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范志红老师今日微博
最近国家卫健委等16部委联合发布行动,宣布从2024年开始,将开展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促进公众了解自身体重变化,主动调整饮食,加强运动和锻炼。
近年来,虽然嘴上闹着要减肥、晚上不敢正常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但我们身边的胖人并未明显减少,而那种“偷着胖”的高体脂率人士似乎越来越多。
中国现在面临的是两方面的问题:一部分超重肥胖者高脂肪食物、精白淀粉、甜食甜饮料等低营养价值食物吃得太多,需要减少膳食总能量(热量、卡路里),提升饮食质量,加强运动健身。
还有一部分人则正相反,明明体重正常,但热衷于试验各种减肥方法,总想变得骨感。主食吃得太少,总能量偏低,蛋白质不足,多种微量营养素缺乏。结果是体重并没有超标,但是内脏脂肪并不少,肌肉流失,代谢率下降,体力下降,抗病力下降,同样也会带来慢性疾病的风险。
两方面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也都值得关注。
按照膳食指南的建议,增加全谷物比例,吃够蔬菜,减油减盐减糖,增加运动健身,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超重肥胖的问题,也能有效降低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形成好的饮食习惯之后,代谢紊乱状态会得到逐渐改善。
相比而言,第二方面的问题则被大部分人所忽视。鄙视三餐正常饮食数量的人,以少吃、饥饿为荣,在某些群体当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风潮。
每个人对能量不足状态的耐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在正常情况下,健康人体可以耐受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减能量膳食。在肌肉充足、代谢率较高的情况下,减少食量可能暂时让人感觉轻松,身体没有表现出异常。
但是,在体重进入正常状态之后,再继续长时间保持“过午不食”、“带着饥饿感入睡”的生活方式,是否仍能不妨碍健康,就很难说了。
如果能量和营养供应不能增加,身体的营养储备和肌肉量逐渐会被消耗,体温下降,变得怕冷,消化能力减弱,容易被感染性疾病骚扰。
营养问题最要紧的是平衡。吃和动要平衡。对于已经超重肥胖的人来说,摄入的能量不能长期过剩;对于体重正常的人来说,能量供应也不能长期低于需求。 |