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特战经典(更新中)
查看: 1111|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战经典(更新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8-10-21 08: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8-10-24 08:42 编辑

这是我给别人整理的初稿,是从讲座录音整理过来的,这个讲座就是央视7套的《百战经典》。

一、雪山救魔

       在特战奇兵的经典战例中,首选“雪山救魔”。这个故事发生在1943年的9月,以奥托•斯科尔兹内为首的德军特种部队,飞兵营救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3年下半年,德意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节节败退。特别是1943年的7月10月,盟军在西西里岛大规模实施两栖登陆作战,标志着盟军从欧洲南部进攻欧洲本土的作战,正式展开。在这样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意大利国内形势剧变,人心浮动,开始酝酿如何拿下墨索里尼,以便与欧洲盟军方面沟通,结束这场根本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的战争。
       1943年7月24日,意大利法西斯党最高委员会,举行了一次会议,经过长时间的争吵,经过投票,决议应该把墨索里尼拿下。次日,也就是7月25日,墨索里尼在最后一次晋见了意大利国王之后,走出王宫,被早已等候在此的王宫卫队送上了一辆准备好的救护车,直接押往软禁地点。当天晚上,意大利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成立的政府对外公开宣布了这个变化,这无论是对战争的哪一方、对意大利社会各阶层都是震撼的。但这样一个变化,最受触动的,恐怕就是德国法西斯的头子——希特勒。尽管此时的希特勒还不能完全确定,墨索里尼到底身在何处,命运如何,但是对于希特勒来讲,必须找到墨索里尼,并且必须他救出来,这是唯一的选择,也是必须马上做的一件事情,因为如果墨索里尼就这样倒了,就意味着此后的意大利随时可能会倒向盟军方面,退出战争,同时也意味着,整个德意法西斯联盟的崩溃,特别是德国在欧洲两翼战场的土崩瓦解。这对于当时,在东西两线战场,已经频于奔命,兵力已经捉襟见肘的德军来讲,那是不可想象的后果。
       所以希特勒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救出墨索里尼。同时凭借其驻在意大利和希腊的军队,用刺刀扶持墨索里尼重新归位,保证意大利仍然能够留在德意法西斯轴心之内,保证南方战场不至于一馈千里,这就是著名的“雪地救魔”之战的背景。
       既然要营救墨索里尼,头一个问题就是,派谁去?这个营救行动的总指挥,突击队指挥官的选择,显然对于这次行动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最后谁都没想到的,一个只有上尉军衔的斯科尔兹内,被选定为了这次行动的直接指挥官。
       这个斯科尔兹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有哪些过人之处,以至于能够引起纳粹高层,特别是希特勒本人的垂青呢?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当时只有上尉军衔的斯科尔兹内,之所以会被选中,恐怕有这样几条原因:首先,这个人意志坚定,生性好战。大家可能看到过这个斯科尔兹内这个照片,印象会非常深刻,他的脸上有一道很深的刀疤,所谓的“刀疤脸”。这个刀疤什么时候留下的,还真不是从军之前,而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斯科尔兹内是奥地利维也纳人,二战之前,德国吞并了奥地利,纳入了德国的版图,他上大学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善于决斗,曾经先后有十几次,其中有一次脸上被砍了一刀。
       脸上的刀疤,正是他大学时代多次决斗的一个纪念。也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生性好斗,生性好战的人。而且这个人的意志非常坚定,认准了的事情,决不回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意志坚定,生性好战,这是他能够被选择为突击队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二个因素,那就是出生基层,经验丰富。这个斯科尔兹内不像那些刻板出身的军官,不是军官团的成员,而是一个31岁才入伍从军,从士兵、军士少尉、中尉,一直干到1943年的上尉军衔,这样一个从基层一步一步的提拔起来的军官。他具有比较丰富的来自基层的实际作战经验,具有丰富的一线带兵能力和丰富的实战技巧,这也是斯科尔兹内能够被选为突击队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就更重要了,那就是胆大包天,固执任性。斯科尔兹内从军之后,主要任职在党卫军,他所在的第二师是帝国的精英部队,在东线的苏德战场,他参加了长时间的实战。在实战中,他是一个让他的上级指挥官感到非常头疼的基层军官。因为他在作战中经常是不拘一格,经常是别出心裁,胆大包天,肆意妄为,但也正因此,他既是一个刺头,也经常会做出一些别人想不到的,又非常突出的战果。
       这样的性格,胆大妄为又不拘一格,对于特种作战来讲,显然又是优势,而非劣势,毕竟特种作战不需要那些乖孩子。
       除此之外,斯科尔兹内能够被选为这次行动指挥官,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熟悉飞行。斯科尔兹内当兵之前,曾经有过五个月的飞行经验,驾驶单引擎的飞机,他是具有飞行员资格的。二战一爆发,他最开始投效的不是陆军,而是德国空军,在经过了几个月的飞行连训练之后,被劝退了,原因很简单,第一年龄太大,已经30多岁了,作为战斗机飞行员已经超龄。再有一点,他身高一米九二,作为飞行员,个子太大。没能当成飞行员,转身投入了纳粹党卫军的门下,成为一名基层步兵军官,前线的指挥官。他这种有飞行的经历,应该说是可以执行实施空降、空中突袭任务的。这对于执行特种作战任务来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正因为如此,斯科尔兹内因伤从东线战场回到德国之后,刚刚伤愈就被选定为纳粹党卫军组建的第一支特种部队的指挥官,他甚至还担任教官。长期在特种部队任职,担任突击队的指挥官和教官的经历,也为他这一次能够担当这样的重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分量。
       选定了特种部队指挥官,这支特种部队又由什么力量来构成呢?显然这支准备营救墨索里尼的部队,执行核心任务的就是斯科尔兹内任队长的,由希特勒亲自授意组建的德国的第一支特种突击队。有趣的是,德国党卫军组建这第一支特种部队,还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英军特种部队的功劳。当时,英军特种部队这支被叫做(英文),多次对欧洲大陆突袭作战,让德军吃尽了苦头。希特勒充分地认识到,德国也必须有一支类似的特种作战部队,他居然把这支德国特种部队,选择为与英国人一样的命名(英文)。所以这一次去执行营救墨索里尼任务的核心骨干,就是由斯科尔兹内亲手训练出来,并亲自率领的纳粹党卫军特种突击队。
       这支特种突击队的外围支援,也是强大的德国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由斯托登(音)将军指挥的空降兵伞兵部队。以纳粹党卫军斯科尔兹内突击队为核心、为骨干,以斯托登(音)将军的空降兵伞兵部队为支援,组成了去雪山营救墨索里尼的主力。
       作为一名上尉军官,居然被纳粹的一号人物希特勒亲自点名,执行这样的任务,甚至获得了希特勒亲自接见,斯科尔兹内他完全清楚,自己的使命有多大,压力又有多大。
       斯科尔兹内接受了任务之后,他面临最大的难题,或者说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墨索里尼到底被软禁在哪里?斯科尔兹内马上搭乘德国空军的一架飞机飞往罗马,随行的还有一批间谍专家,他们的目的首先是要搞清楚墨索里尼的拘押地点。还有,是死是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侦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斯科尔兹内获得了一个消息,墨索里尼很有可能已经被转移到了距离意大利海岸线不远的一个非常小的岛上——硼扎岛(音)。
       获得了这样的一个信息,经过补充侦查基本上确定这 一情况之后,斯科尔兹内马上制定了一个行动计划,出动军舰海上突击,强行营救被关押在硼扎岛的墨索里尼。但是,没想到这个计划刚刚开始准备,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墨索里尼就被转移了。又经过多日的反复侦查,斯科尔兹内再次掌握到了墨索里尼的行踪。
       墨索里尼这个时候已经由硼扎岛转移到了撒丁岛,又从撒丁岛转移到了撒丁岛以北,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岛——马达莱娜岛(音)。被关押在一个重兵布防的山庄之中。斯科尔兹内对此情况又制定了一个行动计划,使用伞兵部队,空中偷袭,营救墨索里尼。然而,这一次的行动,再次受阻。就在斯科尔兹内率领他的特种突击队,搭乘德国空军的一架运输机,去马达莱娜岛的途中,在地中海的上空被盟军的两架战斗机盯上了。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以后,已经盟军掌握地中海绝对的制空权,所以,斯科尔兹内的飞机一出海,就遭到了盟军飞机的追击。好在这架飞机是超低空飞行,所以在被盟军战斗机击落之后,斯科尔兹内居然大难不死,死里逃生,仅仅是率断了几根肋骨。
       伞兵部队空中遇袭,飞机被击落,行动再次告吹。伤愈后的斯科尔兹内,马上组织第三次突击。他吸取了教训,他重新选择了海上突击的方式,一艘护卫舰、一艘扫雷舰,搭载了他的特种突击队,以所谓友好的访问的形式,停靠马达莱娜岛后突然出击,救出墨索里尼。但是,第一次的情况再次重演,计划还没有来得及的实施,墨索里尼再一次被转移了。
       先是硼扎岛,继而是马达莱娜岛,前后两次行动都归于失败。原因如出一辙,对手转移了墨索里尼。这时的斯科尔兹内就像围着一个圆弧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现在的问题仍然是墨索里尼到底在哪里?
       就在斯科尔兹内为了寻找墨索里尼的踪迹一筹莫展之际,一条偶然被德军破译的意大利军方的电文,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封电文的内容是这样的,大萨索山附近的警卫工作已经部署完毕,署名库里耶(音)。这条看似平常的电文何以引起斯科尔兹内的关注?原因是署名人库里耶,这个人原本就是负责墨索里尼警卫意大利的军官。由这样一个平时负责墨索里尼警卫工作的意大利军官签发的电报,内容所及大萨索山警卫工作已经部署就绪,这说明了什么?一个很自然的逻辑在斯科尔兹内的脑中产生,这是否就是关押墨索里尼的下一个地点?有这样一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根据这份电报透露的信息,斯科尔兹内马上就以大萨索山为目标,展开了全面的侦察和情报搜集工作。甚至为了获取大萨索山上意大利军队的布防情况,他不惜使用绑架的手段,直接绑架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军区的一名司令官。从他的口中,详细了解了大萨索山山上山下意大利军队的布防情况,并最终确定,大萨索山半山腰的坎普(音)将军旅馆,就是目前关押墨索里尼之所。
