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首战,袁绍损兵折将八万余人,为自己的轻敌缴纳了昂贵的学费。 曹操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伤两万、亡七千的惨痛代价。 虽然首战获胜,但整个战役的主动权仍然不在曹操这边。 论兵力,曹操不及袁绍的二分之一。以区区二十余万人马决战四十多万大军,智谋超人的曹操同样没有决胜的把握。 论粮草,曹军不及袁绍的十分之一。首战过后,曹军的粮饷勉强只能支撑十日;袁绍财大气粗,竟然准备了足够开销百日的粮草。 粮草紧缺,兵力不足,原本自信的曹操犹豫起来,甚至想到了班师回朝。 曹操是个好面子的领导,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威信。既然不好意思直接命令撤军,那就拐弯抹角地动员留守许昌的荀彧,让他提议退兵,自个顺坡下驴。 荀彧绝对是个优秀的部属,既洞悉曹操的心思,又看准了当时的局势。 这个局势,就是袁绍的外强中干,看似非常强大,实属强弩之末,根本经不起曹操的再一次进攻和冲击。 这一判断,源于荀彧对袁绍集团内部情况的精准掌握和深入分析。 在荀彧看来,袁绍集团之所以不堪一击,在于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 最致命的危险,往往来自内部;而内部防线的自我突破,基本等于自残双脚、自断双翼。 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睿智理性、实事求是的荀彧没有选择去拍曹操的马屁,没有顺着主公的意思建议退兵,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力劝曹操把握战机,一鼓作气打败袁绍。 作为谋士,荀彧的鼓动能力和其洞悉把握时局的能力一样优异,分析利弊,直指要害,三言两语,很快就说服了原本想要退却的曹操。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领导也需要部属的正向激励和正确引导。 于是,曹操欣然接受了荀彧的建议,决定排除万难,乘胜追击,在官渡与袁绍决一死战。 发扬民主,群策群力,曹操确实是个是个善纳群言、善聚人心的好领导。 跟着这样的领导干,部属有一种被尊重、受重视的成就感和归宿感,工作起来就会格外卖命。 这个真与职务和待遇无关,士为知己者死,男人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曹操这边上下同欲、团结一心,袁绍那边却闹起了内讧、小情况小意外不断。 许攸首先挑起内战,挑唆袁绍杀死了同为谋士的田丰。 许田二人的关系有点复杂,既是同事,又是政敌,总在争谁高谁低,谁都瞧不起谁,谁都想干掉谁,有点“一山难容二虎”的味道。 部属之间争斗或争宠,领导大抵没那么在意,有的还将其作为重要和管理方式加以引导,目的是为了更好掌控局面,维护内部的正常运转。 比如,当许攸企图弄死田丰时,如果按照袁绍的本意,关在大牢之中的田丰不但可以出狱,还能受到重用。原因很简单,田丰提前料到了袁绍会兵败官渡,是个有头脑、有见地的能人。 由于吃了败仗,这个时候的袁绍还算清醒,终于知道了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朴素道理。 但是,一心想置田丰于死地的许攸不会放过稍纵即逝的机会,他既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又要借此除掉田丰这个职场竞争对手。 于是,一直主张尽快与曹操对决的许攸费尽心思,硬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让袁绍的自信心再次爆棚,决定与曹操作一个了断。同时,许攸还成功再次激起袁绍对田丰的满腔怒火,决心赐剑让其自刎。 干掉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许攸心情大好,主动带兵外出侦察,还意外截获了曹军粮草紧缺的珍贵情报。 许攸以为自己捡了个金元宝,可以在袁绍那里记一大功,不料田丰刚死,半路又杀出一个与自己争宠的郭图。 郭图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竟然收集到了许攸之子贪污军饷为其父亲修建府邸的证据,并在第一时间报告给袁绍,在背后狠狠捅了许攸一刀。 得知这一消息,袁绍虽然大怒,但仍叮嘱郭图不要张扬,说是战罢曹操再行严肃处理。 此时的袁绍还没完全糊涂,深知军师许攸对自己打败曹操有多重要。 眼看许攸就能逃过一劫,田丰的遗书再掀波澜。 田丰既死,其言也毒。他不仅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许曹二人是发小、系同窗的事实,还毫无证据在猜测许攸终将归降曹操, 活着的时候相互死掐,死了还要拉个垫背的。这就是庸主袁绍的手下们的所作所为。 郭图和田丰的前后夹击,使许攸彻底失去了袁绍的信任和重用。 不仅如此,袁绍还扬言消灭曹操之后再收拾许攸。 就这样,许攸被逼到了背叛袁绍的死胡同里,投奔昔日同窗曹操成了他唯一明智的选择。 杀死田丰,逼走许攸,将相失和,袁绍必败。 袁绍集团的内讧,再次说明了一个集体或团队搞好内部团结的极端重要性。 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这真不是一句空话。 一个单位也好,一个团 体也罢,只要内部关系和谐、彼此珍惜团结,出成绩是一定的,出人才也是一定的。 如果彼此关系紧张,经常闹不团结,相互不理解不支配不配合,除了极少数别有用心者可能一时获得好处,大多数人都会得不偿失。 你补台,我补台,大家一起上台;你拆台,我拆台,大家一起下台。 如此现实,如此简单。
2011年2月12日草于辽宁大连,2020年7月31日晨完善于河北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