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道义工张如如 于 2021-4-25 21:50 编辑
【读书笔记】对老子的“道”的理解
知道义工张如如
1、“道”,在《道德经》里有七十多处。老子的“道”,有着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形而上的,属于玄妙的神力,例如第一章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个层次,指事物的规律性,如第二十四章的“其在道也”。第三个层次,社会发展的准则,例如二十三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2、对老子的“道”,有着不同的解读。有的理解为是形而上的,也有的理解为是形而下的。杨润根先生说:“老子的道的概念,指的是世界的本体,自然的本源,存在的本质”。他连续使用了“本体”、“本源”、“本质”来描述,其实,他的解读只是给“道”披上了三件不同的外衣,并没有触及道的内核。什么叫本体?难道说“道”是一株大树的树干,而宇宙万物只是枝条与叶片么?
3、第一个层次的“道”,是形而上的,是无比玄妙的。这样的玄妙无处不在。地球围着太阳旋转,自己又在快速地自转,速度是如此的均匀,周期是如此的准确,其背后的推手就是“道”。月盈而亏,潮落潮起,春华秋实,都是“道”的作用。猪往前拱,鸡往后刨,这就是“道”。如果变成“鸡往前拱,猪往后刨”,那就是逆“道”而为了。
4、大家熟知的“生物圈二号”以失败而告终。人类苦心经营的所谓“小生态系统”,最终使顶尖的科学家大为沮丧。他们自以为掌握了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其实,人类对生态的认识不过是“只知其一”。对于生态系统,所谓的人类这个“宇宙的精灵”,依然处在一粒“朝菌”或是一只“蟪蛄”的水平上。
5、能把握第二个层次的“道”的人,古往今来皆有之。如谦虚的扁鹊,“顺其天性”的郭橐驼等。园艺大师郭橐驼,他所种植的树木,长的快,寿命长,产果早,结实多。他的学问与智慧在于“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6、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凡是能把握第三个层次的“道”的人,都能使社会发展与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健康幸福。否则,遭遇了无道的昏君,社会的发展将会停滞,乃至于倒退,人民则饱受饥苦与战乱。
7、在《论语》中,“道”出现了近九十处。但是,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不尽相同。孔子的一生,是对“道”不懈追寻的一生。他感慨“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道”是指真理,孔子的这个真理,是要用自己的生命的体验来证实的。孔子又说:“道不同,不与为谋”,这里的“道”又表现为宇宙观与价值观。总之,《论语》里所有的“道”,与老子的“道”不大相同,不存在“道生之”或“道生一”的含义。、
8、天蓝水净,土地松软,这就是道。Pm2.5充斥于空气之中,重金属逍遥于河流、湖波与海洋。化学制品在原生态的土壤里安家落户,都是违“道”的。
9、所谓的“人定胜天”与“战胜自然”,表现的是人类的狂妄。一味地追求高产与速生,是人类的愚昧。如果说,速生林与豆芽菜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那么,25天就出栏的樱桃谷鸭已经把“偃苗助长”,从一个寓言变成了生活中的现实。
10、《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孕育并润泽万物,却与世无争,是最接近于“道”的。草木皆和于“道”。大树下的小草,不会因为自己的矮小而感到卑下,挺拔的大树,也不会因为自己的高大而趾高气扬。而人类,则是一群喜欢竞争乃至于争斗的动物,并常常将这样的争斗发展到极致。
11、积累,聚敛,攫取,表现的是人类对财富的异乎寻常的青睐。而动物则不然。除了田鼠与松鼠,它们会收藏一点食物,以便度过寒冷的冬季之外,其余的动物几乎不会藏有余粮。比如老虎,绝不会贮存几只野猪,以应付可能到来的饥饿。
12、《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士,是指那些悟性高的人。下士,是指那些悟性很差的人,他们不但不相信“道”的存在,而且,一旦听到有人论道,就会予以嘲笑。从老子开始,时至今日,人类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日以继夜地前行。可是,如今的“上士”何在?是日益增多,还是日益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