        在此过程中,斯科尔兹内他亲自乘坐侦查飞机对大萨索山周围的地形,进行了抵近侦查。因为毕竟周围都是意大利军队重兵布防,如果通过地面侦查,根本无法抵近大萨索山,只能采取空中侦查的方式。为此,他亲自做了一架小飞机,围着大萨索山转来转去,特别是针对半山腰处的坎普(音)将军旅馆,仔细寻找可能的突入之门。在抵近大萨索山的过程中,斯科尔兹内发现,这样一个貌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有一条索道通向山下的坎普将军旅馆,背后居然有一个小小的三角地,正是这一块三角地,让斯科尔兹内看到了此次营救行动的致胜之门。
       情报分析是正确的,大萨索山半山腰处的坎普将军旅馆正是墨索里尼的关押之处。他之所以关押在此,意大利方面是经过精心的选择和仔细的布防。这里地势之险,布放之重,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第一话:半山绝壁,地势险要。坎普将军旅馆正处于大萨索山的半山腰,建在一处悬崖之上,崖下是万丈深渊,易守难攻;第二句话:一条索道万夫莫开。坎普将军旅馆通往山下唯一一条通道,就是从山下由下而上架设起来的一条索道。这样一条索道,只要控制住两端,配备一定的火力,任你千军万马,也难以冲上来;第三句话,叫做重兵环伺,随时增援。虽然看守墨索里尼的部队并不多,索道的守卫部队也不多,但是,整个大萨索山正处于意大利军队的重兵布防之中,周围的意大利驻军,有不下一个师的兵力,一旦出现情况,可随时赶来增援。这也就是意大利方面为何几经周转,最终选择大萨索山的坎普将军旅馆作为关押墨索里尼之所的原因。一言以蔽之,这个地方,他们不相信有人能够打的下来,他们不相信有人能够从这把墨索里尼救走。
       面对着如此险要的地形,面对着这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斯科尔兹内提出了一个胆大包天,肆意妄为的营救计划。这个作战计划概括为三个步骤:第一,空降突击,飞兵夺人。既然从无法采取攻势,那就让突击队搭乘滑翔机,利用旅馆后面的三角地实施机降,飞兵天降,冲进去夺人。第二,夺占索道,阻敌增援。也就是派出另一路部队,夺取坎普将军旅馆山下索道,切断山下守军增援的通道。上面有多少人我收拾多少人,下面的人,别想增援上面。第三,从空中来,再从空中走。既然从地面撤离已不可能,那就还从天上走。专门派一架轻型飞机,在三角地着陆,把墨索里尼从空中接出来。飞机太小,不能远飞,就利用最近的马奎拉(音)机场。
       在斯科尔兹内率领特种突击队飞袭大萨索山的同时,另一支伞兵部队,突袭马奎拉机场,夺取这个机场,而后就利用这个机场,把墨索里尼转到一架大飞机上,送出意大利,送到德国。这就是斯科尔兹内提出的作战计划。
       这个计划一经提出,马上就受到他的主要协作方,德国空军方面的坚决反对,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作战计划。斯科尔兹内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个计划不可能不仰仗空军方面的支援。因为,他所动用的协作兵力,包括各种飞机,都要靠德国空军来出动、调配。其实,德国空军的反对意见不无道理。他们认为,突击队要想实施空降突击,无非就是两种方式,要么伞降,要么滑翔机机降。坎普将军旅馆的地势,制约了伞降。旅馆临渊而建,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就背后那么一小块地方,谁有本事准确的把伞兵投在那块小小的三角地上?甚至有人讲,如果投下200名伞兵,恐怕会有190名葬身于深山峡谷之中。 至于机降,以当时德国空军机降作战的主要装备242型滑翔机来讲,这样一狭小的三角地,根本不可能实施机降。高山峡谷,无法伞降;场地狭小,无法机降。你告诉我,你的突击队怎么能从天而降?
       虽然德国空军方面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毕竟这一场作战行动的指挥权,捏在拥有希特勒亲授尚方宝剑的斯科尔兹内手中。德国空军的高级将领们,包括空降兵司令斯特登将军,也只是负责配合作战,只是负责向斯科尔兹内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兵员和装备。所以,除了认为斯科尔兹内是个疯子之外,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斯科尔兹内力排众议,坚持自己既定的作战计划。当然,空军方面所历陈的客观因素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伞降这种方式,对于地处半山绝壁之上的坎普将军旅馆来讲,确实不太适合采用,只剩下滑翔机机降,现有的242型滑翔机机型太大,无法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实施机降,只能调用小一些的滑翔机。在斯科尔兹内的要求下,斯托登特(音)将军,把当时驻在法国南部的十几架230型小型滑翔机,全部紧急调到了意大利,来执行这次空降突袭任务,每架230型滑翔机上可以满载9—11名全副服装的士兵,一共12架230型滑翔机上搭载100多名伞兵突击队员,这就是斯科尔兹内用来夺取坎普将军旅馆的主要兵力。这场作战行动在斯科尔兹内坚决要求下,于1943年9月12日开始。中午13时,几经波折之后,斯科尔兹内突击队搭乘刚刚赶到机场的12架230型滑翔机,由运输机牵引起飞,直扑大萨索山。
       作战行动展开之后,进行的很顺利,以至于完全出乎了斯科尔兹内的预料。原因很简单,首先飞兵天降,对方是目瞪口呆。所谓坎普将军旅馆的意大利守军,虽然有200多人之多,远远超过了斯科尔兹内的突击队员,但是,他们根本不曾想到的,飞兵天降这样一种方式,他们甚至没有想到德国人会来抢人。面对着一架又一架磕磕绊绊勉勉强强降到旅馆后面三角地上的德军滑翔机,以及从滑翔机上冲出来的成群结队的德军特种突击队员,他们除了目瞪口呆,甚至已经来不及进行有效的抵抗和反击。这是原因之一。其二,行动迅速,目标明确,从斯科尔兹内率领的德军突击队,降落在坎普将军旅馆之外的这块三角地上,他一马当先直接冲入旅馆,由于实现掌握了周密的情报,知道墨索里尼住在哪一个房间,他在第一时间,就把墨索里尼抢到并控制在自己手中。人质已经到了德国人手里,那么负责看押墨索里尼的这些意大利守军,再做任何抵抗,应该说都已经是徒劳无功了,何况面对的是精锐的德军特种突击队的偷袭。他们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对手,唯有消极应付了事。
       墨索里尼人是到手了,可怎么离开这个绝地,是斯科尔兹内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难题,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如何到达这里。从附近机场起飞的12架滑翔机,除了起飞时被撞毁在飞机跑道上的两架之外,其它十架顺利的到达了大萨索山的上空。在滑翔机着陆的过程中,包括斯科尔兹内座机在内的四架飞机,最终成功的降在坎普将军旅馆背后的三角地上。另外五架飞机,降在了山下的索道附近,参加了夺取索道的战斗,还有一家飞机在着陆时撞毁。
       这时候斯科尔兹内面对的情况,确实不太妙。原计划是准备一架在附近盘旋的轻型飞机降落在三角地上,把墨索里尼救走,而这架飞机在着陆的过程中,撞坏了,已经无法再次起飞。
       既然天上不行,可以走索道走,此时山上、山下的索道都已经被夺取,下山之路畅通无阻,但是,整个大萨索山处于意大利军队的重兵包围,下山之后,如何走到机场,这中间有多大变数,这是斯科尔兹内不敢走这条路的原因所在。更为糟糕的是第三个问题,没带电台,这真是百密一疏,无法呼叫再调一架飞机来。虽然守卫坎普将军旅馆的意大利守军手中有电台,但在双方交战过程中被摧毁了,斯科尔兹内已经彻底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情急之下,斯科尔兹内又想出了一个歪招,担任接送墨索里尼任务的这架飞机虽然被摔坏,但是天上还有一架侦察机在盘旋,是为了监视整个营救行动的成败,非常小,非常轻,只能容纳一个飞行员。这架飞机成了斯科尔兹内此时唯一的救命稻草,他直接打手势,命令这架飞机磕磕碰碰的降落在三角地上,也受了一些损伤,但不影响起飞。降是降下来了,可实在是太小了,不说要100多名突击队员了,就是斯科尔兹内加上墨索里尼和飞行员,也是这架飞机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承担的负荷。
       斯科尔兹内的决心是,第一,必须走;第二,必须坐这架飞机走;第三,我必须带着墨索里尼跟这架飞机一起走。驾驶员对此非常震惊,如此负荷,就这么一块狭小的空间,这么几步起飞的距离,我怎么可能飞起来?
       斯科尔兹内拔出手枪,顶在飞行员的头上,逼着这个飞行员坐回到座舱之中,同时他跟墨索里尼也强行挤进了这架飞机的座舱。下边的问题就是如何起飞了。斯科尔兹内有他的招数,正常飞不起来,那就弹射起飞。斯科尔兹内命令其他的突击队员全力向后拽住这架飞机,与此同时,让飞行员开始开足马力,飞机的螺旋桨越转越快,储备了越来越大的能量,就在突击队员们拼尽全力也快拽不住这架飞机的时刻,斯科尔兹内下令撒手,所有的突击队员,一起撒手,这架早就憋足了劲的飞机箭一般的冲了出去,迅速地冲天而起。虽然飞机冲出悬崖之后,由于机身太重,一头沉了下去。飞行员使出浑身解数,最终把飞机拉了起来,摇摇晃晃的向着附近的马奎拉机场飞去。
       短短200公里距离,居然飞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但是有惊无险,这架飞机带着斯科尔兹内和墨索里尼终于降落在已经被德军夺占的马奎拉机场上,马上他们换乘另外一架大型轰炸机,片刻不停,直飞德国波利。雪山救魔至此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墨索里尼终于被斯科尔兹内救出来了,此次雪山救魔之战,作为特种作战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也被永远的记入了战史。尽管如此,如何来评价这次胆大包天,惊险万分的营救墨索里尼之战?有两点可以总结:一是,于事无补,无力回天。虽然墨索里尼被救了出来,很快又被德国占领军的刺刀扶持到原来的位置,但历史的结局和趋势是无法改变的,法西斯战争最终惨败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最终,墨索里尼也难逃一死,意大利法西斯也难逃崩溃的命运;二是,如果单纯从军事上来讲,雪山救魔堪称特种作战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特别是在大萨索山这样一个不可能到达的绝地之中,能够把营救目标成功的解救出来。
        营救墨索里尼的大萨索山之战,对于现在特种作战又仍有一定启示。第一,情报侦查是关键。前几次营救墨索里尼的行动屡屡失败,原因就在不是没有掌握情报,而是情报的时效性不够,当你掌握了这个情报,准备好的时候,可能情报已经过时了。所以特种作战对情报侦查的要求,是任何作战行动,所难以比拟,而其中情报的时效性又是一个观点关键。第二,就是出奇制胜。这一次作战之前,惊险万分,但在行动开始之后又如此顺利,原因很简单,就是出奇制胜,对方根本想不到会有这样一种方式去救人,如此才是最大成功的把握。情报侦查是关键,出奇制胜是亮点,这是特种作战后来者们值得深刻思考与借鉴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8-10-21 08: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8-10-23 18:26 编辑

