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正在讨论中国社会的经济贫困问题,远看热烈,旁听激烈,个个脸色兴高采烈,我却深有隐忧。
经济上的贫困固然使人忧,看看各位讨论问题的语言比经济更贫困,大概路数无非就是:
一个说鸭嘴是扁的
另一个对曰鸡嘴是尖的
一个说早晨起来没吃饭
一个说我也是上班路上喝了一杯豆浆
……
这种语言表达就是典型的鸡一嘴鸭一嘴,鸡零鸭碎,组织不起有意义的讨论。为什么说是零售的呢?
"鸭嘴是扁的","鸡嘴是尖的",也都是事实,然而这些事情之间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既不能深挖其中的因,也不能远推其中的果,无法形成有效的思维数据链。
"鸭嘴是扁的","鸡嘴是尖的",如果不建构因果关系,那也可以做一些比较细致全面的描述,描写尖嘴方便拾米豆,扁嘴利于掇鱼虾……然而不幸,描述性的文字也没有。
唯有鸡一嘴鸭一嘴鸡一爪鸭一翅鸡一毛鸭一翎……絮絮叨叨,琐琐碎碎,经济贫困没有讨论出结果,结果又暴露出语言的贫困,以及贫困线下的更贫困的思维。
2000元如果是经济贫困线,我看大部分同学们的词汇量也就1200,初二水平,而思维之贫乏,贫乏到苍白,相当于经济赤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