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没几个人认识,虽然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在一些关注政治学的人中很有名气,但他毕竟只是个学者,没有他的同学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出名。基辛格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而写下《大棋局》的布热津斯基也非常有名,因为《大棋局》对美国战略太重要了,对其他国家研究美国战略来说,也是必要的参考书。
《文明的冲突》用非常谦虚的态度理解了全球文明的关系,他有一个基本的论点:物质经济基础是硬实力,而一个文明的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反映,而软实力辐射出来的显然带着“普世价值”的特质——被自己相信,被异文明相信。
他说一旦某个文明具备更强大的硬实力,那么它的软实力就要反映出来。于是文化自信和他信,都会产生变化。
他问了个问题,并且自己做了回答?你是谁?他这么问,是问文化上你是谁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就会找到文明冲突的根源。
他自己回答说:如果你是一个女心理医生,你和十个非心理医生的人待在一起,你会说自己是个心理医生。如果你和十个男心理医生待在一起,你会说自己只是个女人。
这个巧妙的回答很有趣,人的自我认定和环境有关系。人会倾向于给自己找到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存在标签。
然后,扩大化这个答案,我们自然会了解到,我们更加需要寻找出自己所共同生活的群体,和别的群体之间的不同。
文明的差异就会呈现出来。每个群体里,总会有个别人感到“隔壁饭香”“外国的月亮特别圆”。这种仰望,总是和“硬实力化妆出来的软实力”有关系。
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吹捧中国文明了。因为软实力是硬实力的自然反映。但中国也还有一小部分人,在曾经“船舰利炮”的硬实力前面失去文化自信。这一群人越顽固,其实就越无路可走。这些曾经的假洋知识分子其实现在成了中国最闭塞的小群体。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国真的已经强大起来了。
他们的台词现在仍然是一百年前鲁迅写的句子“救救孩子”。
回复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