二、象牙海岸行动

       1970点11月21日凌晨20许,搭乘数架直升机的美军特种部队,隐蔽渗透的越南河内附近的山西战俘营,对这个曾经关押数十名美军战俘的战俘营,发起了一次特种突袭作战。虽然,由于战俘被越方提前转移而导致最后无果而终,无功而返,但是这次经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最终得以精确实施的以营救战俘为目的的敌后特种作战,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回味。
       山西战俘营并非是一座专门建造,长期使用的监管场所,而是由一个学校改建的临时战俘看押营地。美军又是如何发现在这所学校之中,居然关押着美军的战俘呢?
       越战期间,有大量的美军飞机被击落,许多美军飞行员被俘,北越方面把这些美军飞行员集中关押在若干个战俘营之内,作为准备跟美方面谈判的筹码。如何营救这些战俘成为当时面临巨大反战压力的历届美国政府,特别是尼克松政府所面临的一个头号难题。以当时双方的敌对状况,军事营救似乎是唯一的手段。
       营救战俘首先就要知道战俘被关押在哪里,那么美军是怎么发现这所有学校改建的战俘营的?还是依赖于美军大量周密细致的空中侦察,并对两个细节的研判,确定了山西战俘营。一个细节是,从空中侦察的照片上发现,在山西这所学校的操场上,一个由晾晒的衣服组成的字母K字。事后证明,就是由被关押的美军战俘利用集中凉晒衣服时,摆出的一个K字母。在地面上很难看出,从空中特别是高空照相侦察,这个K字母却非常清晰。美军通过这个细节初步判定,这所学校很可能就是美军战俘的关押地;还有一个细节,当这所山西学校已经引起美军的高度关注之后,美军就以此为中心,加强了对它周围的空中侦察,又发现 在附近不远处的山上有一块空地,空地上有用木柴摆放的55的数字。美军认定,只能是那些以飞行员为主的战俘才能想出这样的招数,应该是被派到附近的山上去砍柴,称监管的越军不注意,用这些柴火摆出了这样一个在地面上不易察觉,从高空侦察才能发现的55数字,这个数字很可能就是他们想向美军通报在押战俘的实际数字。
       通过对这两个细节的分析,美军基本上确定,这所昔日的学校关押的正是美军的战俘,以及大致人数和身份,毕竟只有飞行员才会想到用这种办法向美军报知存在的。
       其实,当时在河内周边设有许多战俘营并不是秘密,北越方把这些关押着美军战俘的战俘营分别部署在河内的东西南北各方,主要是拿这些战俘做人质,让美军在战略攻袭时投鼠忌器。在河内周围这四个战俘营,美军最终选择了山西战俘营作为营救战俘的首要目标。原因有两个:首先,防御较弱。这座战俘营是由学校改建,不可能临时修建强大的防御工事,攻击难度会大大降低。其它几座战俘营要么是老的监狱改建,要么就是一座坚固的军营,防御力量相对强大。情报显示,唯有山西战俘营最好打,最好救,最容易撤离;其次,地形开阔。山西战俘营周围地势开阔,全是水网稻田地,这样的地形利于直升机投送突击部队。如果是崇山峻岭的复杂地貌,对于直升机空中投送无异于自杀。这样开阔的地势既便于投送突击部队,又便于打击北越的增援部队,美军的空中火力在此开阔地上展开攻势可谓得心应手,必会给越军造成巨大杀伤,达到阻敌增援的战术目的。第三,手背不足且地形有利。学校院内有个操场,便于搭乘突击部队的直升机直接降在院内,在第一时间实施突击,减少战俘受到杀伤的可能性。
       应该说 ,这个操场的存在对美军此次营救计划增加了很大胜算。虽然周围的北越驻军有很多,但都增援不及,也正也为如此,情报显示,越军在这个重兵围驻的战俘营内守军并不多。恰恰是这一点,为惯于机动作战的美军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如前所述,这里是水网稻田地,增援的越军只能沿道路开进。经过计算,周围的所有驻军,即便在高度戒备的情况下,接到警报赶过来救援,正常情况下也需要15分钟时间,而这15分钟对于美军特种突击队来说足够了,而且,通过美军的空中打击,实施火力阻拦,阻敌20分钟是极有可能的,20分钟的时间就更充裕了。据此,美军最终从河内周边四个战俘营中,选择了山西战俘营作为首次突击目标 。
       目标选定,突袭行动随即展开。这个计划在制定时,美军内部的代号叫“饭碗行动”,在最后提交美国总统尼克松审批的时候,尼克松总统把这个代号它改为“象牙海岸行动”,希望它能给美军此后营救战俘的整个行动开一个好头。
       “象牙海岸”计划由于需要深入到北越腹地,北越首都河内的附近地区,承担的风险也是巨大的,所以这个计划的制定也是极具特点:第一,本土出发,多次转机后直插敌后。之所以要从本土出发,是因为担负此次任务的所有突击部队的集结地、训练地,都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本土,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泄密。毕竟与战区远隔万里之遥,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在本土集结,本土训练,完成一切准备任务,然后再从本土突然转场,并且是通过多次转机递送部队,这就减少了泄密的可能。具体计划是,突击队先乘坐C141大型战略运输机从美国本土出发,直飞美国在泰国的吉皮(音)空军基地,而后再从吉皮(音)基地转乘中型C130战术运输机飞赴泰国北部,最靠近北越的那恐怕一(音)军事基地,随后再次转乘直升机深入到越南北部的任务目的地,执行营救任务。整个行动一气呵成,中间不留任何空档。
       第二,空袭助阵,声东击西。这样一次深入敌后的营救战俘行动肯定离不开其它兵力、火力的配合,为了吸引北越防空部队和地面守卫部队的注意力,在地面营救行动开始之前,首先由航空兵火力,包括游弋在南海的航母舰载机、东南亚几个空军基地的岸基航空兵联手组成200多架的大机群,对北越实施大规模空袭,空袭的重点就是河内周边,吸引北越的防空火力和注意力, 为营救山西战俘的行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三,速战速决,快打快撤。毕竟是深入敌后行动,一旦机降下去就处于敌军重兵围困之中,因此行动时间被严格限制在15—20分钟之内,必须结束战斗,必须从空中撤出。
       第四,就是在突袭救援行动的同时,空中支援拦阻援敌。战俘营一旦打响,周边的北越驻军一定会赶来增援,空中必须保持一定的打击力量对来援之敌进行有效的拦阻攻击,迟滞其增援速度及进程。  
       这四个必须严格执行的战术要点,构成了完整的“象牙海岸行动”计划。
       具体的细节,此次突袭营救行动的突击部队一共搭乘4架直升机,一号机是一架HH-3中型直升机,这也是整个突击编队中最小的直升机。它的任务是搭乘突击组直接降落到山西战俘营的院子中,突击队员离机之后直接制服战俘营的守军,并开始搜救战俘。二号机是一架HH-53型重型运输直升机,它的任务是搭乘支援组降落在战俘营之外,以火力、兵力支援院内的突击组,形成内外夹攻,完成消灭守军的任务。需要说明的是,整个地面行动的指挥官,也是这支突击队的队长西蒙斯陆军上校,就坐阵二号机指挥。三号机又是一架HH-53,它同样是降落在院外,分兵两部,一部炸毁院墙,打通营救通道,另一部警戒周围的各条道路,随时阻击可能到达的援敌。四号机,在空中旋停,它的任务是,如果出现意外情况,由它以空中火力进行打击,支援作战。
       除此之外,美军还配置了相当多的支援保障兵力,如:还有两架CH-53型的运输直升机作为预备队,一旦前几架直升机出现意外,马上进行补救。再有,根据整个行动的总指挥马诺尔空军准将的命令,还有相当数量的固定翼作战飞机投入了支援和保障。首先,是有两架KC-130加油机,保障上述直升机从泰国北部的空军基地飞往山西战俘营的途中,为他们提供空中加油;其二,有五架A-1E型的攻击机在山西战俘营上空盘旋,随时攻击可能出现的北越增援部队,阻敌在路上;其三,还有十架F-4鬼怪战斗机,始终在A-1E型的攻击机的上空盘旋,它的任务是阻击北越空军的米格战斗,确保战区上空的制空权。本来原计划到此为止,但是马诺尔准将又单独加上一条,再给我调几架F-105雷公式战斗轰炸机,因为这种飞机具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特别是反辐射的攻击能力,任务就是对付北越的防空导弹阵地,对他们进行压制性的攻击,解除有可能出现的对美军空中力量的威胁。
       再看看这次美军投入的装备,直接作战的直升机四架,备用的两架。两架KT-130加油机,五架A-1E攻击机,十架F-4鬼怪战斗机及数架F-105战斗轰炸机,真可谓是计划周密,装备齐全,大兵压境,志在必得。
       尽管如此,有一个细节还是引发了争议,就是美军用于投放突击队的六架(两架备用)直升机中,五架是HH-53重型运输直升机,只有一号机是中型的HH-3运输直升机。原因是美军掌握了一个情况,山西战俘营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树,所以美军在选用直接降落到院子里的直升机时,必须考虑飞机要尽可能要小,避免螺旋桨扫到大树,导致机毁人亡。 有人提出与其用中性的UH-3型,还不如用更小的UH-1休伊直升机,它的尺寸更小,更适合这个任务。但由于UH-1型秀休伊直升机容载量和承载力不够,最多带八、九名突击队员,同时,因其根本没有空中加油设备,无法进行空中加油,无法保证续航要求,也就无法满足一号机作战任务的需要,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机体较大的HH-3型直升机。
       选择HH-3型直升机作为一号机是美军的无奈之举, 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为此,美军已经做好了这架飞机损毁的准备,甚至事先在这架直升机上安装了定时炸弹,一旦摔在院子里,就启动这个定时炸弹,待突击部队撤出几分钟后自动起爆,炸毁这架飞机。从这个细节看出,美军的整个计划是非常周到、周密的。
       计划有了,下一步就是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首先是调集精兵强将。担任地面作战突击队的指挥官是陆军的西蒙斯上校,他也受命组织这支突击队。他先是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老部队,美国陆军著名的绿色贝雷帽部队上,想从中选拔招募一些骨干精英组成这支突击队。绿色贝雷帽部队可是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的主力,精英中的精英。五十年代初组建,由于所有成员都被允许佩戴绿色贝雷帽,因此得名。
       然而,执行此次山西战俘营的营救战俘的行动,需用兵力有限,也就是少而精的几十人,显然成建制的动用绿色贝雷帽部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指挥官西蒙斯上校,决定走招募选拔的路子,他在军内公示招募条件:有一项特种作战行动,具体时间、地点不讲,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很快有500人报名,他逐一筛选,选出100多人开始训练。经过三个月的实战训练,又从这100多人中选定了56人作为此次行动的突击队员,可以说,最终参战的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西蒙斯上校坐镇二号机指挥全局,一号机、三号机、四号机的机长、指挥员都是他在特种部队的战友,是军衔非常高的军官。负责整个行动总指挥的马诺尔空军准将,专门为这几架直升机在美国空军范围内,选拔了一些中校以上军衔的飞行员,他们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积累了大量的飞行时间,包括具有敌后搜救的飞行经验。由此看,无论是这五、六十人的突击队员,还是驾直升机的飞行员,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精英高手。
       突击队组建完毕,下一步就是集中封闭训练,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所有人员都集中在佛罗里达州的埃格林空军基地,为了达到实战的模拟效果,通过航空侦查照相获取了山西战俘营详尽的地理情况,根据这些照片,专门在埃格林基地按照1/1的比例,建造了一模一样的山西战俘营。在此训练的突击队员如同身临其境,训练所有技战术,以及不同时间段、光线和气候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每个队员都要做到技战术达标,对地形地貌、建筑位置识别了如指掌。这种近似实战的训练非常奏效,但也存在问题,有人指出,埃格林空军基地搭建的1/1比例的山西战俘营,也有被发现的危险, 苏联人的宇宙355型照相侦查卫星每天都会从我们脑袋顶上飞过,他们一旦发现基地这个与此前的地标物如此不同的建筑,肯定会引起关注和分析,若判明这是哪里,我们整个行动不就暴露了,因为,苏联人知道就等于越南人也知道了。这确实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么一个计划周密的特种作战,如果在准备阶段就被人家抄了底,结果可想而知。当然不可能放弃这样一个模拟训练环境,否则后续行动无法展。开保密那就是保胜利,美军想出的办法是,建造一个随时可拆卸、组装的积木式的模拟山西战俘营。当苏联卫星过顶时把它拆分,四散隐蔽起来,白天有四个小时苏联卫星覆盖不了,利用这个时间及夜间,再把“积木”组装起来进行训练。通过这种方式,既达到了训练效果,又避免了被苏联侦查卫星发现。
       对外如此,对正在进行集训的突击队员也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我告诉你要干什么,却不告诉你什么时间到哪去干。告诉你要执行一次特种突击作战去营救战俘,但不告诉你具体的地点,甚至连北越的两个字都不提。直到整个突击队搭乘C-141运输机到达泰国,又换乘C-130运输机飞赴最后一个前进机场之前,只有突击队长西蒙斯上校和两个突击组的组长,再加上掌握全盘的马诺尔空军准将,一共四个人 掌握这次即将展开的突击行动的整个计划。
       就在美军紧锣密鼓地进行战前准备时,有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从美军不间断地对山西战俘营监视发现,山西战俘营的战俘最近可能被转移了,原因就是6、7月间,越国北部连降暴雨,河水暴涨,山西战俘营附近的红河水位涨到距离战俘营的外墙不足14米 。美军发现,此前天天都有大量人员活动的战俘营,院子中突然没有人活动了,战俘有可能被转移。如果真如此,“象牙海岸行动”就将面临被取消的风险。既然在象牙海岸行动开始之前,美军就已经发现山西战俘营的战俘可能被转移了,为什么营救行动最终还是要发起呢?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情报确定曾经转移,但不确定是否返回。美军通过空中侦查发现,曾经有一度确实没有人迹活动的迹象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现院子里又有人活动的迹象,当然没有在出现那些摆出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字母或数字。河水退下去之后确有人又回来了,但回来的人是战俘还是其他人,这一点美军不确定。换言之,只有50%的可能是战俘。在这样一情况下,“象牙海岸行动”是否还要继续执行,这个板恐怕只有美国总统尼克松才能拍。
       最后尼克松拍板,继续干。对于他来讲,这场行动成功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打与不打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尼克松政府之前,越战已经进行了将近10年之久,美国国内弥漫着强烈的反战情绪。那些被俘美军官兵的家属,每天都在向政府施加巨大的压力,反战!停战!把战俘给我们送回来!此刻,尼克松政府急需这样一次行动营救战俘的行动,对内对外都有一个交待。“象牙海岸行动”在并不确定战俘营中有无战俘的情况下,开始付诸实施了。
       1970年11月21日0时刚过,作为“象牙海岸行动”的序曲,美国海军和空军出动大量作战飞机,开始对越南北部以河内为中心的区域,展开了大规模的空中突袭。海上三个航母战斗群起飞舰载机,陆上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七个空军基地起飞岸基飞机,一共投入了250架各种作战飞机,对越南北部进行狂轰烂炸。与此同时,执行“象牙海岸行动”的主力,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部队也从泰国北部的最后一个前进基地,登上直升机,隐蔽出击。
       1970年的11月21日凌晨2时17分,隐蔽飞行并经过空中加油的直升机编队,到达了山西战俘营上空,“象牙海岸行动”的关键环节,就此打响。
       其后的行动毫无精彩可言,一号机直接降落在了山西战俘营的院子里,不出所料在降落的过程中,螺旋桨碰到了那颗大树,飞机虽然损毁,但事先做了充分准备的突击队员们,还是从残损的机舱里冲出,扑向院子里的建筑物,一方面制服了院内的警卫守军,另一方面直接冲进关押战俘的建筑,但是,他们搜遍了整个战俘营,也没有发现一名战俘,扑空了。 西蒙斯上校坐镇指挥的2号机阴差阳错的降在距离战俘营不远的另一座学校之中,而这坐学校不巧的是一支北越军队的驻地,他们从直升机里冲出来之后,马上与北越驻军展开激烈的对射。打了半天才发现,这地方不是目标地,赶紧把已经飞走的直升机唤回,重新登机返回到预定的降落地点。而这个时候,原来准备在外面执行爆破与阻击任务的3号机发现2号机误降了别处,果断前出替代2号机的位置落在战俘营的墙外,一方面用火力支援院内的突击组,另一方面迅速在院墙展开爆破,打通接应战俘的通道。
       这时2号机也回来了,集中兵力速清了守军,可面对已经空空如也的战俘营,他们只能选择撤离,登上2号和3号直升机,在空中的掩护下顺利起飞。在他们背后,传来爆炸声,那是1号机自毁了。
       虽然中间出了一点意外,但也仅是比预定的行动时间推迟了2分钟而已,从进入到撤出,整个作战行动堪称完美。与此同时,其他担任支援掩护的部队、担任打援的A1E攻击机、担任夺取制空权的F4“鬼怪”式战斗机、担任攻击越方防空导弹阵地的F-105雷公式战斗机都在各司其职,有效保障突击队的营救作战行动,直至突击队安全撤出,结束整个象牙海岸行动为止。
       今天,我们再来回顾这场从头到尾无懈可击,但唯独没有实现作战目的,无功而返、无果而终的“象牙海岸行动”时,必须牢记这个教训:对于这种极为特殊的作战方式而言,千条万条,情报准确当属首条;千错万错,情报不准才是大错。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10-21 08:40 |只看该作者
呵呵,给轻言的孩子当课外读物吧。。。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10-21 19:12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孩子看完说了两字,牛B
问是不是写以色列援救那人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10-22 09:06 |只看该作者
他身高一米九二,作为飞行员,个子太大。
__________
这可能是上尉被劝退的主要原因。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8-10-22 09:19 |只看该作者
很早以前看过这个营救墨索里尼的电影,但大部分情节都忘了。

感觉电影没有这个讲述精彩,特别是幕后的细节。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8-10-22 09:20 |只看该作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8-10-22 09:21 |只看该作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8-10-22 09:56 |只看该作者
好文共赏,欢迎继续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8-10-22 12:50 |只看该作者
初看一下,便知很精彩。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8-10-22 12:50 |只看该作者
有空细细拜读。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8-10-22 12:51 |只看该作者
还是战争故事好看,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8-10-22 17: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8-10-22 17:15 编辑

