。老人的小儿子黄先奎说,这是老人用来防身的“武器”。
    因腿骨摔断,98岁的黄镇东已卧床两年,但老人说话依然铿锵有力,处处透着军人的豪气。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溜进老人独自居住的小屋,九旬老翁一声大吼,吓得小偷撒腿就跑。从那以后,老人的床边便多了一把铁榔头,老人攥着榔头,瞪大双眼说:“谁敢进来,我一榔头一个!”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7-6 15:15 |只看该作者
6 舍命保国,家境富足的他们走上从军路    据董金斗介绍,他的父亲董元祥出生于洛阳“老城八大家”之一的老城董家,祖父董子温,字玉润,民国时期,曾任洛阳瓷器同业商会理事长、洛阳商会会长,家境富足;而黄镇东一家,民国时期也曾是地主,吃穿不愁。
    洛阳晚报记者问黄镇东老人:“当年你们家境都不错,为何一定要从军,走上抗日战场?”
    “日本人说我们是‘东亚病夫’,部队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们就和他们打,拼了命也要和日本人打!”黄镇东的话语中透出那个年代愤而从军、奋起抗战的一代年轻人最真实的想法。
    谈话间,黄镇东由于情绪激动,咳嗽不已,大口大口地喘气。董金斗连忙从自己的背包中,拿出一盒自家制作的洛阳风味梨膏糖,掰下一块,对老人说:“含一片,一会儿就好了。”
    老人端详着梨膏糖,有点迟疑。董金斗对老人的儿子黄先奎说:“这种梨膏糖,是洛阳地方风味小吃,我们家有家传的配方。新中国成立前,每年我们董家祭祖,都要免费给附近老人们发放,我给老人带来一大包呢。你弄点水,化开一块,让老人服下,止咳最灵了。”
    7 一张表格,披露董元祥老人的从军经历
    返回洛阳的路上,董金斗仍然有点郁闷:合肥之行,没有了解到父亲当年的更多情况。
    洛阳晚报记者建议:董元祥老人是个知识分子,又在美国留过学,应该会留下一些文字性的东西。能不能到老人的遗物中再找一找,也许会有发现。
    “找到了,找到父亲的从军经历了!”7月2日上午,董金斗兴奋地给洛阳晚报记者打来电话。
    洛阳晚报记者和网友“失败的匈奴”很快赶到董金斗家里,董金斗拿着一张纸,兴奋地挥舞着。
    原来,董元祥在20世纪90年代就制作了一张表格,记述了自己的经历。
    董金斗回忆说,父亲董元祥生前说,他作为汽车兵,参加过打通滇缅公路的战役。在运送物资时,他左肋被日军流弹击中。
    中国远征军的作战条件非常艰苦。董元祥生前说,作为汽车兵,他长期来往于印度、缅甸之间,那里蚊子很多,一旦被叮了,很容易患疟疾,幸好当年配备了蚊帐;在印缅边界驻扎时,部队常发现哨兵失踪,当时长官以为哨兵开小差了,谁知道稍后一次行军时,在路上看到一条被日军飞机轰炸而死的大蟒,大蟒的肚子已被炸烂,里面有12个远征军士兵的钢盔,原来这些哨兵被大蟒吃了……
    探寻黄埔老兵的抗战历史,我们的心情时时为之振奋,我们不由得想起,告别合肥老兵黄镇东时的情景。
    “你们年轻人,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你们都要争气,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告别时,黄振东老人紧紧攥住洛阳晚报记者的手,一字一句地叮嘱道。
    董元祥的部分从军经历
    ● 1944年6月,董元祥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参加驻印军,先到印度蓝姆伽的美国陆军总部汽车学校当一名汽车兵,当时的负责人是美军的毛士瑞上校。
    ● 1944年9月,董元祥被驻印军选派到美国匹兹堡军事学院辎重科学习,军衔是少尉,当时的校长是纳尔逊上校。
    ● 1945年,董元祥回到印度雷多,成为中国驻印军暂编汽车第一团三营七连上尉。
    ● 1947年,董元祥在洛阳驻军——青年军206师,被师长邱行湘委任为机械化联合作战少校参谋。1949年7月,他在国民党军队后勤部第七补给区车队服役,后随部队起义。
    相关链接
    黄埔军校第七分校
    抗日战争初期,黄埔军校共设立9所分校。第七分校是在西北军官训练班的基础上建立的,于1938年在陕西凤翔正式成立,主任为胡宗南,后迁至西安。第七分校是国民党军事集团中最大的军事院校之一,从15期至21期共培养毕业生2万余人,此外还有军官训练班、军官教育队、政工干部训练班、补训大队等毕业生约1万余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