三、蓝光行动

       1979年11月4日,刚刚经历了伊斯兰革命之后的伊朗,突然把美国驻伊朗使馆的数十名官员扣为人质,美国与伊朗之间的人质事件就此爆发。11月19日,美国总统卡特下令,组成了一个以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布热津斯基、副总统蒙代尔、国防部长布朗和参谋长联席会主席琼斯将军在内的特别小组,开始研究制定准备以武力营救驻伊朗使馆人质的计划,即所谓“蓝光计划”。
       伊朗为何敢于打破外交惯例,把美国驻伊朗使馆人员扣为人质,原因就是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被废掉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正躲在美国养病,伊朗方面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政权,这已经触及了美国在波斯湾的利益,对于伊朗新政权的要求,美国政府当然要断然拒绝,双方就此闹僵。在此背景下,受到当局支持的德黑兰大学生冲入美国伊朗使馆,把数十名馆员扣为人质,并将这些人分别关押在美驻伊使馆的伊朗外交部,人质危机事件由此产生。
       关押美国人质的德黑兰,距离美国西海岸有上千公里 距离,美军制定的营救计划必须满足在此距离上顺利递送兵员的要求。首先,搭乘蓝光突击队的C130大型运输机从美国本土起飞,直飞埃及的前进机场加油,等待时机,然后根据命令,从前进机场起飞,绕过阿拉伯半岛,飞经红海,过曼德海峡进入阿拉伯海。进入阿拉伯海之后进行空中加油,而后迅速超低空进入伊朗领空,到达沙漠中的一个预先选定的地点——沙漠1号。其次,在C130运输机带着突击队到达沙漠1号的同时,在阿拉伯海的美军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也将同时起飞八架重型的RH53D直升机,飞往沙漠1号,二者汇合后,由加油机为RH53D直升机加油,随后直升机搭载突击队员飞往下一个地点——沙漠2号,C130运输机则迅速返航。RH53D运载突击队员到达沙漠2号,人员在此隐蔽一个白天的事件,直升机飞到90公里之外的地点,疏散隐蔽。
       翌日晚,由先期潜入德黑兰的美国中情局特工带着车辆到达沙漠2号,接运蓝光突击队员,潜入德黑兰,并在中情局特工的引导下兵分几路,分别去伊朗外交部、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以及大使的官邸,营救人质。把人质抢出来之后,集结到大使馆附近的一个足球场(这是唯一一个能够起降RH53D直升机的场地)。同时,隐蔽在附近的直升机,迅速赶到这个足球场,接上突击队员和人质飞回沙漠1号。也在同一时间,C130运输机再次启程进入沙漠1号,把人质和突击队员转机,撤出伊朗,飞回航母。这就是完整的“蓝光计划”。
这个计划涉及了美军四大军种,陆军直接参战的是蓝光突击队,这就是由陆军特种部队组成的;海军参战的是活动在阿拉伯海的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及其舰载机;空军出动了六架C130运输机,其中3架改装为加油机,为直升机进行加油。 另外,空军还出动了三架EC130电子干扰机,在行动开始时,对伊朗的防空体系进行电子干扰,以降低美军被发现的概率。再有就是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出的是8架RH53D运输直升机,用于递送兵员和接送人质。一个小小的“蓝光计划”,几乎促成了美军四大军种的联合作战。
       担负主要任务的蓝光突击队,是一支怎样的部队?为什么还有一种说法,执行这个行动的是美国陆军的三角洲部队? 其实,蓝光突击队就来自于三角洲部队。三角洲部队是刚刚组建不久的以反恐为主要使命的特种作战部队,是美国陆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美国陆军特种作战部队的主力是所谓的绿色贝雷帽部队,它分别编为几个特种作战大队。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军针对反恐这一最新的作战需求,又在绿色贝雷帽部队的基础上,选拔了一批更为精锐的士兵、士官和军官,于1977年组建了一支规模七八百人,作战效能更高,专司反恐职能的全新的作战部队,定名为三角洲部队。两年之后,突然爆发的伊朗人质危机,为这支特种作战部队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舞台。
       三角洲部队还跟世界上另外一支精锐的特种部队有很深的渊源,就是英国的SAS特别空勤团,可以说,三角洲部队是师承于SAS特别空勤团,因为它的创始人之一,美国陆军上校贝克威斯本身就是从绿色贝雷帽部队出身,曾经去SAS特别空勤团接受过反恐的特殊训练。贝克威斯从SAS 返回来之后,向国防部高层提出建议组建一支更为精锐的反恐作战部队,这就是三角洲部队的来历。贝克威斯不仅成为三角洲部队的创始人和指挥官之一,同时也是这次去伊朗营救人质的蓝光突击队的队长。
       “蓝光计划”制定之后,美国政府一方面在积极寻找其他解决人质危机的途径,毕竟军事只是最后的手段;另外一方面也在组织计划中方方面面的人员、设备,开始集中进行临战训练。训练地点选在美国尤他州和内华达州的沙漠中,有几处地形地貌与美军在伊朗境内预定的沙漠1号和沙漠2号极其相似。
       选择这样的地点,就是要模拟实战的环境进行训练。蓝光突击队主要训练的是沙漠行军,特别是夜间行军、作战,因为解救人质是准备在夜间实施。空军的C130运输机重点训练练在沙漠中起降。沙漠地形没有明确的地标,如何控制方位,准确降落在目的地并确保再次飞起来,这既要练飞行又要要练起降。看中C130这种运输机,也是因为该型机具有很强的野战起降性能,只要有一块比较坚实、平坦的地域,就可以进行降落。美军在伊朗的沙漠中预选的沙漠1号营地,就是沙漠中一块地势比较平坦、开阔,地面又比较坚硬的盐碱地,完全适于 C130的起降,但毕竟不是专用机场的保障条件, 所以飞行员主要练的就是沙漠起降。
       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则练如何飞得更远,因为根据作战计划,从美军航母上起飞的RH53D运输直升机,将向北一直飞八百多公里的距离,才能到达沙漠1号这个机降点,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RH53D直升机的有效航程,经过改装加装了副邮箱之后,才勉强达到900—1000公里,所以必须要练这种远距离飞行,中间还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陆军的突击队、空军的运输机、海军的直升机,都在根据自己战时所担负的任务去训练,中情局特工则提前潜入了伊朗,甚至直接潜入德黑兰,租房子、买汽车,为迎接即将到来的蓝光突击队做好准备。与此同时,突击队所需要的各种装备物资,也提前由美国本土运往中东、埃及、前线。整个蓝光突击队的作战计划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中。
       蓝光行动计划制定之后,经过了半年多的时间,一直没有执行,原因就是卡特总统一直在军事手段解决和外交政治手段解决之间游移不定。最终美国高层最终选定了1980年的4月24日作为“蓝光计划”的起始日。
       为什么是这一天哪?实际上这个日子是在4月11日定下来的,在这一天,卡特总统召集总统副总统蒙代尔、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参联会主席琼斯和国防部长布朗几个人开了一次会,确定了“蓝光计划”的作战时间。
       会议经过分析认为,根据伊朗国内的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况,伊朗不可能在5月底之前做出释放美国人质这样一个妥协。换言之,其他手段都达不到解救人质的可能,只有使用军事手段来解决。会议定了之后,选定在4月24日这一天行动。原因很简单,这一天是伊朗的一个宗教节日,军方认为这是一个可乘之机。当然,还有一个天气的考虑,马上就到4月底了,根据中东地区、海湾地区、阿拉伯海北部地区的气象资料,从每年的5月到11月,这里的气象条件不再适于直升机飞行。基于此两点,最终选定了4月24日作为“蓝光计划”的作战时间。
       1980年4月24日傍晚,搭乘着蓝光突击队的C130运输机和航母上的RH53D运输直升机分别起飞,“蓝光计划”突击行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搭乘着突击队的C130运输机,从埃及的前线机场起飞,围着阿拉伯半岛兜了一个大圈,经过红海、曼德海峡,绕经阿拉伯海,在阿拉伯海上空进行了空中加油,准备进入伊朗。为他们进行空中加油的几架C130加油机降落在伊朗的邻国阿曼。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一个动作,因为当时苏联跟很多阿拉伯国家关系密切,在中东地区建有很多雷达站。如果C130运输机取捷径直飞伊朗的话,肯定会被苏方的雷达发现,就有泄密的可能。所以,从行动开始,美军的运输机围着阿拉伯半岛兜一个大圈,这是佯动。加完油之后,那两架加油机则大摇大摆的降落在伊朗的邻国。即使苏军的雷达发现,也会认为这是一次环绕阿拉伯半岛的空中加油演习,而突击队搭乘的C130运输机此时已经超低空飞行进入了伊朗领空,从苏方雷达中消失了。C130运输机于当晚22点30分顺利抵达预定的集结地地——沙漠一号。
       与此同时,另外一支部队的行动也让美国人在保密问题上颇费周章。航母是美国的,但是阿拉伯海是公海,苏联在这也有侦查船。美国的航母到哪儿,苏联的侦查船也会如影随形地跟踪到哪儿,这个时候如果从航母上起飞一个直升机编队直入伊朗境内,同样会暴露目标。美国人又使了一个花招,在直升机起飞之前,尼米兹号航母突然加速,高速行驶,把苏方的侦查船彻底甩下。利用这一个空档,八架RH53D运输直升机,从航母上腾空而起,而后同样超低空飞行,向着沙漠一号飞去。
       大家可能会问,美军又是空军的C130运输机,又是海军的RH53D运输直升机,一批一批的进入伊朗的领空,难道伊朗的雷达全都瞎了吗?这一点美军事先也做足了功课。所有的飞机一进海岸线都是超低空飞行,最大限度地避免被对方的雷达发现。还有一个原因,伊朗三军特别是空军的防空雷达,是巴列维王朝时期从美国进口的,雷达的波长和频率,包括雷达最低能够探测到的怎样一个高度,美国人比伊朗人还清楚,只要在这个高度以下飞行,雷达就看不见。此外,美军事先派了三架经过改装的EC130电子干扰机,同样进驻伊朗邻国,在蓝光突击队飞往伊朗的途中,他们已经在伊朗邻国的上空,对伊朗的整个防空体系实施了强烈的电磁干扰。
在这一系列的保障下, 4月24日22时30分,6架C130率先到达沙漠一号。
       就在蓝光突击队的队长贝克维斯陆军上校,带着突击队员在沙漠一号紧张地等待着本该随之而至的运输直升机时,没想到的是,该来的没有来,不该来的反而先来了。正在警戒的突击队员突然发现远处有灯光,开始误以为是直升机,后来一看不对,太低了,是车灯,是一辆伊朗的大巴车,不知何故在此刻悄然而至。没有什么话可说,直接拿下,轮胎扎憋,汽油放掉,人先软禁起来,准备随后处理。处理完这个不期而遇的“访客”之后,突击队员们又开始了苦等。直到25日的凌晨1时40分,直升机编队终于来了,比预定的时间推迟的一个半小时。一架、两架、三架、四架、五架,贝克维斯上校一架一架地数,最后发现来的运输机不是八架,只有六架。
       这几架直升机为什么会迟到呢?这么严丝合缝的计划怎么能容忍这一个半小时的延误呢?原因很简单,气象预报有误。原来的气象部门的通报,这一天整个沙漠地区气候良好,但他们刚进入沙漠不久,就遇上了沙尘暴。这场意料之外的沙尘暴使整个飞行编队出现了问题,一架因故障被迫迫降在途中,另一架迷航自己飞回了航母。因为他们必须要保持无线电静默,彼此之间也不能联系。所以到达沙漠一号位置的只有六架RH53D直升机。
       接下来的事情有些戏剧化。如果这六架RH53D全部完好,这个作战计划还可以执行,因为根据作战计划,6架直升机是完成整个解救人质行动,包括把人质和突击队员带回来必不可少的最低数量。就在贝克维斯上校一边计算着这六架紧张的直升机该如何使用时,他的部下也在抓紧时间为直升机进行加油。意外情况出现了,部下向贝克维斯上校报告,有一架直升机出现了故障。有的说是液压系统出现了故障,有的说是螺旋桨出现了裂缝,总之,就是飞机不能再飞了。面对着这个突如其来的情况,面对着眼前区区五架RH53D运输直升机,贝克维斯上校犯难了,没有办法只能请示上级。他的上级正是这次行动坐镇指挥的最高指挥官,美军参联会主席琼斯上将。琼斯上将听了汇报后,沉默了几秒钟,才反问了一句:五架能不能完成?贝克维斯上校想都没想:不可能!绝不可能!六架直升机是我们经过计算最低的数量,否则这个任务根本无法完成,原来的八架就是预留两架备用的,五架是不可能完成的。琼斯上将说,等我几分钟,我要向总统请示。五分钟之后,经过向卡特总统请示之后,命令下来了:任务取消,人员撤回。
       精心策划的“蓝光计划”就此半途而止。事后在研究这个战例时,很多人问这样的问题,如果当时贝克维斯上校执行了琼斯上将的命令,把突击队员压缩一下,把作战编组重新编一下,就用这五架直升机,能不能执行这个作战任务?换言之,当时贝克维斯上校为何如此坚决地认为五架直升机已经不可能执行任务?其实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时作为前线指挥官,身负着这几十名突击队员和他们即将营救的几十名人质的安危,贝克维斯上校所考虑的应该比我们现在所能想到的要复杂得多,他所承担的压力,恐怕也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要大得多。
       从个人感受的角度看,他当然不愿意取消这个策划已久、准备已久的“蓝光计划”。但是作为第一线的指挥官,在这个关键时刻更需要的是理智而非个人感受。他之所以最终做出了这样一个抉择,原因有二:首先,飞机数量确实不够,把六架飞机压缩到五架,就意味着整个作战编制将被打乱。毕竟人质的数量是不可变的,可变的只能减少突击队员的数量,如此一来,战斗力就会减弱。重新编组还会不会发挥出预计的战斗效能,心里根本没有底数。同时包括航空的支援,也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另外,这五架直升机若再出现哪怕一点状况,整个突击队就可能陷入灭顶之灾。
       其二,时间已经延误了,这几架直升机比预定的时间晚了一个半小时,时间的延误意味着什么?更何况还有不期而遇的“访客”,不可能把这些人全部杀掉。而美军毕竟还要有24小时需要准备的时间,还要经过整整一个白天。这中间一旦出现任何闪失,把情报泄漏出去,那整个计划的结果无法想象。基于此,贝克维斯上校只能做出唯一正确的选择,那就是建议取消行动。
       撤退命令下达之后,所有人员又转入一番新的忙碌,本来已经从运输机上下来,登上运输直升机,现在又返回运输机,同时要给直升机加满油,从哪来的回哪去。就在大家都认为这次行动已经到了尾声的时候,“蓝光计划”中最后一幕高潮出现了,贝克维斯上校亲眼看到一架刚刚加满了油,正在准备起飞的RH53D运输直升机直接撞向了另一架C130运输机,机毁人亡,伤亡惨重。无奈之下,贝克维斯上校命令,剩下的直升机全部放弃,所有人员登上完好的运输机,而后迅速起飞撤离现场。
       至于剩下的这个烂摊子,第二天由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出动舰载机,对这个地点狂轰烂炸,把所有残留在此的运输机和直升机全部摧毁。“蓝光计划”至此划上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而不是句号。
       这个悲剧表面看有太多的偶然性,预定的作战计划取消了,马上撤离不就完了吗?,而且周围没有任何的敌情威胁,为何撤退阶段会出现这么大的失误,导致损失惨重的机毁人亡呢?其实,这也是有很大必然因素的,原因很简单:其一,互不熟悉、互不协调。直升机来自海军,飞行员自于海军陆战队,运输机来自于空军,他们现场最高指挥官却是他们运输突击队员,涉及到几个军种,互相不熟悉、不协调,那么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这两架飞机是来自于一个军种,恐怕这种撞机的概率会低得多。
       其二,仓促撤离,忙中出错。策划了这么长时间的“蓝光计划”,最后由于一个意外原因戛然而止,大家都是灰头土脸,极度沮丧,在仓促撤离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蓝光计划”从提出到策划到准备,长达半年之久,涉及美国陆海空及海军陆战队4个军种,有大量人员、大量装备参战,由美国总统直接授权,参联会主席直接指挥,却在关键的环节上出了问题,功亏一篑。这里有哪些深刻的原因呢?首先,环节太多,风险太大。整个蓝光突击队员从美国本土出发,进入伊朗领空,进入后要在沙漠一号换乘一次,沙漠二号隐蔽一天,再换乘汽车进入德黑兰。救完人质乘直升机回到沙漠一号,再换运输机,撤离伊朗。这其中有多少个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将导致整个计划将无法执行。环节太多,风险太大,应是后来者在制定特种作战计划的时的禁忌。
       其次,准备不足,预备不够。虽然此前美军方面也做了长期周密的准备,但最后结果证明,还是准备出问题,预备还是不充分,美军的备份不足以保障中间出现的这些意外情况。
       第三,保障不利,预报有误。一般作战都离不开气象,特别涉及到空中飞行的特种作战。掌握精准的气象资料绝对是一种保障,“蓝光计划”就因一个小小的沙尘暴而流产,气象预报部门罪责难逃。
       再者,三军分力,协同失调。整个计划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几个军种都要参战,来自于各方的力量捏到一起,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联合作战的指挥机构。平时不在一起训练,事到临头临时联合,恐怕就会出问题。
       来自于陆军的蓝光突击队,来自于空军的C130运输机,来自于海军的航母和舰载机,以及来自于陆战队的运输直升机,这些军种平时没有在一起长期磨合训练,到了战时,想形成一个有机运作的机器,难度太大。所以一系列偶然的出现,其实背后都有它必然的因素。
       还有一点原因不能不提,越南战争之后,美军从越南战场撤出,由于越战形成的巨大的反战压力,美军的规模受到了压缩、状态受到了打击,整个军队陷入低谷,包括武器装备,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改进和更新。在准备“蓝光计划”之前,在搜集空军和海军有哪些能够使用的装备时,才发现十几年之间,特种作战的装备几乎没有更新,需要从全军范围内抽调能够执行特种作战任务的C130运输机,没有专用的执行特种作战任务的直升机,所有参战的8架直升机,是由原来海军直升机改装的,这种临时搭起来的草台班子,在实战时出现问题恐怕在所难免。
       所以,当我们回顾“蓝光计划”,在关注这次行动中的每一个“偶然”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偶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每一次成功的战例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而每一次失败的作战,背后也会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8-10-22 17: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8-10-24 08:42 编辑

四、摩加迪沙之战

       1993年10月3日至4日,前往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奥林匹克饭店,抓捕当地军阀艾迪德所属武装人员的美军在回撤途中,与当地的民众武装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在持续了一天的冲突中,美军先后阵亡19人,负伤70余人,付出了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后,最为惨重的损失。这就是后来所称的摩加迪沙之战。
       所谓摩加迪沙之战皆因美军要抓捕当地的军阀头子艾迪德而起。驻扎在索马里的美军为什么要拿一个当地军阀开刀?甚至不惜出动精锐的特种部队?美国与艾迪德军阀武装积怨已久,美国一直想把艾迪德拿下,艾迪德也一直视美国为敌。此前,参加联合国维和任务的美军在日常巡逻时,就多次遭到过艾迪德所属武装的枪击,曾经出现过人员伤亡。就在此次奥林匹克饭店抓捕行动前不久,联合国维和部队与艾迪德军阀武装之间,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冲突,有20多名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巴基斯坦士兵被射杀。先后几次血案,使得美国对于艾迪德这个所有军阀的头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须除之而后快。
       在此之前,美军已经对艾迪德实施过多次抓捕行动,但无一成功。原因很简单,情报不准,都扑空了。就像猫抓老鼠一样,越是抓不到老鼠,这个猫越急。奥林匹克饭店的抓捕行动,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展开的。
       美军接到线人的线报,说艾迪德的两位高级助手,一个是他管钱的财务总管,还有一个他对外发声的发言人,正在摩加迪沙市内最豪华的奥林匹克饭店开会,时间、地点,清清楚楚。美军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对这些相关人等实施抓捕,只要能打掉艾迪德的左膀右臂,对其也将构成足够的威慑,使其老实一点。运气好的话,没准连这条大鱼一块捞了。
       这次针对奥林匹克饭店的抓捕行动,美军出动了哪些部队?可以说不管隶属于哪个军种,全是精英中的精英,请看,美国陆军特种作战部队三角洲部队派出一个行动中队,美国陆军著名的游骑兵部队也派出一个连。游骑兵部队的正规番号是第75别动团。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的民兵组织。二战前后,曾经在中缅印战场与中国远征军联手作战过的美军5307特种支队,后来被编入第75别动团,它常被派往敌后执行作战任务。这支部队由于他们佩戴着与另一支绿色贝雷帽部队颜色不同的黑色贝雷帽,所以游骑兵部队又被叫做黑色贝雷帽部队。
       这一次三角洲部队是负责直接抓捕,外围的警戒、支援、掩护任务由游骑兵部队负责。陆军的两支特种部队,都在此次抓捕行动中担负着主要的任务。海军则派出了著名的“海豹”突击队,而且是最精锐的“海豹”六队。空中力量有美国陆军第106特种航空团,专门担负支援、掩护包括运输突击队,这个航空团就是专门为执行特种作战任务而组建的。当年,美国去伊朗营救人质时,就是由于陆军没有自己专用的特种作战航空兵,导致协同失调,行动失败。为此,痛定思痛,美国陆军不仅组建了特种作战司令部,还专门组建了保证特种作战的航空兵部队,就是第106特种航空团。它所专备的直升机都是“MH”打头的特战直升机,专为支援特种部队作战而设计,各项行编成和训练也是如此。
       现在,再看看任务:陆军的三角洲部队执行抓捕任务,游骑兵部队担任外围的支援、掩护任务,“海豹”突击队担任辅助任务,106特种航空团担负空中输送和支援、掩护的任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部队在外围担负后备和支援任务。比如,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专门指定第14步兵团的2营C连在附近的机场待命,一旦有情况会马上赶过去增援。
       此外,在这些直升机执行抓捕任务的同时,空中美国海军一架“P3C”巡逻机一直在摩加迪沙上空,执行侦察、监视任务。美国陆军还有三架OH58观察直升机,全程对整个抓捕行动进行监视,我们后来看到的很多经典画面就是这三架OH58拍摄并且传输回来的。
这次针对奥林匹克饭店的代号“艾利”(音)的抓捕行动,美军一共动用了几架直升机?他们分别运送了哪些部队?担负了怎样的任务?
       实际上,美军这次行动分为空中、地下两个部分,地面是由三角洲部队、游骑兵部队、“海豹”突击队来执行任务;空中是由来自第160航空团的14架直升机是担负主要的输送、支援和掩护任务。这14架直升机中有6架是比较先进的MH60黑鹰特种作战直升机,8架是代号为“小鸟”的轻型直升机。这8架“小鸟”又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四架 MH6用来运兵,还有4架是“AH6”虽然也是“小鸟”,可A字打头的是攻击直升机,担负火力支援任务。
       具体任务是,4架“MH6”小鸟特种作战直升机负责搭载执行抓捕任务的16名三角洲突击队的队员,直接降落在奥林匹克饭店的楼顶,而后冲入店内实施抓捕任务。4架“AH6”小鸟攻击型直升机,主要负责在抓捕和撤退的过程中担负空中掩护,两架负责进攻时掩护,两架负责撤退时掩护。
       6架MH60黑鹰直升机中的4架,搭载着担负外围支援掩护任务的游骑兵部队,就是第75别动团的4个A组,所谓一个A组就是12人编成的特战班。四架“黑鹰”搭载着4个游骑兵的A组分别降在奥林匹克饭店东西南北各个制高点上,控制整个奥林匹克饭店周围的情况,为抓捕行动提供支援、掩护,实际上是担负外围警戒。另外还有4架MH60黑鹰直升机搭载着三角洲部队的、支援掩护分队和指挥组在空中盘旋。这14架直升机分别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各司其职,共同的目标是针对奥林匹克饭店的抓捕行动。
       抓捕行动开始,一切非常顺利,完全按照预定计划顺利进行。4架“MH6”小鸟特战直升机搭载着16名三角洲突击队员直接降在饭店的楼顶,队员用手榴弹炸口楼门,直扑预定的房间,很快完成抓捕任务。两名主要目标,一个财务主管、一个发言人,包括他们的助手共20余人,全部落入美军手中。与此同时,担负外围警戒任务的4架“黑鹰”直升机搭载着4个A组的游骑兵部队,控制着奥林匹克饭店的四周,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展开。根本计划,抓人是从天上来,但送人走要从地下走,毕竟抓了一大帮大鱼,得从地下用车队送走。此刻,从美军基地赶来的悍马车队已经到达奥林匹克饭店的门口。只要把所有抓捕成员送上悍马车、卡车, 车队启动,返回基地,这个代号为“艾利”(音)行动就将划上一个完美的句话。但是,对于这些美军来说,这不是行动的结束,而是恶梦的开始。
       奥林匹克饭店的枪声和爆炸声,让摩加迪沙这一地域 马上沸腾起来。这一带原本就是艾迪德所属军阀武装的老巢之一,所有当地民众都是倾向于支持他的组织,很多人本身就是民兵,饭店一出事,这些组织内的头面人物被戴上手铐,被美军从饭店里押出来,一个个塞进美军的悍马和卡车,准备带走。周围的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马上炸锅。人们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从AK47冲锋枪、RPG火箭筒到原始不能再原始的棍棒刀叉,纷纷从各家各户中奔涌过来。负责押送俘虏送回基地的美军车队,马上就发现,自己执行的任务已经从押送俘虏变成了尽快突围。
       地面车队在艰难的行进,空中盘旋的直升机当然不能袖手旁观,特别是具有很强作战能力的“黑鹰”特战直升机,一架又一架的赶过来进行火力支援。最先过来的是一架编号为超级64的黑鹰特战直升机,64MH60黑鹰特战直升机,见到地面的车队陷入重围,迅速飞过来进行支援,悬停低飞在车队的上空,以火力支援车队突围。由于飞行高度太低,居然被索马里武装用专门打坦克的RPG火箭筒击中,一头栽了下来。
       这一架黑鹰坠落之后,美军的焦点已从押送俘虏,转移到救援这一架坠落的黑鹰上来。黑鹰上还有人,很可能还活着,但它的周围有成百上千的民兵和百姓。另外一架黑鹰也迅速过来支援,他的代号是超级61。超级61看到超级64坠落,一边以活力压制周围的索马里武装,一边试图救援超级64,没想到自己也被击中,摔在另外一个街口上。
       至此为止,原来抓捕行动虽已顺利完成,但在回撤时,不仅押送俘虏的车队受阻途中缓慢前行,而且为车队提供 空中掩护的直升机,已有两架“黑鹰”被击落,飞行员生死不知。另外,还有多架直升机被索马里地方武装击伤。面对这种意外情况,面对这些铺天盖地而来的民兵和百姓,如此强悍的美军特种部队,陷入到前所未有的窘境,受困于摩加迪沙街头,拼命自保。有些方面是值得他们反思的。
       首先,低估了对手。如果美军此次作战的对手是一支象样的军队,哪怕是一支不成建制的游击队的话,美军也不至于陷入这种窘境。这一次他们面对的是民兵、百姓,难以分清是武装人员其是非武装人员,铺天盖地而来的就是所索马里当地民众,这一带就是他们的家,被抓的就是他们的头面人物,他们当然要跟你玩命!这些人有的拿枪,有的拿棍棒刀叉枪,有男人,有妇女,甚至还有儿童和老人,美军也照样会麻爪,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显然,他们低估了对手,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复杂情况。
       第二,低估了环境。如果这是一片开阔地,美军的空中火力能够充分的发挥它的优势,情况也至于如此,但这是索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的街头,街巷狭窄,以至于美军的机动装备,无论是地上的悍马还是天上的直升机,没有更多的腾挪回旋的空间。悍马周围几米之内,就会出现数不清的火箭筒、手榴弹、AK47步枪,而飞机想对地面的车队进行支援,就必须降低自己的飞行高度,这样就增加了被对方火箭筒干掉的概率。低估了环境,处在狭窄的街巷,也是美军陷入窘境的重要原因。
       第三,高估了自己。1993年的美军狂妄到了极点,冷战刚结束,前苏联刚被搞垮,美国一超独霸。在两年前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更是横扫千军如卷席,打得伊拉克溃不成军,美军还有对手吗?更何况这一次抓捕的不过是是几个“毛贼”而已,出动最精锐的三角洲部队、游骑兵部队和“海豹”突击队,加上160特战航空团,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有人甚至认为这次行动是“杀鸡用了牛刀”。高估了自己,对出现的这种复杂情况准备不足,是美军陷入这种窘境的另一个原因。
       我们再从特种作战的角度进行一下分析,还可以找出一条原因,那就是忘记了原则,即特种作战要想致胜必须出“奇”。以往所有得手的特种作战,无一例外都是占了“出奇制胜”这四个字,但这次美军恰恰违反了特种作战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晚上不抓白天抓,抓完不赶紧从天上走,还要在地面上摆个悍马队形,招摇过市。如此一来不陷入窘境天理不容!这还是特种作战吗?这是故意找茬打上门来,炫耀武力、羞臊人的,怎能不触犯众怒?这些美国大兵,还单纯地认为自己是在干一件正义的事情。可没有出现当地百姓夹道欢迎的场面,倒是迎来了密集的火箭弹和子弹,以及成千上万人的喊杀声。所以,还应该加上一条,错判了形势。
       分析了美军在此次作战中的一系列失误,有人还会心存疑问,即使美军在这次作战中有计划不周之处,但是不至于损失得如此惨重!现代战争靠的是武器装备,美军天上是MH60黑鹰特种作战直升机,地上是悍马装甲突击车,而对手几乎拿着最原始的武器,最厉害的不过是RPG火箭筒和AK47冲锋枪,怎么能把这些武装到世界顶尖的美军精锐打得如此凄惨?
       首先,黑鹰直升机本是美国陆军大量装备的一种多用途直升机,它基础机型是UH60黑鹰战术运输型,在个基础上可以附加很多的改进。如,可以在两边加挂反坦克导弹、火箭弹,变成突击运输的半武装式直升机;可以为海军改装反HH60黑鹰海鹰反潜直升机;还可以改装成用于情报搜集的直升机;它也同样可以被改装像这次执行特种作战任务的M打头的MH60特战直升机。MH60的特战直升机在原型机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改进,加装了先进的导航、夜视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等等。
       黑鹰坠落在摩加迪沙街头的原因有两句话概括:第一句话,做黑鹰就是黑鹰,它不是阿帕奇。作为攻击直升机的AH64阿帕奇到了这种环境中,可凭借自己的坚盔重甲得到有效的防护,面对这种火力能扛一阵,有一个施展的空间,而黑鹰UH60是按通用运输型设计出来的,哪怕是改装成了MH60特战型,它也不具备攻击性直升机的重装甲,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即使对方是一支老旧的火箭筒,也有被对方击落的可能。
       第二句话,特战直升机不是用来打巷战的。MH60黑鹰特战直升机虽然加装了很多先进的导航系统、通信系统,但这都是为了特种作战的需求。特种作战需要什么?打枪的不要,悄悄的进村。通常都是利用夜暗,利用其他部队的掩护,超低空飞行进入敌后,一言以蔽之,避强而击弱,这是特战直升机特定的用途。而这次美军在大白天活动,招摇过市的悬停于人家街巷上空,而且在枪弹距离之内,迫于无奈无奈打巷战,而且是在没有武装直升机支援的情况下。你不被击落,谁被击落?
       还有一跳原因不能不提,就是RPG火箭筒。 不要小看RPG这个技术含量极低的火箭筒,它虽然不是用来打直升机的,但也是为反装甲而设计的,虽然老了一点,对新型坦克现的装甲未必打得透。但在摩加迪沙街头,对咫尺之遥的黑鹰来说足够了!而且发挥得不错,居然击落了两架黑鹰。恐怕只有摩加迪沙街头这样一个独特的作战环境力, 才能让这种武器发挥到如此淋漓尽致的的地步。应该说,RPG火箭筒能因击落黑鹰而成名,有赖于摩加迪沙街头的战场环境。
       两架黑鹰被击落,押送战俘的车队受困途中。去救援这两架被击落的黑鹰机组的特种部队也在附近受困,无法突围。面对这种困境,美军已经没有更多的特种部队可派了,只能动用此时在郊外待命的唯一的一支预备队,第10山地师步兵师的一个作战连队。
       第10山地师第14步兵队2营C连,包括跟他们一起赶来增援的其他特种部队,从进入摩加迪沙街头的第一刻起,他们就认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情况,绝不比那些受困与此的特种部兵们好到哪里去。因为到处都是同样的民兵和百姓,到处都是一堆一堆的路障和燃烧的轮胎。他们除了要面对这一道道的阻碍,还有一个情况令他们头疼不已,那就是居然找不到路,有时他们围着近在咫尺的受困点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过去的途径。摩加迪沙的街路,地形非常相似,所有的街道看起来都是一个模样,没有特别的标识,再加上这一亩三分地是艾迪德的老巢,平时美军就不会轻易的踏入,偶尔来一趟也是飞机来飞机走,今天情急之下赶来增援,地形不熟就成了一个天大的问题。由于通讯不畅,空中的直升机,还有海军的侦察机都无法对地面部队作出指示。
       1993年,美军陆海空之间的通讯还没有密切到现在这种程度。据当时的回忆,第10山地师去执行支援任务时候,他们的通讯只能与基地保持畅通,与天上,海上的侦察机根本无法直接通讯。换言之,无论是侦察机还是直升机,他们看到的情况,都要通过口述传给城外的基地,再由基地的指挥官用另一个无线电信道,通报给正在城中转来转去的第10山地师车队。所以他们经常与受困战友近在咫尺,却又视而不见,擦肩而过。直到最后才被艰难地引导到这个预定的目标。
       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艰难救援终于结束了。美军扔下两架被击毁的黑鹰直升机,扔下两名被击毙的直升机飞行员和一名被俘人员,付出了19人阵亡、70人负伤的沉重代价后,终于艰难的撤出了摩加迪沙,结束了这次抓捕之战。
       回顾此次摩加迪沙街头之战,美军几乎违背了特种作战的所有要求和原则,其结果只能是惨败,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是无济于事。那么,此次美军作战违背了哪些特种作战的要求?
       首先,敌情不明。甚至敌人是谁,有多少敌人会出现,美军都没有搞清楚,如果事先美军能想到将要面对这铺天盖地的民兵和百姓的话,打死也不会选择从地面撤离奥林匹克饭店这个方案,这是美军要吸取的第一点教训。
       第二,时机不当。如果一定要执行这个抓捕行动,一定要在这样的位置行动,必须选择一个有利的时机,利用夜色掩护是最起码的办法。速战速决,从天上来再从天上去,神不知鬼不觉。非要大白天在人家家门口招摇过市,结果可想而知。这是第二点教训。
       第三,计划不周。整个抓捕行动计划不可谓不周密,但是抓捕行动结束之后,如何撤出去的步骤却很低级业余,狂妄自大。这一点美军自己心理最清楚,否则也不会出现后面一系列的情况。所以,有些事情不仅要设想成的情况下怎么办,也要设想好一旦败了怎么处理,必须要有几套预案,计划不周这一点,恐怕美军也是教训深刻。
       第四,协同不好。增援的车队转来转去,天上的信息要拐到基地再转过来,这样的事物出现在美军身上是难以想象的,归根结底还是美军的盲目自信,各自为战的结果。虽然都是特种部队,有三角洲,有游骑兵,有海军的海豹,还有常规作战部队第10山地师,这么多的力量参战,不仅没有做到协调统一,连一个最基本的通讯联络都不能畅通,这个苦果美军自己是深知其味,深有感触吧。
       把所有几点原因或教训归纳起来,敌情不明、时机不当、计划不周、协同不好,再简而言之,就是准备不足。所有特种作战成功的战例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准备极为充分;所有失败的战例也是同一个的原因,那就是准备不足。特种作战真的是来不得半点懈怠。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8-10-24 09: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8-10-24 09:19 编辑

五、海神之矛行动

       2011年5月1日深夜,20多名美国海军最精锐的海豹突击队队员搭乘数家黑鹰隐形特战直升机,从其在阿富汗境内的基地出发,潜入巴基斯坦境内,直扑巴基斯坦北部的一个小镇阿伯塔巴德,就在这里一处独立的三层建筑物中,将9.11恐怖袭击的元凶,也是基地组织的头号头目本拉登击毙。
       5月2日凌晨,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消息,这就是轰动一时,被称为2011年最大一次军事行动的代号为“海王星之矛”的作战行动。本拉登被美国海豹突击队击毙之后,全世界都在关注本拉登这个藏身地点,巴基斯坦北部的一个小镇阿伯塔巴德。令人倍感震惊的是,这个被美国前后追踪了十几年、追杀了十几年,却一直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恐怖大亨,居然在美国的反恐盟友巴基斯坦北部一个小镇生活了五六年之久!
       本拉登为何胆大包天竟然选择在美国和巴基斯坦的眼皮底下藏身呢?原因再简单不过了,无非就是两句话,一句话叫做灯下黑,还有一句话叫做大隐隐于市。
       2011年美军正式打响阿富汗战争,其头号目标,就是制造了9.11恐怖袭击的幕后元凶本拉登。阿富汗打下来了,塔利班被打跑了,整个阿富汗由美国军事控制了,但是在此后的十几年中,本拉登一直没有落入美国人的手中,包括在2001年底,美军根据准确的情报在阿富汗东部的拖拉博拉山区组织了大规模的清剿行动,但还是功亏于溃不见其踪影。这个人似乎人间蒸发了,虽然曾经多次传出本拉登的各种死讯,但是每一次本拉登的死讯传出之后,就会有一次新的录像录音曝光出来,以证明这个人还活着,直到2011年这次经典的特种作战把他击毙。
       验明正身之后大家才发现,他居然藏身在美国人的眼皮底下,他之所以选择巴基斯坦藏身,而且居然在巴基斯坦北部一个军事小镇阿伯塔巴德藏身,这足以显见本拉登的韬略与胆识。 阿伯塔巴德是典型的“灯下黑”,这个小镇虽然不大,但是周围有巴基斯坦很多驻军,甚至就在本拉登藏身之处不远就有一处巴基斯坦重要的军事学校。谁会想到美国和巴基斯坦追踪了十几年的本拉登竟然会藏身于此呢,这就是灯下黑的效果。中国有句古话,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看来本拉登是深谙此道。
       本拉登在阿伯塔巴德的这座小楼住下,一住就是五六年之久。长期追踪本拉登踪迹又一直不得要领的美国情报部门,是如何最终通过种种蛛丝马迹追踪到这里的哪?据事后美国披露出的说法,首先,他们抓获了前后两任的基地老三。2003年的3月1日,基地的三号人物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被巴基斯坦方面抓获,并很快移交给美方。美方如获至宝,这对于找出其身后的某个大人物至关重要。美国人没有将其留在美国本土,因为在本土审讯他是会受很多限制的,据说是直接把他送到东欧的某个国家中,美国中情局的一处秘密的监狱,这样就可以不受美国相关法律的束缚,什么事都可以干了。据说在几经审讯无效的情况下,经过当时小布什总统亲自授权动用水刑。水刑对于人的承受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据说这个人承受了180多次水刑仍然不开口,但最后居然开口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恐怕只有中情局自己心里清楚。这个人开口提供给美国人一条重要的线索,那就是信使,本拉登的信使。美国非常清楚,本拉登为了藏身切断了与外界一切现代化的联系,手机不用,电话不用,无线电更不会用,甚至连互联网都不上,跟外界联系的唯一的途径就是用最原始的手段,由信使传达其口信。换言之,只有找到直接跟本拉登联系的信使,就能顺藤摸瓜找到本拉登。在基地老三说出信使之后,美国人再无心他顾,但问信使,问与此相关的一切问题,再根据美国中情局此前掌握的信息,大海捞针一般捞出了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的外号叫做“科威特”,这是从很多战俘的嘴里知道的,大家都在传这个人是跟拉登有最密切关系的信使。现在,这个飘忽不定甚至不能肯定是否真的存在的信使,由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的嘴里得到证实,应该说这是美国从这一任基地老三身上获取的最大收获。
       确定了这一点,下一步搜寻本拉登的线索就全部集中指向了这个代号叫“科威特”的人身上,美方开始对与恐怖组织有关的大量信息进行监控和筛查,大面积撒网,终于在2010年时监听到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正是这个叫代号“科威特”的信使,打给一名受到美方长期密切监控的基地组织成员的电话,通过这个电话美国情报部门终于第一次捞到了这个叫“科威特”的人。此后所有的追踪都集中到这个叫“科威特”的信使身上,很快美国人确认,这个人他的真名叫谢赫阿布艾哈麦德,是巴基斯坦国籍,但由于出生在科威特,所以在他们那个圈里得到了“科威特”的绰号。
       这个人出现在美国情报部门视线之中后,对于他的监控可想而知。2010年8月,通过这个信使发现了一处豪宅,这就是位于巴基斯坦北部阿伯塔巴德镇的这幢独立的三层小楼。正是由于信使“科威特”在2010年的8月的某一天开车进入了这处豪宅。美国情报部门才开始确认这处豪宅居住的主人到底是谁。
       对此,美国情报部门也是下足了工夫,根据事后美方的说法,情报部门首先在这处豪宅的对面,租了一处安全房,这也是情报部门的一个标准的业务用词。把它作为对这处豪宅的一个监控点,很快他们就发现了种种的蛛丝马迹,并且最终确认这里面住的就是奥萨马.本拉登。
       他们发现了哪些蛛丝马迹呢?首先,深宅大院安防严密。阿伯塔巴德虽然是一个巴基斯坦军营密布的军事重镇,但毕竟只是一个小镇,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有钱人没几个,能在这儿盖这么一处豪宅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这处豪宅就显得很突兀,再加上一道又一道的安全门,一层又一层的安防设施,特别是这个院墙,所有的院墙都在3.5米至5.5米左右的高度,这远远超出了一般需求,整个大院的安保系统足以让人对这个大院主人的身份产生足够的关注。
       第二,闭门不出身份神秘。这处豪宅美国情报部门监控了很长时间,但几乎没有见过这处豪宅的主人,特别是男主人抛头露面。经过调查仍然无法确认豪宅主人的真实身份以及他是否有稳定的收入来建这样的豪宅,这就更可疑了。
       第三,焚烧垃圾,自绝联系。美国情报部门通过长期的监控发现,这处豪宅有两点与众不同,一是他所产生的垃圾不像其他人家送到街上来统一回收,而是全部集中在院子里定期焚烧处理。此前早已盛传的本拉登身体不好,很可能用医用药产生很多足以引起外界怀疑的医药垃圾,这样一个传说在此似乎得到了某种印证。
       此外,还有一个疑点,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按理说这样一处豪宅,这样一个身份,怎么可能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呢?美方过调查发现,这处豪宅不仅没有装电话,甚至连互联网的网线也没装,是什么人需要如此与外界隔绝呢? 通过上述几点,美国方面就已经基本上确认,这所房子里住的究竟是谁了,按照美国情报部门最后披露的说法,经过某些人的确认,这所房子里住的确实是他们要找的那个人——奥萨马.本拉登。
       所有这些,都是美国方面的单方的说法,或者是本拉登被击毙之后由美国方面主动释放出来的对于本拉登如何被发现的一个解释。事后仍有很多人怀疑,美国方面的说法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呢?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美国方面所释放的看似一个很正常的逻辑顺序,找到了基地老三, 确认了“科威特”信使的身份,追踪信使找到了阿伯塔巴德这处豪宅,通过对豪宅长期的监控又找出了种种蛛丝马迹,最终确认里面住的就是本拉登。这样一条看似严谨的逻辑链,也有很多地方是值推敲的,首先,何时发现这处豪宅?在此监控了多长时间?难道真的像美国人所说的,在2011年出手做掉拉登之前半年多才发现了这处豪宅吗?拉登在此住了五六年之久,按照事后披露,他早在2005年就已经落户于此,藏身于此,这么长的时间,美国情报部门一直没有发现吗?当然又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即美国什么时候才需要发现本拉登。
       其次,是谁确认美国方面的所说的“经过某些人物的确认这所房子里住的就是本拉登”?这些所指的“某些人”到底是谁?谁有能力确认这所房子里的人就是本拉登?是在监控点用望远镜确认的?还是你曾经走进过这所房子当面确认的?这一切都是谜。
       其三,何等准确,如果按照美方的说法,他们只是通过蛛丝马迹确认了豪宅里面到底是谁,那么就无法解释2011年5月1日深夜,海豹突击队对这所房子发起精确突击时,突击队成员的表述了。有一名海豹突击队队员化名写了一本书,叫《艰难一日》,这本书所还原了当时的细节。2011年5月1日的深夜,当海豹突击队冲进这所院子对拉登发起攻击时,他们早已清楚的知道整个房屋和院落的结构,甚至精确的掌握本拉登本住在哪一层,这些是通过外界监控绝对不可能掌握的情报。那么如此准确的情报美国到底是从哪里得来的?恐怕真实的答案就是,美国发现本拉登的过程未必真的如美方解释的那样,美国有意隐去的很多信息链、很多关键的环节才是美国情报部门真正的秘密所在。
不管怎么说,美国最终已经确定了本拉登就藏身在这座阿伯塔巴德三层建筑物之内,在确认了本拉登的藏身地之后,特别是确定要把他拿下之后,美国为何没有使用自己非常善于使用的定点精确打击?而是选择费时费力又费人,还要冒风险派出海豹突击队去做掉本拉登呢?对此,有两点可能性的解释:首先,美国对本拉登追踪了十几年,与恐怖组织的博弈中美国追求的是什么,正像发动阿富汗战争的前总统小布什所说的,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对于美国很重要,对于世界也很重要。
       其次,精确打击大小不易确定,大了不合适,小了也不合适。对这样一座三层建筑物实施精确打击,美国虽然基本确定目标人物住在哪一个房间,但无法确定精确打击在打到这座建筑物时,他是不是还会在那个位置。精确打击的规模若太小,定点打某个楼层某个房间,很可能未必打得到。如果对这座建筑物实施大规模毁灭性精确打击的话,恐怕造成的附带伤害又太大,而且最后恐怕连个全尸都无法见到,无法满足美国所要的“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要求。所以,精确打击虽然来得快,来得便宜,打的舒服,但是结果难料。相比之下,还是派海豹突击队去来的踏实。到那儿活见人死见尸,给美国一个交待,给世界一个交代,也给基地组织一个交待。
       确定直接出兵做掉本拉登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派谁去?美国陆海空有多支特种作战部队,但为何最终选择的是海军的海豹突击队哪?
       说起海豹突击队,它的历史可以追诉到二战时期,当时它的来源是两支部队,一个是1942年5月组建的海军侦查与偷袭者部队,主要的使命是在两栖登录之前深入敌后搜集情报;另外一支是1943年6月组建的海军战斗爆破队,它的主要使命是在实施大规模的两栖登录之前,去滩头阵地扫雷破障和滩头攻势的侦查任务。在历次登录作战中都是伤亡惨重,据说投入诺曼底登陆作战的100多名爆破队员中,伤七八成以上,因此他们得到一个不太好的称呼“登录作战的炮灰”。
       战后,在两支队伍的基础上,美国于1947年正式组建了海军水下爆破队,它的作战使命集合了上面两者的主要的功能,扫雷、破障、侦查和敌后破袭。在海军水下爆破队组建后,美国又于1962年针对反恐出现了新的需求,抽调海军水下爆破队的精锐成员,重组了一支更为精悍规模更小的海豹突击队,它除了承担传统的使命之外,反恐是它主要的使命。二十年年后,即1983年,美国海军在将现有的水下爆破队全部成建制改编为海豹突击部队,海豹突击队规模已经扩大到将近2000人,成立了第一和第二两个海豹突击大队,就是两个特战大队,分别驻扎在美国的东海岸和西海岸,分别归大西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指挥。在两个海豹突击大队之下,一共组建了六支海豹突击队。第一大队下辖一三五海豹突击队,第二大队下辖二四八海豹突击队,二四八?不是就是二四六?因为第六这个番号是有特殊的含义的,就在整个海豹突击部队组建的前三年,1980年代号为海豹六队的一支更为精锐的专施反恐的突击队组建了,这就是著名的海豹六队,海豹六队在建制中被编入第一特种作战大队,但在指挥上非旦不属于这个特种大队,甚至不属于海军而是直接隶属于美国军队的三军联合的特种作战司令部,它的主要使命是要由美国最高层来直接掌控的,为了隐蔽这支所谓海豹六队的身份,后来它的正式番号为美国海军发展大队。这次派到这儿来执行突击本拉登任务的据说正是出自这支海军发展大队的海豹六队。
       2011年5月1日深夜,搭载着20多名海豹突击队员的数家黑鹰特战直升机,从阿富汗境内的美军基地起飞,直飞巴基斯坦境内的阿伯塔巴德,“海王星矛行动”正式开始。
       突击行动刚一开始第一个环节就出现了纰漏,原计划是从天而降直扑目标,结果直升机失灵摔进了院子,根据事前制定的计划黑鹰直升机将直接悬停于这所建筑物的上方,而后海豹突击队员以索降的方式直接降落在楼顶,再冲进这所建筑物的三层,因为根据事先掌握的情报本拉登就住在三楼。由于直升机操控失灵摔进院子,导致此前计划的从天而降的垂直攻击只能够变成突击队自下而上的层层攻击。
       本拉登被击毙之后,当时美国的媒体曾经传出了很多有关此战的细节,比如说突击队进院之后发生了激烈的交火,在冲入三楼时还跟本拉登发生了激烈的枪战,还说本拉登曾经把自己的一名妻子抓到面前作为人肉盾牌……事后证明,上述传闻全系子虚乌有,都是渲染。 据《艰难一日》(《NO Easy Day》的表述,直升机摔进院子之后,海豹突击队员迅速从飞机中冲出来,自下而上逐次攻击,只发生了这样几次交火:先是在楼外的房子里击毙了本拉登那位代号叫做“科威特”的信使,也就是把美国人引到这里来的艾哈麦德,破门进入主建筑,在一楼他们击毙了艾哈麦德的哥哥巴尔,紧接着冲入了二层。在经过了一次非常短暂的交火,击毙了一个本拉登的儿子哈立德,紧接着海豹突击队员顺着楼梯就冲上了三楼。前面一个房间的门口突然冒了一个人影,一个男生的身影,一名海豹突击队员下意识的一个短点射打了过去,这个人就再也没有出现,此后他们开始逐一搜索,当搜索到一个主要的房间时,他们看到一个身材其长的人倒在地上,满头是血,一群妇女儿童围在他身边。控制了现场的海豹突击队,用最原始的办法来核实这个人的身份,他们找了屋子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小女孩问,这个人是谁?小女孩说,奥萨马.本拉登。你确认?我确认。好,谢谢你。当然此后又经过了同在现场的本拉登的几名妻儿的确认,这个人正是美军此次海王星之矛行动的首要目标恐怖大亨奥萨马.本拉登。
       《艰难一日》至少比美国的媒体令人信服。对于这次突击行动可以用这样四句话概括:就是原计划从天而降,直扑目标,直升机操控失灵坠落院中,突击队自上而下发起攻击,混战中随手还击毙了元凶。
       本拉登被击毙了,这件事情的余波却远远没有消散,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这架一开始就摔在院子里的黑鹰直升机,为什么它如此引人关注呢?首先,是这次莫名其妙的坠落,按理说以这样相对比较空旷的地形,这架经过改装的MH60黑鹰特直升机执行在建筑物上空悬停索降的任务,不至于直接摔进院子,美国方面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地表温度过高,操控失灵。很多行家质疑这种说法,他们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这架直升机本身就不太好操控,这才是它摔进院子里的真实原因。那么什么样的直升机才不太好操控呢?很简单,具有隐形外形,隐形的气动外形所导致的气动布局,以及受到各种气流的影响,导致这种飞行器的操控是比较困难的。这次莫名其妙的坠落所引出的是一种从未见过的黑鹰,海豹突击队办完了事撤离之前把这架飞机炸了,但是时间所限炸的并不彻底,机体被炸毁了,但是机尾的部分,尾梁和垂直尾翼还落在院墙附近,正是这段残留的黑鹰直升机的残骸暴露了这架不一般的黑鹰,因为经过分析和比对 发现,那一段尾浆和尾翼的外形不属于任何一种已知的美军黑鹰直升机,包括特战型的MH60。据专家分析,残存的这段尾梁是具有隐形设计特征的,特别是直升机的尾浆,外面装有一个蝶形的外罩,而这是典型的降噪设计。直升机的隐形无非是两点,一是对雷达波的隐形,靠的是隐形的外形;二是对声音的隐形,把尾浆带上一个蝶形外罩就降低了浆叶的噪声,直升机的隐身度自然就会提高。一切证据表明,这与美军此前曾经大力发展的下一代隐形攻击侦查直升机RH66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这种非常前卫的隐形直升机由于种种原因早已下马了,但是为了这架直升机所研发的很多技术特别是隐形技术,未必不会被用来改装黑鹰,特别是用来执行这种特殊任务的特战黑鹰。至于这种最新型的隐形黑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飞机,现在还不得而知。
       本拉登被击毙之后,关于这次军事行动还有很多话题 至今令人津津乐道,比如说美军在此次行动中有没有可能活捉本拉登?如果有,为什么他们没有选择活捉而是选择就地击毙?从刚才还原的美军已经事先掌握了精确的情报,里面的抵抗力量也是非常之薄弱,美国投入了数十名精锐的海豹突击队员,力量对比应该是一目了然,再加上原定计划的从天而降,活捉应该说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后来却是直接击毙,这里面又有哪些不为所知的原因呢?一般认为,本拉登身上有太多太多的秘密,太多美国想知道的情报,从这个逻辑来讲,美国有一万条理由活捉拉登,撬开他的嘴,得到我想知道的一切,但其实这也许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作为拉登这样一个与美国人对抗了十几年的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来讲,他是绝对不会轻易让自己落到美国人的手里的,即便落入美国人手中他也是绝对不会开口的,这一点恐怕之前已经多次捕获过基地组织高级头目的美国情报部门,心里比谁都清楚,所以不会开口,价值不大,再加上本拉登隐居在此已经有五六年之久,与外界几乎不发生太多的直接的联系,很多基地组织的具体业务几年以来都是由二老板扎瓦赫里在操持,他还熟悉多少最新的情况呢?一是不会开口,很难开口。二是价值不大,油水不大。活捉他没有意义意义。反过来,真的把他活捉回去真的拉登的口一开,恐怕首先源源而出的不是美国需要的情报,而是那些美国最不想让外界了解的美国与拉登之间的脏事。别忘了,苏联入侵阿富汗十年,拉登不仅作为抵抗组织的主要骨干分子之一,甚至受命于美国中情局在巴基斯坦专门设立固定的机构,为阿富汗的抵抗组织提供武器,提供物质和组织训练。如果说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中情局专门在临近的巴基斯坦设立过这样一个专司补给训练的办公室,拉登毫无疑问是办公室的主任之一,这样一个曾经跟中情局打过多年交道的拉登主任,他肚子里那些事有多少是美国人不想听到的,所以烫手的山芋一毙永逸。
       说完美国为什么不留活口,下一个大家津津乐道的问题就是本拉登在这儿住了五六年,为什么事先没有准备好一条逃生的通道呢?为什么当美军突击队员冲进来的时候,没有任何抵抗坐以待毙呢?其实只要分析一下拉登的心理就完全可以理解他得选择:我选择这个藏身地赌的就是灯下黑,赌的就是你想不到,一旦你想到了,一旦你发现了,周围到处是军营,到处是天罗地网,跑又跑到哪里去?总不能挖条地道到另外一个国家吧?既然无路可逃,索性不逃。另外,本拉登也许算计到美国大兵不会枪毙他,因为他对于美国尚有用处,所以放弃了抵抗。只是他还是没有吃透美国人的心里,相比情报,美国更需要掩藏自己的污点。
       美国海豹突击队就地击毙本拉登并验明正身之后,装上飞机带回了美国基地,后来的一幕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 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在阿拉伯海为本拉登实施了海葬。
       本拉登被击毙了,艰难的一天终于过去,“海王星之矛”行动的成功标志着美国十年来以拉登为首要目标的反恐战争打上了一个结。恐怖主义袭击真的会就此消失吗?9.11恐怖袭击真的就不会再来的吗?很值得我们深思!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8-10-24 10:28 |只看该作者
故事五比较熟了,所有追逃,结局都没有悬念,本拉登如此,萨达姆亦如此,中间的博奕才挑动人的神经,半岛电视台简直是美国恶梦般的存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8-10-24 11:00 |只看该作者
先存着,慢慢看。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8-10-24 20:41 |只看该作者
轻言 发表于 2018-10-24 10:28
故事五比较熟了,所有追逃,结局都没有悬念,本拉登如此,萨达姆亦如此,中间的博奕才挑动人的神经,半岛电 ...

本拉登是美国人自己掀开潘朵拉盒子放出的魔鬼,只有他们自己消受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8-10-24 20:4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8-10-24 20:52 编辑

六、偷袭马岛

       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英军特种部队有一次经典的登岛破袭战,这就是发生在1982年5月14日夜,以特别空勤团SAS为主力的对马岛北部的佩布尔岛发起的东岛突袭战,一举打掉了英军登陆前的最后一个障碍,拔掉最后一个钉子,为英军在马岛北部的圣卡洛斯大举登陆,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82年4月2日,马岛战争爆发。英国方面立即成立战时内阁,宣布组建特混舰队到13000公里之遥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去与阿根廷展开岛屿争夺战。随同英军组建的特混舰队奔赴马岛的除特混舰队的主力和舰队航空兵登陆部队之外,还有一支特殊的力量,就是规模不大但能量惊人的两支特种部队——SAS和SBS。所谓SAS就是英军特别空勤团的简称。特别空勤团是英国在空降兵的基础上,组建的一支特种部队。这支特种部队特点是从天而降,通常伞降和机降的方式深入敌后执行特种作战。SBS是特别舟艇中队或者说特别舟艇团的简称,是英国海军陆战队的一支特种部队。SAS是从天而降,SBS则是从水下冒出来,它主要担负的是与两栖登陆作战直接相关的侦察与破袭任务。这次随英军特混舰队远征马岛的两支特种部队,他们将要在马岛战争之处,也就是在特混舰队到达马岛战区之前,根据自己的专长分别担负和执行侦察与破袭任务。
       这是要干自己老本行,SAS将搭乘直升机机降到马岛的纵深区域,去查明整个岛上阿根廷守军的兵力部署、活力配置、障碍配置,包括机场的守备情况,等等。 SBS 主要是为两栖登陆作战服务,搭乘的舟艇或潜艇隐蔽而出,去查明整个马岛周围航道情况、锚地情况、布雷情况,包括可能登陆滩头的水文地质情况,以及主要的海峡,如马岛东西两岛之间的福克兰海峡的情况,当然,除了侦察之外还有破袭作战,或作为登陆部队的先遣队,执行先遣登陆作战任务。
       事实也是如此,马岛战争一爆发,SAS和SBS联手首先打了一场经典的战斗——南乔治亚岛的登陆作战。
       英军特混舰队在到达马岛战区之前,就用特种部队为主体迅速夺占了南乔治亚岛,作为第一个前进基地,这是SAS和SBS立下的首功。南乔治亚岛被夺回之后,英军特混舰队主力于4月30日进入到马岛周围200海里海域,宣布对马岛实施海空封锁,此后,英阿双方围绕着马岛战区的制空权、制海权展开了长时间的封锁与反封锁的作战。在夺取了马岛战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之后,英军要考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直接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实施两栖登陆,登陆收复马岛。
       经过反复的比对和选择,英军最终选择了马岛东岛北部的圣卡洛斯作为大规模两栖登陆的地点。就在圣卡洛斯登陆作战的前夜,英军还有一个钉子必须拔除,就是马岛北部的佩布尔岛。马尔维纳斯群岛东西两个主岛之间有一条不宽的海峡——福克兰海峡,英军选择的预定的登陆地点圣卡洛斯就在福克兰海峡北口之内。换而言之,英军要在圣卡洛斯组织大规模登陆,特混舰队必须首先绕到东西福克兰岛之北,而后由福克兰海峡的北口进入,才能在圣卡洛斯实施登陆作战。英国发现距离马岛西部的福克兰岛几百米处,有个佩布尔岛成为他们一个心腹大患,这个岛上修建了机场和雷达站,这就意味着英军特混舰队在岛北部特别是福克兰海峡北口,任何行动都逃不过阿军雷达的监测。两栖登陆作战重在隐蔽,重在突然,重在出奇制胜,如此一来,特混舰队刚开到北口,还没有进入海峡就被阿军雷达发现,两栖登陆作战的突然性与隐蔽性就将荡然无存,这只是其一。其二,岛上有机场,有几十架T34型教练机和普卡拉式强击机,这些飞机虽不算先进,但如果从距离英军登陆地咫尺之遥的佩布尔岛起飞,足以从背后向英军登陆的特混舰队插上致命的一刀。所以英军在进入福克兰海峡之前,在圣卡洛斯组织登陆之前,必须解决掉佩布尔岛这个心腹大患。换言之,必须拔掉雷达站,打瞎阿根廷守军的眼睛;必须打掉机场摧毁战机,敲碎背后的这一把钢刀。这个任务交就给了擅长敌后破袭的SAS特别空勤团。
       说起SAS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1941年当时在北非战场的英军组建了一支敌后的作战部队,最开始的代号叫L支队,它所担负的使命就是深入北非战场,德意联军的后方。开始是采取空中渗透伞降的方式,后来索性直接开着卡车,从沙漠的南部绕到德意联军的后方,打伏击、砸机场、抢物资、烧仓库。一时间,这帮擅长打、砸、抢、烧的L支队把德意联军的后方闹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对方德意联军的北非作战。后方不稳,前方也很难能够集中精力作战,正是由于这只L支队在北非敌后战场的作战中表现出了足够作战能量,所以这支部队在二战期间被不断的扩编。到1942年在原来L支队的基础上,英军在北非战场组建了第一特别空勤团,SAS的称呼就此出现。到1944年二战即将结束前夕,它已经被扩编为第一空勤旅,下辖两个英国空勤团,还有两个法国空勤团。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它的规模发展到了顶峰。二战结束后,随着英国军队整体规模的缩减,空勤旅也在缩编,一度被列入后备部队的范畴。后来发现,没有这样一支精悍的敌后作战的特种部队,很多作战难以开展,它所具备的特种侦察和特种作战能力是任何一位指挥官不可或缺的,这样在1951年,SAS得到到重建,正式列入现役。重组的SAS 特别空勤团下辖几个特种作战的中队。这次随特混舰队远征马岛的就是第22特别空勤团中的一支精干的特种作战连队——D中队——也就是D连。在佩布尔岛实施破袭作战任务的也正是这支D中队。
       1982年的5月9日,率领特别空勤团的指挥官肯特中校到命令,准备对佩布尔岛发起特种破袭作战。肯特中校收到这个命令之后,首先第一个反应 是紧急收兵而不是出兵。大家说为什么收到命令之后不是出兵而是收兵,因为他的兵已经派出去了。夺回南乔治亚岛之后,英军开始对马岛展开封锁,准备实施登陆作战,SAS特别空勤团分散成四至六人的特种侦察小组,由直升机搭载,分别在马岛的东西两岛多地,实施隐蔽机降,潜入岛上执行敌后侦察任务,摸清守敌的防卫部署,摸清预选的选择登陆地点情况。肯特中校收到破袭佩布尔岛的命令之后,第一个动作是紧急收兵,赶紧派出直升机把一个一个的敌后侦察小组接回来。接回来之后,给了所有人员48小时休整时间,毕竟他们上岛在敌后坚持九到十天,冰天雪地、吃喝无着,对部队的体力将是严重损耗。
       既然要对佩布尔岛发起破袭作战,首先要掌握敌军的动态,肯特中校先派出了一个八人的侦察小组,先去岛上摸清阿军的情况。雷达站、弹药库和机场的准确位置,摸清守军人数,如何布防,反馈情报后再接应突击队主力上岛。
肯特中校派出的八人侦察小组,将采取迂回曲折的办法隐蔽登岛。以迂会直,以缓为利。计划先搭乘直升机从特混舰队出发,在马岛西部的西马岛找一处隐蔽地点着陆。着陆之后,侦查小组徒步走到岸边,使用你们橡皮舟渡过七八百米的狭窄海峡,然后隐蔽登上佩布尔岛。
       5月12日夜间,侦察小组搭乘直升机首先在西岛着陆,而后到达与佩布尔岛隔水相望的西岛岸边,他们发现这个时间整个马岛周围的南大西洋,风大浪高,区区几百米的峡窄海峡要想搭乘橡皮舟过去,风险极大。 这个时候强行渡海很有可能舟毁人亡。先遣侦察组决定等一天。整个5月12日白天隐蔽躲藏了一天,等到5月13日的夜间,他们发现浪虽然还很大,但是风确实小了,就 划着两条橡皮舟登上了佩布尔岛。他们的任务:第一,寻找制高点,建立观察所;第二,赶到会合点,建立机降场。前一项任务是直接为了作战服务,后一项任务是为第二天夜间引导突击队的主力做准备。
       13日夜间,他们渡过海峡登上佩布尔岛之后,经过两个小时的徒步行军,赶到岛上一个隐蔽的制高点,建设了一个环视整个佩布尔岛,阿军机场、雷达站、弹药库等所有主要目的隐蔽,轮换实施监控,其余人员隐蔽修整。第二天夜里他们从观察点赶到事先选定的主力部队准备登岛的机降地域,实地勘察确定了一个地形比较开阔,适于直升机机降,又与阿军的机场、雷达之间有一个山丘的地点。这里可以挡住阿军的视线,绕过山丘就就可以快速到达突击地点。把这个地点控制起来,建立简易的机降场。
       1982年的5月14日深夜,预先赶到机降场准备接应主力部队到来的侦察小组,左等等不来,右等等不来,足足迟到了半个小时之后,由几架直升机运载的ASA  D连才赶到了佩布尔岛。突击队主力姗姗来迟,主要是气候原因,风大浪高直升机顶风飞行,加上视线不良,达到的时间也就晚了,足足迟到了半个小时。而预定开始作战的时间早已确定,届时对佩布尔岛突袭作战进行舰炮火力支援的安特利姆号(音),也将提前赶到佩布尔岛附近两公里处,所以预定的作战计划不能改,留给突击队执行作战任务的时间只剩下了半小时。 刚刚着陆的ASA  D连,按照预先的分工迅速绕过山丘,兵分多路、隐蔽接敌,分别向机场、弹药库,雷达站隐蔽接近,准备发起进攻。与此同时,由八名狙击手组成的狙击小组,手持高精度的狙击步枪,迅速在周围占领有利的制高点,准备随时敲掉可能出现的阿军巡逻队,为正在接近目标的各个突击小组提供近距离的活力掩护。
       随机到来的海军舰炮前沿观察员,登上预先准备好的观察制高点,做好了引导舰炮对岛上阿军目标实施舰炮火力打击的准备。兵分多路正在隐蔽接近目标的SAS的各个突击小组,利用夜暗的掩护,悄无声息的分别潜入了机场、雷达站和弹药库,在一架又一架的阿根廷空军的普卡拉式强击机和T34教练机的腹部安装了高爆炸药,当然他们也没有放过雷达站和弹药库。就在安放工作基本结束,而阿守军有所察觉,枪声逐渐响起。就在这时,英军的舰炮火力攻击开始了。在预设观察点上,海军的舰炮指挥官准确的指引着舰炮火力实施攻击。安特利姆号上的114毫米舰炮发射出4.5英寸口径炮弹,一发发准确倾泻在机场、雷达站、弹药库以及守岛阿军的营房和阵地上。不仅如此,这个时候整个佩布尔岛被照的如同白昼一样,因为,上岛的英军特种部队专门有一个火力小组在制高点上,用迫击炮向机场、雷达站的上空不断的发射照明弹,把佩布尔岛上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样,舰炮前沿观察员可以目测舰炮的弹着点,下达射击修正的口令。在这种精确的指导下,安特利姆号上的舰炮准确的轰击预定目标。在舰炮强大火力的掩护下,已经潜入目标,完成安放炸药任务的各个突击小组,引爆炸药,迅速回撤,搭乘直升机撤出佩布尔岛,在他们后方是一片爆炸声及一片惨状。
        5月14日夜间的这次佩布尔岛破袭战,英军特种部队只投入了区区四五十人,在安特利姆号驱逐舰的舰炮火力支援下,他们经过短时间的近距离突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首先佩布尔岛机场上的六架普卡拉式强击机和四架T34,和一架刚来执行运输任务的C130,攻击11架飞机全部被摧毁,这只是战果之一。战果之二,那座最让英国人头疼的雷达站被彻底炸毁,弹药库也被随即摧毁,整个佩布尔岛主要设施全部瘫痪,不堪使用。
       这次经典的破袭作战,对英军此后即将展开的圣卡洛斯登陆作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打掉了雷达站,等于打瞎了阿军的眼睛,为此后圣卡洛斯登陆作战的突然性创造了条件。六天后,当英军特混舰队驶入福克兰海峡到达圣卡洛斯岛的时候,阿根廷守军居然没有接到任何情报。其二,打烂了佩布尔岛的机场,摧毁了所有可能参战的飞机,解除了英军在圣卡洛斯发起登陆作战时的后顾之忧。六天后,阿根廷空军从几百公里之外的阿根廷本土在飞过来,向对登陆的英军发起空中打击时,已经是天亮以后的事情了,英军已经基本占领了圣卡洛斯岛。
       还有一条重要的作用,对于圣卡洛斯登陆作战也是非常有利的,那就是扰乱了阿根廷守军的视听。马岛实分东、西两岛,东福克兰到和西福克兰岛。英军预定的登陆地点是在东福克兰岛,而佩布尔岛所靠近的是西福克兰岛,在这个地方狠狠地砸了一下,阿根廷守军被打疼了,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他们猜测英军下一步就要在西福克兰岛登陆,这又起到了一个声西击东的作用。所以,打掉雷达站,打瞎阿根廷守军的眼睛;打掉机场和飞机,解除后顾之忧,同时剑指西方,声西击东,隐蔽了主要的登陆方向。仅此三点,佩布尔岛夜袭作战对于圣卡洛斯登陆作战的成功,功不可没。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8-10-25 09:29 |只看该作者
雪山救魔行动中,那些落下的德兵命运如何?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8-10-25 17:4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18-10-25 17:49 编辑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18-10-24 20:49
六、偷袭马岛

       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英军特种部队有一次经典的登岛破袭战,这就是发生在1982年5 ...

一字不落看完,脑里闪过英国阿根廷的地理位置,关于战争,那是男人们的事了    估计手误,这节有几处语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